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稚子(zhì) 寒漪(yī) 毛毡(zhān) 窗屉(tì)
B.蓬莱(lái) 徘徊(fēi) 千仞(rèn) 踌躇(zhù)
C.镌刻(juān) 遐想(xiá) 晦气(huì) 汗褂(guà)
D.顽劣(liè) 嫣红(yān) 萌动(méng) 黏剂(niá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灿烂 增添 音符 B. 吹佛 掠过 忘记
C. 厕所 贫道 粉碎 D. 摘要 黄瓜 堡垒
3、平平要搜集有关字谜的资料,她应该查阅的图书有( )
A.《古诗300首》
B.《中华对联》
C.《汉字故事》
D.《猜字谜》
4、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5、回顾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填空。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后一个“知”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句子意思,注意带点词语。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浸”原指泡在液体里。句中的“浸”是指村子全年都被桂花香气包围,让人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学过的知识填空。
(1)《落花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名作家_________写的一篇文章,围绕“落花生”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全文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采用_________的描写方法,揭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句中的“这里”指的是______,我们从这句话里体会到浓浓的______________。我还能写两句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_____________,那_____________,那______________,那____________,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白鹭》)
(5)请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词语恰当地重复填进下面句中的横线上。
我们既要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宁要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实际上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习近平语录)
7、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沃克医生站起身,shú liàn( )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bēnɡ dài( ),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 jīng yí( ) 。
(2)我们祖国的领土是shén shènɡ( )不可qīn fàn( )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卫国32年,他们的精神令我们sù rán qǐ jìng( )。
8、补充词语。
_____中____足 ____所 ____然 ____价____宝
_____好____缺 ____心____力 ____以____信
9、课外阅读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应当因人而异。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 )能钻进去,( )能跳出来。( )这样,( )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浩如烟海:________________
(2)因人而异: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3】文中列举了三位名人的读书法,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连线。
鲁迅 “乐趣”读书法
爱因斯坦 “跳读法”
毛姆 “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4】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文中指( )
A. 全部相信书本上写的就不如没有书。
B. 书只是一种工具,不要盲目迷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法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5】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哪种读书方法呢?把你喜欢的读书方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④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 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 公斤。
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单选题。
(1)以下不是上文段中介绍的书籍是( )。
A.缩微图书 B.简牍文书 C.阅读器
(2)与句子“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 公斤。”运用了相同说明方法的是( )。
A.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 120 斤重。
B.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C.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 1/48。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文段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以上文段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以上文段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给以上文段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段前的横线上。
【3】“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中加点词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类文阅读。
仙 境
伙伴们,你欣赏过秋天早晨的情景吗?这真是奇妙的,令人神往的。
雾气弥漫在大地上,像层薄纱,把金色的田野,沉甸甸的稻穗,远近的小村,都笼罩起来。在你面前的白云,像绸带飘舞着,缠绕在树丛中、田地里,这世界仿佛是在幻觉中。
你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有点清凉,有点湿润。比起城市里那时时带着怪味的空气怎么样?你吸个饱吧,会感到轻松、兴奋,还有点醉意,好像胸膛也饱满起来了。
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东边的天空是灰暗的,渐渐地变成暗红了。天边的云,连接着,重叠着。一会儿阳光从云彩的缝隙中一束束、一缕缕地射向天空,又映红了大地。这时远处传来了大公鸡报晓的啼鸣。
太阳出来了,先是一丝红色的线,不一会儿,像烧红的镰刀,像半个橙红的橘子,一转眼,变成了红色的大气球,静静地依傍着大地。
一瞬间,阳光穿过树丛,透过晨雾,斜斜地、密密地撒满了大地。拖拉机“突突”地下地了,人们三五成群地下地了。
伙伴们,你们不是要寻找仙境吗?仙境就在我们这里。这固然是大自然带来的,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1】“一瞬间”表示时间很短,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把它比作________。
【3】请你仿照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________)
(2)使人向往。(_________)
【5】找出文中的设问句,用“____”画出来。
【6】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题文)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 )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 )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1.给文中加点的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常常”说明作者不是 ,还可以说“ ”早起,早起的原因是 。
3.文中描写能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是用 的写法来表现周围很 ,说明起得很早。
4.这段话描写的是 和 时的壮观景象,表现的颜色变化是:浅蓝——( )——( )。形状是:小半边( )——( )。
13、阅读短文。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uáng)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 lín lí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péng féng)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 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用“〇”圈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景观——( ) 仿照——( ) 仿佛——( )
【3】用“ ” 在文中画出排比句。
【4】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 )
A.超过 B.优美的地方 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 )
A.用鼻子嗅 B.知道 C.有名望
【5】本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____________方面写得最详细。
【6】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学类文本阅读。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我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多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④大约清晨七点钟,我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而鸣沙山和莫高窟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⑤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⑥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⑦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⑧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⑨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05-24,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魂牵梦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彩熠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⑦段“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体会加点部分表达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⑧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体会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感情,并把它写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认真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话:“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联系全文想想,作者“永远镌刻在心中”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向空气要水的“魔术师”
据说,唐僧取经是偷渡出去的,西行前半程,都是单枪匹马。他曾在一片沙漠的中心弄翻了装水的皮囊,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如果不是随行的老马带他找到一片绿洲,玄奘法师也许就命丧黄泉了。
人类大概没办法赤手空拳地变出水来。不过有种奇妙的小甲虫,能从空气中要来救命的水。瑞典和美国的科学家们近年来一直在硏究这种叫“沙漠拟步甲”的甲虫——它们行动缓漫,其貌不扬,但却不怕渴、不怕热。在非洲东南部一些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的沙漠,照样活得逍遥自在。
除了耐旱的体质,这些甲虫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向空气要水!在雾气弥漫的时候或湿度较大的夜里,甲虫会前足点地,低下脑袋,撅起小屁股,这是沙漠拟步甲的“求水姿势”。不过大家别误会,它不是在向哪位大仙低头求雨,也不是学习打坐,潜心修炼什么神功。沙漠拟步甲的背上长了很多小瘤,这样的结构可以促使空气中的水汽在瘤突的顶点凝结。于是,甲虫就把水分源源不断地从空气中“拽”到了自己的背上。水滴越积越大,最终顺着它倾斜的背部滑到头部,流入口中。你瞧,如果唐僧有这种本事,就绝对不会差点渴死。
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家们对这种甲虫可是相当佩服,他们模仿沙漠拟步甲的背部,制作岀了表面布满微小瘤突的材料,用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不仅如此,他们还向仙人球和猪笼草学习。
仙人球的刺可不只是武器这么简单。比起吓唬动物,它的锥形结构还有更有用的功能——把凝集于刺尖上的露水导流下来,滋润仙人球的体表和根系!猪笼草的本领也很大,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是一种食肉植物,但你可能不知道,它的瓶口边缘有一层纳米盖层,比溜冰场还滑。小虫子踩上去,就像一脚踩上香蕉皮,“哧溜”一声就湑进瓶底,掉到猪笼草的消化液里,爬都爬不上来,水珠到了这种表面更是停不住,很容易滑走。
科学家们把沙漠拟步甲、仙人球和猪笼草的绝技都学到了手,造岀了一种特殊材料——表面光滑得像猪笼草,而且布满了沙漠拟步甲那样的瘤突,瘤突还跟仙亼球的刺一样具备不对称的斜面。这种材料能够快速、高效地采集空气中的水分,不仅成为干旱地区人们的福音,还能增强空调的除湿能力。
(选自史军主编的《动物界的特种工》,有删改)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题目中所指的“魔术师”?( )
A.唐僧
B.科学家
C.沙漠拟步甲
D.仙人球和猪笼草
【2】本文开头引用唐僧取经路上差点渴死的故事,关于引用的目的,下面哪一项说法不恰当?
A.调动读者阅读文本的兴趣
B.强调沙漠要找到水十分不容易
C.体现唐僧取经意志坚定
D.引出说明对象——沙漠拟步甲
【3】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家对沙漠拟步甲“相当佩服”的是什么?( )
A.沙漠拟步甲潜心修炼求水神功
B.沙漠拟步甲能向空气要水
C.沙漠拟步甲求水姿势非常特别
D.沙漠拟步甲的外形很美观
【4】仿生学科学家学习小甲虫和植物的绝技而造出的特殊材料,除解除干旱威胁外,还有什么作用?( )
A.能减少水分的蒸发
B.能捕捉植物的害虫
C.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D.增强空调除湿能力
【5】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人类大概没办法赤手空拳地变出水来。(举例子)
B.甲虫就把水分源源不断地从空气中“拽”到了自己的背上。(打比方)
C.(它们)在非洲东南部一些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的沙漠,照样活得逍遥自在。(列数字)
D.除了耐旱的体质,这些甲虫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向空气要水!(作比较)
【6】读下面句子,如果把加点部分去掉,你认为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它的瓶口边缘有一层纳米盖层,比溜冰场还滑。小虫子踩上去,就像一脚踩上香蕉皮,“哧溜”一声就滑进瓶底,掉到猪笼草的消化液里,爬都爬不上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快乐阅读,我能行: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地望着他。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绒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 落 神态自若 惊恐
C. 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 飘 判若两人 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文章第①——⑦自然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详写了__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中找出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大树,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去上学。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关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多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的一声,打开房门,说:“走,我们一起上学去!”
③踏着堆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的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雨雪。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荫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的,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暗。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回到了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似乎厚密得透不进一丝风,连那些星星也像是对我眨着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开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的一声,打开房门,说:“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子里,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中两次写到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写出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给的。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我们能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短文结尾说“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你认为作者听了母亲的话,会怎样去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海豚
在海洋中有种奇怪的动物——海豚,它时时被人们关注着。海豚与巨大的鲸同属一个家族。据记载(zǎi zài),全世界共有30多种海豚,海豚主食鱼类,它们也会合作觅食,方法是围着一群鱼,一部分组成包围圈,另一部分则在里面往返穿梭取食,食饱后再交换位置。
海豚能准确地识别目标。起初,人们以为是因为它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可是把它的眼睛蒙上,它仍然“看得见”。目前人们已经用仪器测到了海豚所发出的各种频率的声音。就是这种声音,才使得它有敏锐的识别目标的能力。当声音遇到物体反射回来,海豚又有特殊的接收装置,它根据声音的反射情况,来判断目标的远近、方向、形状,其至物体的性质。
海豚还是游泳能手。它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每小时可以游30~40千米,能把船只远远地抛在后头。海豚一般只有2~3米长,几百斤重。它虽然有流线型的体态,但按常规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使它游得那么快。人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海豚的皮肤很松软,皮肤外层的许多小管充满海绵状物质,游泳时,整个皮肤表面能随水流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得和水波的轮廓(guō kuò)一致,这就减少了90%的(磨 摩)擦力。看来这就是海豚游得快的主要原因。
海豚很聪明,是一种进化到高等阶段的哺乳动物。它有一个发达的大脑,而且沟回很多,沟回越多,智力便越发达。一头成年海豚的脑均重为1.6千克,人的脑均重约为1.5千克,而猩猩的脑均重尚不足0.25公斤。从绝对重量看,海豚为第一位,但从脑重与体重之比看,人脑占体重的2.1%,海豚1.17%,猩猩只占0.7%。它的大脑质量与身体质量之比远远超过了黑猩猩,是动物中最发达的。所以,海豚不仅能打乒乓球、钻火圈,还可以学会比较复杂的动作。人曾经训练海豚和猴子开电源开关,普通猴子几百次才能学会,而海豚只20次就会了。有一只海豚更聪明,5次就能掌握了。
(签 鉴)于这些发现,许多科学家们认为海豚是地球上智能最高的动物之一,并称其为海中智多星。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画“√”。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它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每小时可以游30~40千米,能把船只远远地抛在后头。(______)(______)
(2)海豚的皮肤很松软,皮肤外层的许多小管充满海绵状物质,游泳时,整个皮肤表面能随水流像波浪一样起伏。(______)(______)
(3)有人曾经训练海豚和猴子开电源开关,普通猴子几百次才能学会,而海豚只20次就会了。(______)(______)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海豚的游速快?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5】如果让你从几个方面来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你会列举哪些方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棉花
棉花,顾名思义是一种花,可是,在五彩缤纷的百花园里,却没有她的席位。她不美吗?不是。
棉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水仙那祥亭亭玉立;既不像玫瑰那样绚丽多彩,更不像海棠那样婀娜多姿。但她的美,却另有所在。
她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她破土发芽;赤日炎炎的酷暑,她现蕾开花;凉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她经历了寒凉酷热的季节,风雨雷电的时候,旱涝病虫等灾难,可她坚强地在逆境中成长,从来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是昂首向上。
她团结:她的纤维虽然细小,可总是手拉手,膀靠膀,抱成一团。人们用她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物,便再不是一根根微不足道的细毛毛,而是能经得起相当大的拉力、磨力、折力的团结整体。
她纯净:洁白的心灵,容不得半点污垢。
她无私:自己饱受大自然风霜之苦,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温暖和安慰……
棉花,她不是花,可她比花还美,她的美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内涵,心灵的美,纯朴的美,持久的美……
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
【1】“她不美吗?不是。”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棉花的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
“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天下到处都种上棉花。
B.“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人们都能像棉花那样具有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
C.“我”敬仰棉花,“我”愿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棉花的美,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目的。
20、概括句子的主要意思,可以帮我们提高阅读速度。请写出下面句子的主要意思。
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那是流星体!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有的流星体运动的最大速度能达到25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动最大速度的6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孩掉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改成反问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5分)
(1) 洛阳的发展可真快,几年间架起了这么多大桥和公路。(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老师的帮助下,进步得真快啊。(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雪花在空中飘。(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人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扩句和缩句。
扩句:校园里种满了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我最心爱的玩具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玩过很多的玩具,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呢?请拿起笔,写一写吧!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