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四个选项,注意词语中字的书写与读音,选出全部正确的一项:( )
A.酵(xiào)母 聒(guō)噪 眷(téng)写 恍恍惚惚
B.珊(shān)瑚 嫉妒(dù) 水浒传(zhuàn) 生灵涂炭
C.抵御(yù) 谨(jǐn)慎 瞌(kuó)睡 兵慌马乱
D.闲逸(tù) 红晕(yùn) 凛(lǐng)冽 应接不暇
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晕(yùn) 纠正(jiū) 一更(ɡēnɡ) 果实累累(léi)
B.袅娜(niǎo) 嫉妒(jì) 空旷(kuànɡ) 不可计数(shù)
C.山寺(shì) 聒碎(ɡuō) 凛冽(lǐn) 嫦娥(chánɡ)
D.瓷盆(cí) 愈发(yù) 未免(miǎn) 悄然无声(qiāo)
3、下列成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篷岛瑶台 路不拾疑 流光溢彩 不可记数
B.生灵图炭 哀鸿遍野 振天动地 成家力业
C.民不聊升 直言不会 难以致信 兴高彩烈
D.正通人和 呕新沥血 诡计多端 举世文名
4、辨别形近字,组词。
嫌(_____) 稍(_____) 幕(______) 拱(______)
谦(______) 销(_____) 慕(______) 哄(______)
赚(_______) 捎(_____) 暮(______) 洪(______)
5、积累与运用。
(1)古诗文精妙动人。古诗中的儿童天真无邪,惹人喜爱,有“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的童孙,有“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的稚子,还有“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
(2)诵读古诗,遇见伟大品格。《___》中,王昌龄以“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表达了他的壮志豪情。陆游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体现在他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中。
(3)阅读,使我有了丰富的积累:①歇后语:____——开动(冻)了。②赞美母爱的诗句:_________,报得三春晖。③表达友情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④人物:倒拔垂杨柳的是____。
(4)汉字字体的发展史:甲骨文→___→小篆→___→楷书。
6、按课文内容和日积月累填空。
(1)草满池塘水满陂,____________。
(2)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
(4)中国人自古有家国一体的情怀,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都赞美了大好河山;王昌龄的“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边塞将士守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杜甫则以“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表达家乡被收复后的无比欣喜。
(5)孔子在《论语》中说,“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7、填空。
“那___________的蓑毛,那全身的__________结构,那__________的长喙,那_________的脚,增之一分则嫌_______,减之一分则嫌________,素之一忽则嫌________,黛之一忽则嫌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8、[字形]看拼音,写词语。
(1)太阳光有shā jūn____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zhì liáo____ 疾病。
(2)松鼠是一种guāi qiǎo____的小动物,它们面容qīng xiù____、面孔líng lóng____,很惹人喜爱。
9、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练习。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③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④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呢?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⑤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⑥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⑦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⑧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⑨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⑩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1】理解与积累。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难以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到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俨然——(______) 庄严——(______)
【2】提取信息。
(1)“我”__________上老师书架的样子:那一本本__________的书装满了一面__________的架子,是一队队__________
(2)和家里大大的书架相比,少年书架__________、__________,但它一直陪伴着“我”成长,是“我”的__________,并长久地给“我”力量。
【3】内容探究。
本文围绕“书架”写了4件事:①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书架伴“我”成长。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妈妈看到“我”自己做的小书架时,她高兴的原因是“我”这么聪明能干。
B.作者称书架既是久违的老友,又是“我”的长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它陪伴的尊敬。
C.作者为了烘托爸爸在为“我”制作书架,而“我”即将拥有书架时的开心惊喜,抓住环境进行描写。
D.这篇文章既有对父母之爱的怀念,也饱含着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对丰富精神世界的追求。
【5】语言品味。
(1)读句子,结合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意。
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美丽的家伙”指_________,这句话将书架___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言表达。
(1)人们认为,书是“长生果”“营养品”“朋友”“故地”。你觉得书还可以是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是如何陪伴你成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老师的教诲
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教诲”—— _______
“骄傲”——__________。
在短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2】与第1自然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在短文中画出。
【3】为什么“我”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短文中找出一句名言警句写在横线上,并写出一句相似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看!前面呼啸而过的东西是什么?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那是流星体!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有的流星体运动的最大速度能达到25万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动速度的6倍多。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________。
【2】为了说明流星体的运动速度快,这段话列出了它的____,并把它和____的速度做对比。
【3】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部分的写法,介绍一种事物(如鲸、大象等),突出它的某一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品读。
阅读《窗》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hóng)湖水,湖面上照例漫(màn)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qín),有的摆弄游艇(tǐng)模型(xíng)。一对对年轻的情侣(lǚ)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 ,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bān lán)的牡(mǔ)丹花和金盏(zhān)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 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 的网球赛。他听着这 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1】根据语境,将下列成语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的空格里。
①栩栩如生 ②津津有味
③扣人心弦 ④争相斗妍
【2】选段中所描述的环境的特点是:
【3】第2选段中有一句话表明,靠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窗外景象的目的已经达到,这句话是:
【4】从小说《窗》的整体看,选段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13、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①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②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近义词:诱惑(_____)抉择(_____)启示(_____)
【2】反义词:沮丧(_____)永久(_____)
【3】像“月光如水”这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四字词语,再写出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不改变句子意思,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句应该读出_____之情,②句应该读出_____之情。
【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认真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作答。
________________
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嗉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横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子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说,“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
“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着。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白胡子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永远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呀!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憋足(____) 绽开(____)
【2】文章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3】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
①“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现了哪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文章加一个适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舌头大罢工
①这几天,小明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棒棒糖不甜了,辣椒也不辣了,这是怎么回事?小明对着镜子看了半天舌头,只观舌头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腻腻的东西,小明知道,那是舌苔。
②小明往嘴里丢了几个甜甜的花生米,他的牙齿立即工作起来,与此同时,舌头也忙碌起来,当起搬运工,把牙齿磨好的花生泥送进食道。可小明还是觉得没味道。
③舌头不仅仅是一个搬运工,还要负责辨别食物的味道呢!舌头上有无数个味蕾,主要分成了四大“帮派”,分别负责酸、甜、苦、咸四种不同味道。这四大“帮派”把守的位置也不一样,比如,“甜味帮”就驻扎在舌尖,“苦味帮”把守舌根,“酸味帮”则有两块地盘,分别在舌头后部两侧,舌头前面两侧则归“咸味帮”管。世间的味道千万种,不过,这四种味蕾相互配合,就能品尝出不同的味道了。
④舌头还会罢工呢!当我们的身体缺少锌时,就会导致吃什么都没有味道。而当舌头被厚厚的舌苔堵住时,舌头也会罢工。小明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赶快用软牙刷刷了舌头表面,吃起甜甜的棒棒糖了!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舌头大罢工”指的是舌头不能把牙齿磨好的食物送进食道。( )
(2)四种味蕾相互配合,就能品尝出不同的味道。( )
(3)如果我们的身体缺少锌,就会导致吃什么都没有味道。( )
(4)第④段中的“罪魁祸首”指的是锌。( )
【2】第③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______。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好处是___。(选择一种说明方法来写)
【4】我们常常说“良药苦口”,这里的“口”指的是( )。
A.舌尖
B.舌头后部两侧
C.舌头前部两侧
D.舌根
【5】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填空。
舌是味觉器官之一,能辨别酸、甜、苦、咸、辣味,舌表面的大部分是味蕾。舌尖两侧对甜、咸敏感,舌头中部周围对辣味敏感,舌头两侧对酸最敏感,舌根对苦最敏感。
经对比发现,选文的语言特点是______,与本学期所学说明性文章《____》相似;材料的语言特点是____,与本学期所学说明性文章《____》相似。
【6】本学期我们了解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请试着选用其中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身边的一种动物或植物。
______
16、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寓言,是通过一个 用 、 等手法,来说明某个 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 的性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束,具有 的作用。
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还有 、 、 等。
(2)《狐狸和乌鸦》告诉我们: 。
(3)《牧童和羊》告诉我们: 。
(4)《蝉和狐狸》告诉我们: 。
17、课外阅读。
诸葛亮借东风
周瑜听说曹军已经中了连环计,就带领众将登上了江边的山头,远望江北。他正为自己的计谋将要成功而高兴的时候,忽然西北风刮起了一面旗,旗角正好飘在周瑜的脸上。周瑜不觉猛地一惊,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只见他仰面跌倒,口吐鲜血,昏迷了过去。
周瑜病倒,他手下的将领也都心头沉重。鲁肃来找诸葛亮想办法。诸葛亮了解了周瑜得病的情况后,就问鲁肃:“您看怎么办呢?”鲁肃说:“这是曹操的福气,我们东吴的灾祸啊!”诸葛亮笑着说:“我可以治好周瑜的病。”鲁肃说:“要真能治好,那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说着立刻就一同来到周瑜的军帐中。周瑜躺在病床上,嘴里还哼哼唧唧,鲁肃看了越发难过。诸葛亮微笑着说:“我有一个药方可以治好都督的病。”周瑜一震,忙说“请先生指教。”诸葛亮让手下的人都退出帐房,提起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四句话:
想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写好了就送到周瑜面前,说“都督,这是你的病根子。”周瑜接来一看,万分惊奇:“呀!你竟然看出了我的病根,请问用什么药可以治好呢?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们吧!”诸葛亮根据天文气象知识预测要刮东南风,想告诉周瑜刮东南风的具体日子,但是他知道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他强的人,对他不能直说,就故意说自己有呼风唤雨的本事,需要在南屏山造一座七星坛,由他亲自登坛作法借东风。周瑜有了上次草船借箭的事,这次自然信了,“病”也一下子好了。他精神抖擞地下令让部下赶紧到南屏山筑造七星坛,同时调兵遣将,做好准备,只要东南风一刮,就向西北进发。诸葛亮早就嘱咐了刘备,让他与周瑜的大军同时进发,共破曹操,同时也通知了大将赵云,隐蔽到南屏山,到时接自己回去。
那天半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诸葛亮的预见果然十分准确。
【1】根据短文内容,展开想象,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1)周瑜不觉猛地一惊,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他想:_________________
(2)周瑜说:“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们吧!”诸葛亮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你知道诸葛亮在纸上写的四句话的意思吗?试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是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周瑜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诸葛亮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18、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我原本想着替人照顾孩子,挣点钱补贴家用,没想到……”提起发生在16年前的往事唏嘘不已。
②1955年出生的刘芳是湖北麻城人,年轻时跟着丈夫来到黄石,生育了3个女儿。1988年,小女儿仅1岁多时,她的丈夫因故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窘境。刘芳开始靠打零工赚钱养家糊口,做过油漆工、当过保洁员、摆过水果摊……
③2007年7月的一天,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刘芳做起兼职保姆。一天,一名男子抱着两岁多的儿子小杰来到刘芳家中,请刘芳帮忙照顾,每月工资800元。不料,小杰的父亲在支付两个月的工资后,便失联了。
④尽管生活拮据,善良的刘芳并没有将怨气迁怒在小杰身上,仍然一如既往地悉心照料着小杰。小杰3岁时,刘芳将他送进幼儿园,重新摆起了水果摊。
⑤“你都是50多岁的人了,何苦为难自己呢?”“哪天小杰的父母找上门来,你什么都落不到。”看着刘芳每天都这么辛苦,亲戚、朋友、邻居纷纷劝说她放弃抚养这个孩子。但是,当放学回来的小杰亲热地喊着“奶奶”时,刘芳的心融化了。“就算是养只猫养只狗,时间长了也会有感情,何况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刘芳说。她知道自己肩头的担子很重,唯有一步一步咬牙走下去。
⑥在最艰难的时候,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让刘芳的步子迈得更加坚定。当地教育局了解到刘芳的困难后,将小杰调整到了离家很近的小学上学;当地社区为小杰中办了低保,逢年过节都上门慰问……
⑦在对小杰的教育方面,刘芳从不含糊。自从小杰上学后,她每天要求孩子早晨6点起床,在家里学习半个小时后再去学校。这样的坚持,一直到小杰上高中住校后才结束。
⑧刘芳平时生活节俭,但对于小杰,她十分舍得花钱,想方设法地改善他的伙食。“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饮食不能太清淡了”,而平时她一人在家时,很少吃荤菜。
⑨16年来,刘芳的三个女儿深深地理解着母亲的善良和选择。她们把小杰当成亲人,辅导他做作业,给他做好吃的,为他付生活费,带他出去旅游……
⑩从无奈接手到视如己出,刘芳对小杰付出了全部。“我要是把孩子带废了,社会上的人会说我,他的家人也会怨我”,刘芳这句朴素的话语,透露出一份沉甸甸的善良和责任。
【1】在横线上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2】以下阅读方法,哪些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读到第①自然段时,不懂“唏嘘不已”一词,可以停下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得知它的意思。
B.读第⑦自然段,第一眼看到“在对小杰的教育方面,刘芳从不含糊”时,可知本段大致意思。
C.要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尽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准确。
D.读到第①自然段时,可以带着问题读课文,如: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替人照顾孩子?这样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快,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3】文章第⑩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对刘芳的 _______描写,你从中体会到 _____________。请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刘芳在抚养小杰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请你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刘芳对小杰的教育很重视。
B.刘芳的三个女儿很理解妈妈的选择。
C.亲戚、朋友、邻居纷纷劝说刘芳收养小杰。
D.刘芳和小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很多帮助。
【5】根据①﹣⑨自然段,想一想刘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快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材料三:
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的谚语,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俗语,等等。
【1】上述材料中出现的节气有:谷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谷雨有食香椿的习俗,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
(2)谷雨节气都是在每年的4月20日。( )
(3)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3】概括写出“材料二”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描写的是__________节气。你还知道哪些与节气有关的诗句、谚语或俗语?选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①圆明园中有民族建筑。圆明园中有西洋景观。
②侵略者放火烧了圆明园。我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了。
21、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运用该句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训练。
1.漂灯点缀河面。(改为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龙备受中国人崇敬。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 (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用你知道的事实,续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龙变幻万千,有时显露于云端,有时隐形入深渊。(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过了本单元的一组文章,让我们也拿起笔来写下我们身边的美景吧。(题目自拟)要求:中心明确,叙述完整,详略得当。语言通顺,书写工整。5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