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顿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有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B.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C.毽子越做越简单,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飞。
D.上海的越剧、沪剧、准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汇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2、下面的图片画的是我国哪个经典民间故事?( )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孟姜女哭长城》
C.《八仙过海》
D.《牛郎织女》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B.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C.这个小村庄社会风气很好,村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生活十分和谐。
D.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泰民安,百姓渴望仁人志士出现,挽救民族的危亡。
4、让生字走进语境。
我牢记老师的教huì________:所wèi________读书,要有不chǐ________下问的精神。好词好句,能熟读成sòng________并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这qǐ_______不是美事一件?
5、经典诗词默写。
(1)__________,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
(2)姑苏城外寒山寺,__________。(张继《枫桥夜泊》
(3)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4)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6、根据句子和括号里的解释写词语。
(1)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 )(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2)后来,太阳慢慢透出( )(层层的包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7、日积月累。
(1)《景阳冈》一文是按______的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喝酒→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详写了打虎。
(2)《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______在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听到这个噩耗后极度______的心情和对儿子遗体是否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______的胸怀。
(3)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______、______、小篆、______、______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4)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体现出诗人听闻收复失地后的喜悦;“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抒发了诗人的失望和悲愤;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边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则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8、辨字组词。
┌盗(____) ┌嫌(____) ┌即(____)
└盆(____) └谦(____) └既(____)
9、 涂改液的危害
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涂改液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对人体十分有害?
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5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试验15天,实验组小白鼠的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
建议同学们少用乃至不用涂改液。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下来。
减少——(_______) 出现——(_______)
【2】涂改液对人体会造成哪些危害?请用“____”画出来。
【3】短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中“逐渐”一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列那狐的故事(节选)
列那狐轻轻一跳,越过了篱笆,绕到离大车还很远的大路的一端,躺倒在路中间,装出刚刚暴死的样子:软绵绵的身子,闭着眼睛,伸着舌头,跟断了气一模一样。
鱼贩们到了他跟前,停下车,果然以为他死了。他们捏了他几把,把他翻过来,又抖落了几下,欣赏到了他那身漂亮的皮毛和雪一般洁白的喉部。他们把列那狐扔到了鱼筐边,重新上车,继续赶路了。你们一定会猜到,我们的列那狐在车上笑得多么开心!他正落在好地方:那里有够他一家人吃的丰盛的午餐。
【1】选文选自________(地区)的民间故事《列那狐的故事》。
【2】你喜欢列那狐吗?结合选文及原书的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美文冲浪岛。
疲倦的母亲
那边一个孩子靠近车窗坐着,远山,近水,一幅一幅,次第嵌入窗户,射到他的眼中。他手画着,口中还咿咿呀呀地唱些没字曲儿。
在他身边坐着一个中年妇人,低着头打瞌睡。孩子转过脸来,摇了她几下,说:“妈妈,你看看,外面那座山很像我们家的门前呢。”母亲抬起头来,把眼略睁一睁,没有出声,又支着颐(腮)睡去。过一会儿,孩子又摇她,说:“妈妈,不要睡吧,你且睁一睁眼看看外面八哥和牛打架呢。”母亲把眼略略睁开,轻轻打了孩子一下,没有作声,支着头又睡去。孩子鼓着腮,很不高兴。但过一会儿,他又唱起来了。“妈妈,听我唱歌吧。”孩子对着她说,又摇了她几下。母亲带着不喜欢的样子说:“你闹什么?我都见过,都听过,都知道了。你不知道我很疲乏,不容我歇一下吗?”孩子说:“我们是一起出来的,怎么我还顶精神,你就疲乏起来呢?难道大人不如孩子吗?”
车还在深林之间穿行着。车中的人,除那孩子和一两个旅客以外,少有不像他母亲那么酣睡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疲惫——( ) 依次——( ) 沉睡——( )
【2】下列对文中标红字“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射”说明车外光线很强烈,直刺孩子的眼,他看不清外面的景物。
B. “射”说明车外的风景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他对一切充满了新奇感。
C. “射”写出了窗外景色的美丽。
【3】阅读短文,完成下表。
次数 | 孩子想让母亲注意的内容 | 母亲的表现 |
第一次叫醒妈妈 | 外面有座山像他们家的门前,让母亲看看 | ____________ |
第二次叫醒妈妈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第三次叫醒妈妈 | ____________ | 用不喜欢的语气批评孩子 |
【4】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①“我都见过,都听过,都知道了”是母亲对孩子的回答,这也是她不愿意看,不愿意听的理由。( )
②文中画“________”句子的意思是说,车上大多数人都没在睡觉。( )
③作者想告诉我们,大人也应该像小孩一样,能用心观察生活。( )
12、阅读短文。
生命的感动
早在两三岁的时候,儿子就从他奶奶那里得知他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还看见了妈妈肚子上那一条像蜈蚣似的吓人的疤痕。直到偶尔有一天从电视上看到做手术的真实场面时,他用他的小手把我的头从电视上扭转过来,很郑重地问我:“妈妈,你生我的时候肯定流了很多血吧?”
“嗯。”
“有多少你跟我说嘛。”
“好几大碗呢!”我只想尽快地把他搪塞过去,“喏,像电视里的那么多。”其实,电视里只是血淋淋的,并没显示有多少。
“到底有几大碗?”儿子一脸认真地问。
这下倒把我给难住了,说好几大碗本来就夸大其词,说一两碗就等于自己砸自己的脚。我只有含含糊糊地说:“我也记不清了,当时我都疼晕过去了。”
“晕了几天?”
“七天。”我脱口而出,显然不符合事实,我赶紧更正补充说:“晕了整整一天一夜,接着就发高烧,躺在医院病床上整整打了三天吊针,一瓶接一瓶的,七天刀口才拆线,在医院住了十多天才回到家。”
儿子低垂着眼帘,很显然他在细细地咀嚼我那并不夸大的事实,但略显得有些夸张的表情和语气。
我的眼光还没来得及停留在电视机屏幕上,儿子的一双小手又把我的脸扭转过来,目光中满是坚定,一字一句地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烦你了!”
心似乎被谁提了一下,我已泪眼模糊。
【1】从文中找到表现儿子神情变化的词语写下来
【2】加点词语“咀嚼”在字典中有以下解释:①用牙齿磨碎食物。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在本文中应选择第_____种解释;请你用它的另种含义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
【3】对“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烦你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儿子生妈妈的气。
B.儿子体会到妈妈生孩子的艰辛,变得懂事起来。
C.儿子要离开妈妈了,让妈妈放心。
D.为了哄妈妈高兴,孩子故意说的。
【4】对题目“生命的感动”理解完全正确的是( )
A.了解到出生过程的艰辛,儿子很感动。
B.生命因爱而感动,我们要懂得感恩,学会回报。
C.儿子对待这个问题的行为和态度,让妈妈感动。
D.以上都是
【5】文章结尾处写道:“心似乎被谁提了一下,我已泪眼模糊。”此时,妈妈会想: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忆读书(节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__________》,我听得特别有滋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悦耳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__________》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 )越看越懂,( )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__________》,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1.根据选文信息,在书名号中应填入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____________》。
2. 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2分)
A.果然 B.虽然 C.居然
5.“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这说明了( )
A.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喜欢半途而废。
B.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很投入。
6.从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从如何读书的角度来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在前不久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了金牌和奖牌总数都是第二的佳绩,而随着东京奥运会的闭幕,奥运会正式进入了“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将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迄今为止,同时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和韩国等8个国家。而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成功,预示着北京将成为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材料二: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而一个月前已在太空遨游了三个月的“神舟十二号”才刚返回地球。虽然两者间隔时间这么短,但两者依然存在一些区别:第一大改变,“神舟十三号”在抵达空间站后,将形成4个飞行器组合飞行的壮观局面,让空间站的在轨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第二大改变,“神舟十三号”将首次以径向自主对接的方式向空间站停靠,所谓的径向对接是指载人飞船从空间站的下方垂直向上对接,与以往的水平方向对接有较大的不同。第三大改变,航天驻留的时间从神舟十二号的3个月增加到6个月,这是人类航天事业中的一大跨步。第四大改变,“神舟十三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将首次出舱活动,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有了第一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材料三:泉州,枕山面海,全境山川逶迤,风景秀丽,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无不彰显着泉州文化古城的魅力。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遗产名录。
【1】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将是( )
A.东京
B.美国
C.北京
D.俄罗斯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金牌第一的好成绩。
B.“神舟十三号”将在太空中停留3个月。
C.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9个同时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国家。
【3】下列关于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说法错误的是( )
A.书法“冬”字由滑雪人物、丝带、剪纸等巧妙结合,展示运动活力。
B.会徽设计加入奥运五环,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
C.“冬”字下方点明了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D.冬奥会会徽美好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文化属性。
【4】假如要给这三则材料起一个共同标题,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文章题目的是( )
A.逐梦冬奥,乐享冰雪
B.月下棹神舟,星夜赴天河
C.潜龙腾渊,盛世中华
D.文化古城泉州,满地皆是圣贤
【5】读完材料二,你要怎样向同学介绍“神舟十三号”和“神舟十二号”的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冬奥会期间,为了吸引游客来文化古城——泉州旅游,请你为它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体育强盛、科技突破、文化繁荣……“中国梦”的信念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傲视亚洲的百米飞人苏炳添、人民的好干部潘东升、扎根边疆潜心育人的张桂梅老师……你还认识哪些这样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请举一例,并说说他(们)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
轮回
①多年前,每到清晨,她要送他去幼儿园前。他总是哭着对她(请求 恳求):“妈妈,我在家听话,我不惹你生气,求你别送我去幼儿园,我想和你在一起。”急匆匆忙着要上班的她,好像没听见似的,从不理会他在说什么。
②他也知道妈妈不会答应他,因而每天都是噘着嘴边哭喊着“我不要去幼儿园……”,边乖乖地跟在她身后下楼。
③多年后,她年岁渐老,且患上老年痴呆症。他在为生计奔波打拼,没时间照顾她,更不放心让她一个人待在家里。思虑再三,他想到了一个地方。
④在做出(抉择 选择)的前夜,望着他进进出出,欲言又止的样子,她的神志似乎(清楚 清醒)了许多:“儿啊,妈不惹你生气,妈不要你照顾,不要送妈去养老院,我想和你在一起……”哀求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变得越来越弱,最后便成了哽咽。
⑤他沉默了又沉默,反复寻找说服她的理由。最终,俩人的身影还是出现在了市郊那座养老院里。
⑥在办完手续,做了交接后,他对她说:“妈,我……我要走了!”
⑦她微微点头,张着没有牙的嘴嗫嚅着:“儿啊,记住早点来接我啊……”
⑧那一霎,他霍然记起,当年在幼儿园门口,自己也是这样含泪乞求:“妈妈,记住早点来接我啊……”此刻,泪眼婆娑的他,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1】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霍然”的意思,用近义词解释。霍然就是______然、______然等。
【3】按要求摘抄文中多年后母子分别时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写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1)儿子的表现是(摘抄细节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表现是(摘抄细节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此刻,泪眼婆娑的他,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他想到妈妈很不容易,决心不去工作,专心在家里陪伴母亲。
B.他听到妈妈的话心里很难受,禁不住流下眼泪,有对母亲的不舍和情不得已。
C.听到妈妈的话,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跟母亲分别时母亲的固执和绝情,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求教
一次,孔子(前551—前479年)带着弟子子贡、子路等人去陈国。当时正值春日,桃红柳绿,师生几人一边赶路,一边观赏沿途风景。就在路过一片桑林的时候,他们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那里采桑叶。孔子诗兴大发,顺口吟了一句诗:“南枝窈窕北枝长”,话音未落,就听到那位采桑姑娘吟道:“夫子行陈必断粮。”孔子和弟子都感到莫名其妙。只见采桑姑娘微微一笑,又高声吟道:“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孔子和弟子都觉得她聪明过人,但不知她吟的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子贡很想去问个明白,孔子急忙拦住了他,孔子及弟子急着赶路去陈国。
孔子及弟子到了陈国受到冷遇,连饭都不给他们吃。他们又冷又饿,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他们上朝去拜见陈国国君。国君手里拿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孔子说:“听说你是很有学问的人,当然也很聪明,你能不能让丝线穿过这九曲明珠?”九曲明珠就是珠子中间的孔弯弯曲曲地拐了九道弯。孔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把丝线穿过去。
正在着急之时,孔子忽然想起采桑娘的诗,明白了采桑姑娘三句诗的意思。他叫来了子贡,吩咐子贡赶快去向那位蚕桑姑娘求教。子贡心急如火,忙沿着原路往回走,不久,便找到了那片桑林。可是采桑姑娘却不见了,他就在桑树林里来回找。突然他发现在两棵桑树中间堆着一堆土,在离这堆土不远的地方,又堆着三堆土,这四堆土,就像是一个谜。他脑子里一转,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桑是木,木旁堆土,莫不是姑娘姓杜?旁边又放了三堆土,这难道是三娘的意思?想到这里,他非常兴奋。
正好有个老者背着一捆柴走过来,子贡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前面的村子里可有个叫杜三娘的姑娘?”老者答道:“过了桥再往南就是杜家庄,一问便知。”子贡顺着老者指的方向找到了那位采桑姑娘,把孔子和弟子到陈国的遭遇一一告诉了采桑娘,请求她告诉穿珠的办法。杜三娘笑着说:“这并不难,你先把丝线抹上点油脂,然后把丝线拴在蚂蚁的腰上,让蚂蚁慢慢爬进珠孔。如蚂蚁不肯爬,就用烟熏它,这样蚂蚁就带着丝线穿过珠孔,当它从珠孔爬出来时,丝线不就出来了吗?”子贡听了此话很高兴,向杜三娘道谢后,急速赶路。他很快回到了陈国,把这一切告诉了孔子。孔子按照杜三娘教的办法,很顺利地把丝线穿过了九曲明珠,终于解决了陈国国君设置的难题。
孔子的学生回来就把这一切告诉了孔子,然后孔子就按着姑娘的办法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事后,孔子对学生们说:“学问是没有顶点,学习也没有止境,永远不能停止。自满只会使自己陷于停步不前的境地。”
【1】陈国国君给孔子出了一道什么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桑姑娘用什么方法解决了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让你想到哪些成语、谚语或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永远的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①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②将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③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④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外貌描写 C.环境描写 D.动作描写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对将军神态、动作的描写,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句①是神态描写,表现将军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造成有人冻死的愤怒。
B.句②是一个比喻句,表现将军爱护战士的品质。
C.句③表现了将军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而感动。
D.句④将军站在雪地里太久了,很冷,所以“深深吸了一口气”。
【3】下列对短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B.文章主要是以神态描写的方式刻画将军这个人物形象。
C.短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D.短文运用衬托手法十分到位,将军的粗暴急躁反衬了军需处长的镇定自若,而将军把马让给重伤员骑则又正面衬托了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
【4】将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画上“﹏﹏”。在这样的天气中,身为军需处长的老战士没有为自己发一件棉衣,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老战士____________的伟大精神。
【5】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永远的丰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空洞 空虚),词汇(空乏 贫乏),她心里非常(焦急 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就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 果然)提高了。
【1】读短文,在“( )”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费了好大劲”的“费”: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______和______。读书的时候,要养成_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
【4】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贝壳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一圈复杂的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块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硬——( )
复杂——( )
一丝不苟——( )
【2】写出四个描写“贝壳里的生命”的形容词:
、
、
【3】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一丝不苟”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感受、慨叹的一句话,用“___”画出来。
【6】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你又有那些想法?(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括号内文字要求把句子换种说法 (4分)
我坐在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改为把字句)
现在台湾“光复”了,我们不可能不讲国语。(改为反问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调换语序换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放军叔叔参加抗洪抢险的事迹感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
3.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以“我喜欢的物品”为题进行写作。提示:选择你最喜欢的东西,包括动物或物体,通过完整的叙述来表达自己喜欢的程度,也可以选择本单元课文中学过的写作方法。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