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音错误的( )
A.螃蟹(páng xiè)
B.咂嘴(zhā zuǐ)
C.拖沓(tuō tà)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织女不喜欢。
B.(因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桥,(所以)每逢那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
C.(只有)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D.(如果)我们失去希望,(就)会像鸟儿失去翅膀,没有了方向。
3、汉字形、义梳理正确的一项( )
“宀”是一个重要意符,根据意思给①宫 ②宜 ③寄 ④宏 归类。
(1)指称房屋的 (2)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
(3)与房屋有关的动词 (4)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
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4、【补全本单元所学四字词语并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 )开( )笑 ②畏首( )( ) ③相( )为命
④( )( )不讳 ⑤( )( )不舍 ⑥成家立( )
5、快乐读书吧。
(1)民间故事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种____艺术,寄托着人们__________。
(2)本学期,我看了很多课外书,其中有《中国民间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_______》,故事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故事的结局是________。他(她)具有_______品质。
(3)我还看了《外国民间故事》,我觉得《_____》这个故事很有趣,它的主要内容是:_____
6、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______)平(______)世 ② 国(_____)民(______)③(_____)居(_____)业
④ 兵(_____)马(_____) ⑤ 流离(_____)(______) ⑥ 内(_____)外(_____)
唐朝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_______。可到了唐朝后期却是____________,连年的____________,人民__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jì chì bǎng guī lǜ shù shāo zhào yà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àn dòng mào shèng càn làn jiū zhè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ìng jiē bù xiá
______
8、请将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歇后语填空。(填序号)
A.梁山泊的军师——____________
B.四月的冰河——___________
C.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__
D.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_____
(1)北京烤鸭那可是( )啊!人们到北京旅游都会品尝一下。
(2)我们搬家了,很多旧家具都成了( )了。
(3)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的思路被打开了,正如“( )”,不一会儿就把这道题解答出来了。
(4)他俩早就( ),无论谁输了,都要请对方吃饭。
9、阅读《桂花雨》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揺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揺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成熟”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②发展到完善的程度。在②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用另外的一个意思造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两个句子填空。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两个句子中的“________”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表现了母亲的自豪之情。
B.“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句话写出了“我”迫不及待的心情。
C.“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写出了我激动、兴奋的心情。
D.“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现了母亲不愿意接受杭州的桂花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气浓的事实 。
【4】结合课文写话并填空。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下面的情况下,母亲会说:
(1)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人很热情, 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里的月亮真圆,母亲会说 :“_________________。”
母亲这么说,是因为母亲在表达对家乡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情。
10、课文片段阅读。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这段话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的句子反映了什么?
3.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回顾。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老是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排比句,你能找出来吗?
(2)“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
这句话采用的是 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我……钦佩着这个弹琴人,他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啊!”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在下列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A.“我”钦佩这个弹琴人,因为他手里不停地打拳,口里不停地唱曲。( )
B.“我”钦佩这个弹琴人,因为他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练习弹琴,从不间断。
(4)文章描述从春到冬“我”都听到叮咚的琴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2、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来,头头是道,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临终前对赵括说:“你不是当大将的人才,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如果你当了大将,会给赵国军队带来覆灭的命运。”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王听信谗言,任命赵括为大将。有人劝赵王说:“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熟,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
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
秦军不忙于攻击赵军,只是将赵军紧紧围困,并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草救济。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成了瓮中之鳖。
九月的一天,赵军断粮已有四十六天,秦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可还没跑到秦国阵地前,他就被乱箭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饿坏了的官兵,不得不向秦军投降。最后,整整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赵国的精锐部队早这次长平战役中全军覆灭,从此以后,赵国便一蹶不振。
【1】用“\”划掉下面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谗言(chán cán) 引诱(xiù yòu)
骚扰(sāo shāo) 崩溃(guì kuì)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比喻逃脱不了的人和动物。 (__________)
(2)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__________)
(3)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__________)
【3】赵军是如何成为秦军的瓮中之鳖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有( )。(多选)
A.赵王顽固,用人不当。
B.秦国兵强马壮。
C.赵括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
【5】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赵括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点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应接不暇”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
A.着重强调
B.特殊含义
【3】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_________,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___________。
【4】读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联系上下文,想想文章中划线的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
A.总起
B.过渡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风景名胜( )
A.能担任
B.优美的地方
C.超过
D.能承受
【3】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这篇课文的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文章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篇幅去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类文阅读。
故乡的冻梨(节选)
余平
故乡人做冻梨一般选用大白梨,做法也非常简单,只需把买来的大白梨洗净擦干,放在室外存储,在天寒地冻的故乡,只要冻上三四天,大白梨就变成外皮黑色的冻梨了。
吃冻梨时要有耐性,如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若心急也一样品不出冻梨味。直接把冻梨拿着吃,咬在嘴里的梨像块冰,在嘴里含也不是,咽也不是,嚼也不是,吐也不是。故乡人吃前都会把冻梨放在盛水的盆中化冻,他们把化冻叫成“缓”。待冻梨表面厚厚的冰层逐渐软化,去除包围着冻梨的冰渣儿,冻梨此时已经软了。缓透了的冻梨果肉软滑,果汁甘甜,特别是饭后吃上几口,颇为惬意。
多年前离开了故乡去南方生活,每到冬天我就愈发怀念故乡冻梨的美味。我曾多次试着把大白梨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可这样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吃在嘴里,虽说也绵软也甘甜,但味道就是没有故乡的冻梨地道。原来,人的记忆可能会模糊、黯淡,但是人的味蕾永远不会欺骗和背叛,因为味蕾深处是故乡。
【1】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惬意——(______) 蜕变——(______) 黯淡——(______)
【2】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冰箱里做冻梨,可是味道没有故乡的地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刚刚说罢,在场众人立刻赞颂不已,都说穿洗过三次的衣服体现了皇上俭朴的美德。文宗被捧得( ),猛然间却发现站在身旁的柳公权竟然始终一言不发。文宗禁不住问他怎么不说话,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 ),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 )罢了。”这番话显示了“( )”的柳公权又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幸运的是,这些话非但没有惹恼文宗,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1】给文中的标下划线的字注音。
俭朴( ) 罢黜( )
不肖之臣( ) 惹恼( )
【2】文中括号里应填的词语,顺序正确的是( )
①细枝末节 ②喜不自胜 ③心正笔正 ④赏罚分明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3】众人都在夸文宗“俭朴”,柳公权为什么“一言不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公权认为皇帝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垂青”的意思是什么?文宗为什么对柳公权“格外垂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一读,回答问题。(3分)
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句子中加点的字和黑体字表示的都是一个人,作者这样写是为 。
我来写一句:
18、阅读理解。
我们的互联网
材料一:
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材料二:
调查中,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
材料三:
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仅46.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2.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许多人认为,过度上网改变了自己和周边人的性格,具体而言:63.6%的人认为上网使人变得内向;57.3%的人觉得整天上网让人更孤独;46.2%的人认为上网会让人缺乏创造性;41.5%的人认为上网会让人变得被动;34.8%的人指出网络会让人情绪低落。
材料四:
互联网正在使人们的某些习惯被弱化,甚至渐渐消失。对此,某班同学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统计如下:
“互联网使人们的习惯被弱化或渐渐消失”调查表
被弱化或渐渐消失的习惯 | 面对面沟通 | 看纸质书 | 写信 | 外出参加聚会 | 参加运动 | 打电话 |
比例 | 37.7% | 56.5% | 69.1% | 30.0% | 46.8% | 36.9% |
【1】调查显示,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过度上网最可能导致人( )
A.内向 B.孤独 C.情绪低落 D.变得被动
【2】互联网使人们的某些习惯被弱化,其中被弱化最明显的是( )
A.写信 B.看纸质书 C.参加运动 D.面对面沟通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网民数量增长十分迅速 B.互联网方便了人们学习、工作和交流
C.互联网使人们不能面对面交流 D.互联网弱化了人们的某些交流习惯
【4】对于小学生应该怎样合理使用互联网络,你有什么建议?至少列举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和阿炳
我和阿炳住得很近。我家住无锡城图书馆路四号,与阿炳所在的雷尊殿近在咫尺。他家在大殿对面30平方米左右的矮平房内,屋内桌椅残缺不全,床是竹榻,灶是行灶,可以说家徒四壁。
我跟阿炳之间,有20年左右的师友情、忘年交。阿炳当年总叫我的乳名松官,而要我叫他阿炳。阿炳个子比我矮点,我是一米七六,他在一米七二到一米七四之间。阿炳面方耳大,鼻正口方,头上有个用小辫子绾(wǎn)成的道士发髻(jì)。他脸色黄里透青,嘴唇上有几根八字胡须。阿炳最引人注目的是歪戴在鼻梁上的那副墨镜,墨镜的一条腿已经掉了,只好用条细绳圈套在耳朵上,于是整副眼镜就一高一低地挂在他的鼻梁上,让初次看到的人哑然失笑。
我认为二胡、琵琶和说新闻是阿炳的艺术三绝。阿炳以音乐艺术著称于世,但是在他生前,社会影响最大、最受群众欢迎、最足以说明这位街头艺人刚强不屈、峥嵘傲骨
性格的是他独创一格的“说新闻”。“说起新闻,话起新闻,新闻出嘞,啥府啥县,啥格地方?“这是阿炳每次说新闻的开场白,然后再正式开始,四字一句往下说。他敢说敢唱,勇于为劳动大众打抱不平。1950年我们为阿炳录音时,没有把他演唱的那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说新闻”录下来,实是一大憾事。
阿炳的琵琶技术,除了师傅的传授外,也离不开他勤学苦练,使得他的琵琶技术越来越好。记得在崇安寺场子上,阿炳每次必弹琵琶曲《龙船》,以此吸引听众。他每次都将琵琶横放在头顶,高举双手,边弹边解释琴声所显示的音乐形象:“锣鼓敲起来了,第一条龙船来哉,第二条又赶上来哉,第三条龙船……”有声有色,煞是热闹。
阿炳的艺术三绝,绝中之绝是他的二胡演奏技艺。阿炳的二胡技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阿炳的二胡,厉害在两根弦。一般人的二胡都配用丝质中弦和子弦,阿炳却用粗一级的老弦和中弦。两根弦绷得又紧又硬,手指按弦非用足力不可。阿炳的双手满是老茧,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左手的掌面以及除拇指之外的四个指的指面上,处处是苦练的标记。他拉二胡的音色又糯又甜,而且甜而不腻,糯而不粘。他的琴音嘹亮异常,音波传递极远,根本无需借助话筒扩大器等电声设备,当年只要一踏进崇安寺山门,就能听到阿炳的胡琴声,崇安寺里很闹、声音很杂,但是随便什么声音都压不住他的琴声。阿炳的二胡声有股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瞬间便能引发听者心灵的共鸣。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家徒四壁:_________
哑然失笑:_________
【2】按照文章内容排列顺序: (只写序号)
A. 写了阿炳的家境贫寒。 B. 写了阿炳的琵琶技术。 C. 写了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
D. 写了阿炳的外貌。 E. 写了阿炳说新闻。
【3】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阿炳 、 和 艺术绝技。
【4】在文中找出描写阿炳外貌的句子,用“ ”画出来。作者主要抓住了阿炳 的突出特点,把阿炳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5】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是绝中之绝,这种技艺绝妙之处体现在( )。(多选)
A. 阿炳的二胡,用粗一级的老弦和中弦。两根弦绷得又紧又硬,手指按弦非用足力不可。
B. 他每次都将琴横放在头顶,高举双手,边弹边解释琴声。
C. .二胡的音色又糯又甜,而且甜而不腻,糯而不粘。琴音嘹亮异常,音波传递极远,根本无需借助话筒扩大器等设备。
D. 阿炳的双手满是老茧,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左手的掌面以及除拇指之外的四个指的指面上,处处是苦练的标记。
20、按要求写句子。
(1)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兰是个现代化的国家。荷兰显得非常安静。(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窗外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缩句)
2.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 句。这样的句子我也会写:
3.他不但绘画有名,而且书法也很有造诣。(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4.苏格拉底打开了知了笼。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2、 将下列各句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1)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介绍一下我的家。
本次习作要大家介绍自己的家。这里的“家”不是指自己的家人,而是自己居住的家,如你家的大小?有几个房间?有哪些电器家具?有哪些装饰摆设?在家里你特别喜欢哪里?是你的卧室?是你做作业的地方?还是……现在就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1)分段介绍家的不同方面,写清楚家的特点。
(2)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家中的物品或你喜爱的地方。
(3)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标点使用正确,不写错别字。
(4)根据你家特点起个有意思的题目,习作字数不少于3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