1、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斩首 凯旋 水浒
B.传记 煞气 敌冠
C.派遣 报利 呻吟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中的“_____”上,句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地质勘探队员__________累月地在__________积雪的雪山营地工作,十分辛苦。
廉将军是国家的栋梁,他__________会不顾大局的。就算他要动手,我也只是防御, __________还手。
就在山洪__________的那个夜晚,战争终于__________了。
这条铁路__________着南北两座城市,而它的历史则__________着过去、今天和未来。
A.长年常年决不绝不暴发爆发联结连接
B.长年常年绝不决不暴发爆发连接联结
C.常年长年决不绝不爆发暴发联结连接
D.常年长年绝不决不爆发暴发连接联结
3、下面的民间故事,不属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一项是( )
A.牛郎织女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田螺姑娘
D.普罗米修斯
4、给下列词语注音。
海棠 ( ) 窗檐( ) 挨蛰( )
衣裳 ( ) 瞻望( ) 蛰伏( )
5、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
(2)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
(3)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 )
(4)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6、课文知识回顾与运用。
(1)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中华民族向来倡导节俭,力戒奢侈浪费,并且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不由得想到魏征所言“_______,_____。”
(2)老师经常用《论语》里“敏而好学,______”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要勤勉好学和勤于请教。
(3)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与积累,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正如朱熹所说的:“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4)《蝉》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______。”
(5)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此情此景,我不禁吟诵道:“______,天气晚来秋。”
7、照样子,变新字,再组词。
例:肖 哨(口哨)悄(静悄悄)
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吵 抄(抄写)
枚______(________) 吩______(________) 浸______(________)
8、这个学期,我们在书中结识了许多人,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身怀绝技的刷子李,______________的陆游,______________的刘伯承,______________的船长,______________的杨氏之子。
9、课内阅读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
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 , ”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1】给加点字注音。
斩(_____) 水浒传(_____) 勉勉强强(_____) 荡寇志(_____)
【2】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文段中出现了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它们的作者分别是:《三国演义》______《水浒传》_____ 《红楼梦》_______
10、课外阅读积累与运用。
看不见的爱
①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我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②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静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儿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③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④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⑤我怔住了。半晌,我喃喃地说:“噢……那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那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沉默了。
⑥过了很久,那男孩动作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静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啊!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⑦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我便转身向回走去。
⑧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
(选文有删改)
【1】“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中,加点字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
【2】第②⑤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通过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 、神态 描写,体现了_____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描写,点明了时间_________,表明了小男孩在母亲的陪伴下坚持练习,美妙的景色又暗示了_________。
【4】读完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
11、阅读与理解
落花生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他的果实埋在地下,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的长在地上,等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第1自然段运用_____方法。说明了花生具有内在的可贵之处。
【2】花生的可贵之处用一句话来概括为___________。
【3】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父亲的话中我体会到了。做人要做__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_。
【5】下列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故事。认为他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 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边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C. 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亮。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着急表露。这种品格的的确可贵 。
12、课内阅读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1】这几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盛开 chéng( ) shèng( ) 新鲜xiān( )xiǎn( )
【3】用“ ”画出选段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并把它改为肯定句。
【4】用选段中字体加粗的词造句。
无论……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想做橡树的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美国微软电脑公司的总裁。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
比尔•盖茨上小学时,一本《世界百科全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他钻到爸爸的书房里,看不懂法律方面的书,就看起名人传记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政治家罗斯福、军事家拿破仑以及大发明家爱迪生等人的传记,他都看。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物的传记呢?”老盖茨抚摸着儿子的头,非常和蔼地问。
“为了思考。”“为了思考?”
“对,为了思考。这些伟大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老盖茨见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既吃惊又高兴。一有机会,老盖茨就给孩子买书,买回各种书籍。比尔•盖茨高兴极了,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建立了一个小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还编上了序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有历史人物传记,有法律、商贸方面的书,还有文学作品等等。
一天,比尔•盖茨的同学来他家做客,发现比尔•盖茨在看这些书。禁不住好奇地问:“你怎么买这么多书?”“在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干吗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样。”“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荒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天穹。”比尔•盖茨坚定地说。
【1】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1)形容名气很大。(_________) (2)跟大家不一样。(_________)
(3)一千篇文章都一样,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_________)
【2】请你说说“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这句话中,破折号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
【3】用自己的话说说“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尔•盖茨小时候的志向是做一棵橡树,因为橡树昂首天穹、高大挺拔、与众不同。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精读细品。(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在《有的人》一诗中,
【1】第一种人指( )。
A. 不劳动而专门享受的人
B. 封建帝王
C.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
【2】第二种人指( )。
A. 古今一切革命者
B. 鲁迅
C. 鲁迅和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3】第一种人的本质特征是( )。
A. 骄横腐朽,骑在人民头上想不朽
B. 极端自私自利,一切从个人出发
C. 名利思想严重,虚荣心极强
【4】第二种人的本质特征是( )。
A. 克已奉公,任劳任怨
B. 埋头苦干,不计名利
C. 热爱人民,为人民甘愿奉献一切
15、课外阅读。
月下春江美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时分。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孩子似的跟着家人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由于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个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样。
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小块隐隐约约暗褐苍茫的晕。而这一小块的晕,映照在苍茫的河面上,随着荡起的水波呈现出圈圈美丽的倒影,竟有着雨后彩虹隐没前的轮廓。越着越像,越看越美,朦朦胧胧的不可言喻的美,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果真是的。天上一小块的光晕就让满河的水以船为界,西侧是晃晃的泛白的河水,东侧则阴阴暗暗、晦涩苍苍。
新月出来了,开始值班上岗。那如眉的新月是曾经照过白居易的九月的暮江月吗?如钩的新月之上只有一颗极亮的星,默默陪着他。不靠他太近,不离他太远,给他距离,给他支撑和美感。星和月的影子映入河中,忽而清晰,忽而恍惚,别有一番情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是苏轼的疑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是张若虚的困顿。其实,何必问“明月何时照古人”?月圆月缺,每时每刻的月都是不同的,照耀古人的月也只是古时的月,照耀我们的也只是我们同时代的月,日新月异,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今晚,这美丽春江上的月,因为我们游玩的心情愉悦,也是愉悦的。夜幕弥散,河面开始起风,不刺骨,却也陡然觉得冷。我们的船,只得往回返。水中的月,贴近船边的月和那颗越来越亮的星碎成点点闪闪的锦鳞帛片跳跃着,一路跟随我们。夜,越来越深。近岸的柳,黑乎乎的一片了,远处的更是如雾如梦一样混沌不清。
河面的一切都沉入梦境中了,那弯新月倒是越来越明朗,还有稀稀疏疏闪烁不定的星。
【1】文章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空间
B.事物的几个方面
C.时间
D.事情发展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言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新月异: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下春江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迷离朦胧的美
B.梦幻诗意的美
C.动静相宜的美
D.豪放磅礴的美
【4】欣赏着月下的春江美景,作者想到了古人的诗(词)句。你还想到了哪两句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下列句子,体会景物的动静之美。
(1)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
(2)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池,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16、动物的环境意识
兔子知道,“窝边草”再可口,自己再饥饿,这种身边的美味也万万动不得,其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保护自己周边的生存环境,至少可以让“窝边”茂密的青草成为掩藏自己的天然屏蔽,或者让低矮的灌木阻挡自己的天敌——老鹰的进攻。
许多动物在死亡时要走到很远的地方,比如獾、大猩猩都这么做。长期以来,动物的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却被人类所忽略,而且给予了它们种种解释。比较能认同的一种解释是,动物有灵性,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不愿引起其他同伴的悲伤。
虽然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动物这种行为的最重要的本质却被淹没了。显然它既是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又是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最大保护,从而使自己所属的这个群体能更好生存下去。近年来环境生态学和公共卫生学研究结果的解释是,大象或其他动物自我埋葬或被同伴埋葬是为了减少病菌的传播和疾病流行,因为即使泥土浅浅地掩埋或遮盖住尸体,也可以极大地减少尸体的腐败和苍蝇传播疾病的机会。
另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是,一些动物利用自己环境的独特物质,在自己死后为群体创造较好的公共卫生条件,使得整个群体能健康地生活。蜜蜂死亡如同人一样喜欢“寿终正寝”,即死在自己的巢穴里。但是众所周知,如果动物死亡后不做任何处理,其尸体就会腐烂,病菌丛生,从而造成其他动物的生病和死亡。
事实上,尽管每天蜂巢里都有很多蜜蜂死亡,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死亡蜜蜂的腐烂现象或传染病在蜜蜂中的大流行。原因在于,蜜蜂死后会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生产的蜂蜡中,这样做就像人类的木乃伊一样,涂了一层极好的防腐材料,可以防止尸体腐烂而把病菌传染给其他蜜蜂。
如果人类能从动物那里借得一些智慧,其自身环境和与其他生物相处的环境都会得到极大改善,而且疾病的防治也会容易一些。事实上,与人类相比,动物在环保意识和维护公共卫生上更有智慧,做法更聪明。它们似乎有与生俱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当然这样的意识和行为也是在生存竞争中获得的一种启示,并成为一种法则:只有讲究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自己这个群体才会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并能使自己的群体延绵不绝,长期生存。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的词“寿终正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
【2】文章第1自然段的内容与哪一句俗语有关?文章从介绍兔子生活习惯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
【3】“长期以来,动物的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却被人所忽略,而且给予了它们种种解释。”“这种做法”指什么?“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
【4】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
【5】动物尚且有环境意识,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环境呢?
_____________
17、阅读小木屋。
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说实在的,自从二十四日我连出击丌始,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运输员这些天在火线上跑来跑去,比我们更艰苦,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不,我住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住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李,这个节果你吃了吧,好涧涧喉咙。”我把苹果递给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打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1)请你结合课文把“一个苹果”在同志们手中传递的路线表示出来。
(2)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战士们渴极了?
(3)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8、阅读语段,按要求做题。(8分)
《开国大典》(节选)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这两段文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1分)
(2)“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是一个___________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1分)
(3)除了课文中用到的“五颜六色”这个词之外,由课文对当时情景的描写,我还想到了其它更多的可以用来描绘当时壮观景象的词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股洪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5)从这两段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什么?请至少写出两点感受。(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百宝箱。
师恩难忘(片段)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画线的句子把___比作_____,读了这句话,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______。
【2】读了这段话,我觉得田老师是一个___的人。我想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 “___,___”来赞美田老师。
2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怎么能忘记老师的关爱呢?
②春天一到,冰不就化开了吗?
22、按要求写句子。(9分)
(1)一本好书好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心灵之门。(句子仿写)
一本好书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一本好书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
(2)坚强不屈的伤病员的脸上渐渐地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溪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原句修改)
新世纪里,我们有决心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时代。
多读多写是能否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23、习作百花园
题目:我的读书故事
要求: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也可以另拟题目,但内容必须是与读书有关的故事。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