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B.史湘云——醉卧芍药丛
C.诸葛亮——舌战群儒
D.鲁智深——智取生辰纲
2、回顾课文,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爱之舟》一文介绍了在“我”梦中出现的逛庙会、住旅店等场景。、
B.《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中作者巴金运用了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写法。
C.《圆明园的毁灭》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是为了表现它被毁的损失不可估量。
D.说明性文章不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以“说具体、生动”为成功。
3、下列加点的多音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强逼 勉强
B.挨近 挨打
C.任丘 任务
D.方便 便宜
4、辨字组词。(6分)
拂( ) 副( ) 崎( )
沸( ) 幅( ) 倚( )
堂( ) 译( ) 胁( )
党( ) 泽( ) 协( )
5、填叠字成语。
( )有味 ( )一息 ( )不舍
( )在目 小心( ) 衣冠( )
书声( ) 气喘( ) 想入( )
6、填空题
1.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_____和______,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2.《三兄弟牵金牛》中三兄弟因为______牵到了_____,最终因______散失了金牛。
3.读了《一幅壮锦》结识了________的勒若,结果是_________。读了《巧媳妇》结识了________的巧姑,结局是________。
4.中国民间故事有很多的历史人物,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如_______的鲁班、_______的包拯、______的徐文长。
5.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是:《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
6.《马头琴》中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上的小牧童
——______做成的。
7.《关于生肖的传说》中猫和老鼠上肖时,________没有上肖。
8.《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是__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之一分则嫌长,_____之一分则嫌短,____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白鹭》)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比一比,再组词。
访_______ 筒_______ 恃_______ 宫_______ 纱________
妨_______ 简_______ 侍_______ 官_______ 抄________
9、综合性实践活动。
材料一:
汉字之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有危机,而是人们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材料二:
现实之痛
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
日常生活中,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下面是某校五年级学生整理的图片。
①( ) ②( ) ③( )
【1】根据材料一判断,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的“汉字危机”其实是( )
A.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不会写字”
B.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C.人们书写汉字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D.听写大会中的词语书写正确率很低
【2】请将材料二中的错别字圈出来,在括号里改正。
【3】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可以为捍卫汉字做哪些努力?请你有条理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乐园。
一根手指的故事
1869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准备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可是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父亲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后来,华盛顿也患了一种严重的疾病,不仅说话能力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也基本丧失。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然而,尽管华盛顿·罗布林受到重创,但他的思维还像以往一样敏捷,他决心要把费了父子俩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唯一能动的一根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法。他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十几年来,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并不是他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他们面对困难,缺少做下去的勇气。
既然一根手指都可以成就一座大桥,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天方夜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泡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针对画”——”的句子,提一个你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着重写华盛顿·罗布林面对种种困难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请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桥梁专家们劝他父亲趁早放弃建桥时,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事故,他的父亲去世,他也因病完全丧失说话能力,活动能力也基本丧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大桥落成。
11、读课文,回答问题。(14分)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触到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落笔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的创造赞叹不已。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呵!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风韵-- 美好--
(2)解释词语
肃然起敬:
驰骋:
(3)按要求写句子
①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②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用不是……而是……写一句话)
(4)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12、阅读。
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wěng)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ò)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蜜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mò)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有删改)
【1】“蓊蓊郁郁”的近义词是( ),“参差不齐”的近义词是( )
A.郁郁葱葱 B.郁郁寡欢 C.东倒西歪 D.杂乱无章
【2】读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感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1)第①句采用了__________(填序号),表现了荷叶很多。
(2)第②句采用了__________(填序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塘里叶子和花的颤动比作___________,十分生动传神。
(3)第③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句中把月光比作__________,“_______”字化静为动,表现了月光十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读例句,照样子进行扩写,把景物写具体。
例句:月光服在叶子和花上,
扩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四面都是杨柳。
扩写: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下列关于动态措写和静态描写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静态指写是指描绘人物、景物静止状态下的情景,比如“层层的叶子”写出了莲叶之密。
B.动态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运动时状态的描绘,如文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写活了雾的缥缈、朦胧。
C.动态描写要赋予描写对象生气和活力,静态描写则重在描写对意的静谧之美,
D.“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是静态描写,为下文描写树的影子作辅垫。
13、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联系全文:一家人在议花生时,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____、____、___这三方面出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赞美花生的__________。
【2】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表面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质可贵。
【3】文中父亲借谈花生的好处,来教导“我们”如何做人。这是一种____________的写法。
14、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据北京冬奥组委介绍,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冬残奥会会徽则结合中国书法艺术与冬残奥会体育运动特征,其设计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会,很多人也对冬奥会的会徽“冬梦”印象深刻,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会徽,设计者却修改了一万次以上才最终定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讲述了冬奥会会徽的创作过程。林老师讲道:“冬奥会会徽‘冬梦’,为什么要用汉字呢?因为汉字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体现,书法更是中国最高的艺术境界之一。它体现的不仅是文字的内容,还体现了审美、气韵,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传承,用文字和书法来体现中国文化,另外,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是以运动员为核心,所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要让全世界既看到中国的文化,又看到冰雪运动的魅力。”
这枚会徽的诞生,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八个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其实,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事情,都要有这种极度专注、一丝不苟的精神,通过孜孜不倦、追求极致的努力,方能取得成功。
【1】请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精彩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益求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的图示和文字,可以知道:在冬奥会会徽中能看到汉字“_____”(填空),从冬残奥会会徽中能看到汉字“_____”(填空),这两个会徽都运用了 _____(填选项)的艺术形态。
A.中国剪纸 B.中国书法 C.中国戏剧 D.中国绘画
【3】在冬奥会的会徽中,不包括以下设计内容
A.滑冰运动员的造型
B.滑雪运动员的英姿
C.轮椅等特殊运动器械
D.起伏的山峦
【4】从会徽的创作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设计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请结合短文内容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懂综合性阅读。
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煮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由此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于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爱玩儿,只有陈寅恪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终成大师。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赵畅,有删改)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信息,体会读书和熬粥的相通之处。
【2】关于短文内容的分析,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②自然段引用秘鲁作家略萨的名言,证明了“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的观点。( )
(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 )
(3)第④自然段中“定力”指的是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和单调。( )
(4)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是因为粥和书都是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 )
【3】短文②③④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这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对“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的窗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将相和》片段,回答问题。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秦王拒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1】给文中加点的词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心灵有耳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且,谁叫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又不合身的衣服哩!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
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这时传来说话的声音,“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 渡)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小姑娘惊呆了!
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自顾自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 在)来公园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
小女孩于是又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hè hē)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仍自顾自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天。
许多年后,小女孩成了大女孩,成了大女孩的她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是小城里有名的歌星。但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一个冬日的下午,她特意去公园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单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
姑娘惊呆了。
那个天天屏(bǐng píng)声静气、聚精会神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是个聋子!
【1】用“√”标出文中括号里的正确答案。
【2】文章两次写到姑娘“惊呆”了,联系上下文,分别写出她被“惊呆”的原因。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两次写到老人说完话后“自顾自走了”,对其这样做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不想打扰小姑娘继续唱歌。
B.老人只是出于礼貌夸奖小姑娘的歌唱得好,其实并非本意,所以不再多说什么。
C.老人怕小姑娘知道他是聋子而心灵再次受到伤害。
D.老人怕小姑娘知道他是聋子后,而嘲笑他。
【4】你认为小姑娘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因为:( )
A.小姑娘依靠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B.这位老人热情的鼓励,使她获得成功。
C.老人热心、热情的鼓励和小姑娘自强不息的奋斗,终于使她获得了成功。
【5】用“ ”画出描写老人神态的语句。体会一下,他为什么用这样的表情。
【6】文章题目为什么叫“心灵有耳”?小姑娘长大后,为什么念念不忘那位“耳聋”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带着问题来读书。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______种新型玻璃,填一填。
玻璃种类 | 特点 | 作用 |
|
|
|
|
|
|
|
|
|
|
|
|
19、阅读与理解。
两茎灯草(节选)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dǎo dào)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此文极力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因见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的情形,这属于( )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
D.侧面描写
【3】作者写严监生临终前为两茎灯草不肯断气,其作用是( )
A.严监生有极强的求生欲望。
B.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严监生的吝啬。
C.体现只有赵氏才真正了解他。
D.突出严监生害怕侄子瓜分他的财产。
【4】假如严监生还能说话,他可能会对两个侄子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成的笼子里。(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吊兰长得很茂盛。(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生不好看。花生很有用。(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松鼠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松鼠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用合适的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
1.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快乐写作园
在你平时的游历中,一定有过令你难忘的景点或活动,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写下来。
要求:1.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2.语言通顺,用词准确,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4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