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常州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关于课文内容叙述正确的一项( )

    A.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里里面的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非常吸引人。

    B.《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这首词的题目。

    C.作家老舍记叙了自己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D.《落花生》一文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 2、下列句子中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①我们每个人不都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了吗?

    ②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

    ③“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④白天,它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街接               锻练               风平浪静

    B.遮掩               眷恋               神机妙算

    C.赏实               钮扣               摩拳擦掌

    D.颤抖               享乐               手极眼快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补全四字词语,并选词填空

    ______半夜 应接不______ 成群______

    不可计____________无际 百鸟争______

    (1)坐在观光车上,沿途的风景使我_______

    (2)植物园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________,不愧为人们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 5、填空。

    《搭石》一文通过描写平凡的搭石,揭示了深刻的主题,这种写法叫_______(①以小见大 ②由点及面);课文借赞扬搭石,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写法叫______

  • 6、按要求填空。

    (1)“毁”字共______笔,部首是_____,跟它部首相同的_______________

    (2)“履”字是________结构,读音是________,可组词________________

    (3)“览”字意思_________,部首是_____,可组词________________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鸡》这篇课文,赞扬了母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品质,歌颂了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只贝》记叙了一只丑陋的贝忍受________________而孕育________________的事,歌颂了这只贝的________________精神。

    3.《狼群》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狼群良好的________________习性。

    4.《美丽的眼睛》告诉人们要________,要与动物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促进人与动物的________发展。

  • 8、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晓”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晓”的解释有:①天刚亮的时候;②知道;③使人知道。在“晓得”中“晓”选第________种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眼睛

    在世界射击锦标赛的现场,发生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急死人的新鲜事:50米手枪慢射冠军普钦可夫失踪了!广播喇叭声声急、字字催:“普钦可夫,马上去领奖台!马上去领奖台,普钦可夫!”

    实际上,普钦可夫安然无恙、毫发无损。此时此刻,他正躲在一个谁也发现不了的角落里与他的妈妈通电话:“妈妈,妈妈,您看见了吗?您听见了吗?赢了,赢了,得了冠军,破了纪录!”

    对于一位双眼曾患恶性黑色毒瘤的人来说,能够逃脱无边黑暗的厄运,迎来鲜花如海、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全仰赖妈妈柳莎的眼睛和医生巴甫琴科的妙手回春。

    8年前,10岁的普钦可夫被确诊双眼患上恶性黑色毒瘤。几十所医院、几百名大夫像串通好了似的,众口一词:做眼球摘除术!不然的话,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

    命运如此残酷。天真活泼的儿童就得面对要么死亡、要么黑暗的选择。这选择沉甸甸的,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柳莎这是第二次面对这种疾病,丈夫不听医生的话,结果离开人世,她不想让儿子重蹈覆辙。仅仅两天的时间,她把汽车、钻戒和满头金发换成了现金。她卖得那样果断、那样坚决,她要让儿子在手术前看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大峡谷、法国的凯旋门……

    母子俩一路欢笑,怎么看也看不够,怎么说也说不完。普钦可夫忘却了疾病,完全沉浸在母爱的幸福里。

    这样愉快的旅程却不得不在中国长城的烽火台上戛然而止,因为柳莎的随身听的声波有力地撞击她的耳膜:眼科专家巴甫琴科发明了视神经诱导接合剂,使移植眼球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只盲犬已重见天日。

    柳莎母子分秒必争、日夜兼程,很快就来到巴甫琴科面前,要求马上手术:把母亲的一只眼球移植给儿子。

    巴甫琴科看见了柳莎的眼睛,那是一对世界上最漂亮、最湛蓝、最纯洁的眼睛。

    尽管柳莎的眼球和普钦可夫的眼眶配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巴甫琴科努力努力再努力,人类史上第一次眼球移植还是失败了,世界上徒添了两只义眼,一只在柳莎的眼里,另一只在普钦可夫的眼中。生活就是这样,撒下了希望的火种,又浇灭了光明的苗。

    柳莎要进行第二次眼球移植:把她的第二个眼球移植给普钦可夫。于是,就有了一场艰难的对话。

    “你是否知道最可能的结果?”巴甫琴科问。

    “知道。”柳莎回答得很干脆。

    “你坠入黑暗,你儿子也见不到光明呢?”

    “知道,我做好了一切准备,能接受最坏的结果,能忍受一切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手术终于成功了。

    柳莎和普钦可夫出院的那天清晨,天特别的蓝,风特别的暖,太阳和月亮都赶来看人间最动人的一幕:柳莎背着她的儿子,儿子闪着明亮湛蓝的右眼,发着“走、停、左拐,右转”的口令,母亲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一直向前。

    【1】普钦可夫患的是什么病?(       

    A.恶性高热

    B.恶性黑色毒瘤

    C.恶性综合症

    D.恶性淋巴瘤

    【2】第五自然段中,“不相让儿子重蹈覆辙”指的是什么?(       

    A.不想让儿子失去眼球

    B.不想让儿子因做眼球摘除手术而去世

    C.不想让儿子因不做眼球摘除手术而去世

    D.不想让儿子在失去眼球前饱览世界风光

    【3】对“巴雨琴科看见了柳莎的眼睛,那是一对世界上最漂亮、最湛蓝、最纯洁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A.柳莎的眼睛长得很漂亮、迷人

    B.柳莎的眼睛最适合做眼球摘除手术

    C.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柳莎的眼睛与众不同

    D.不仅指柳莎的眼睛,也是在点明这位母亲的爱是最纯洁、最伟大的

    【4】第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A.开门见山

    B.设置悬念

    C.承上启下

    D.首尾呼应

    【5】短文描写了巴甫琴科和柳莎的对话,以下哪一项的理解是最正确的?(       

    A.柳莎为了给儿子治病,即使自己陷入黑暗也不在乎

    B.第二次手术最可能的结果是柳莎和儿子都见到光明

    C.柳莎不确定手术能不能成功,她进行了艰难的抉择

    D.柳莎爱自己的儿子胜过爱自己,远胜过爱她的丈夫

    【6】短文开头描写了一个对比强烈的场景:广播的焦急寻找和主人公在打电话。这样写,对表达中心思想和吸引读者方面有什么好处?请你分别谈一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文末写道“儿子闪着明亮湛蓝的右眼,发着‘走、停、左拐、右转’的口令,母亲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一直向前。”此时此刻,儿子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给短文加个结尾,使文章首尾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四季之美(节选)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是蒙蒙细雨的夜晚,( )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1】用“~~”画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在选文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读画线句子并填空。

    (1)句中“固然”可以用____________等词语代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很美。

    (2)“暗夜”的美主要是因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4】夏天的夜晚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与欣赏

    尊重青春

    程 刚

    初中那会儿,父母亲已在南方做生意多年,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我的学习成绩不错,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一所实验中学。

    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校园西北角空地开了10亩地,分给各个班,让学生种东西,收获后自己售卖,挣到的钱作为班费。

    王老师带着我们把这块地种上了菜,这是我头一次干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学校每一届只在各乡镇招10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其实有些时候,我能从他身上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而我则早已换成了又轻又暖的羽绒被。

    种菜初期的新鲜感很快就没有了,我开始讨厌拔草,特别是施肥,简直是最难受的事了,刺鼻的粪臭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吐。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

    这片菜地,多亏李同学打理,全班就他会种菜,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他说他在家就干这些活,早就习惯了。

    我不去劳动的事儿,王老师看在眼里,他严厉地批评了我。我当时很不在乎,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到时候班里组织活动,我可以多捐点班费。

    秋天到了,菜地收获了,是个丰收季,卖了800多元。班委研究这钱怎么用,大家一致提出要给李同学200元,因为数他最辛苦,我说我再捐400元作班费,却被王老师拒绝了。李同学也拒绝单独分给他200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

    这一周,李同学没回家。我在步行街买鞋时,在一家饭店门口碰见了他。他正在和一位师傅倾倒垃圾,我问他怎么在这里,李同学笑着说:“打个短工,一天30元。”我点了点头,没说太多就走了。那天下午,逛街累了,我便进了电影院看电影。可刚进影院,看到前面有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老师和李同学,真是巧了。看完电影,李同学坐公交回学校,而我和王老师坐另一班车回家。在车上,我问王老师:“李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怎么舍得花钱来看电影?”

    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对我说:“李同学说从来没进过影城,还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竞赛知识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我知道他家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为什么?”我有些疑惑地问。

    “老师尊重他的青春,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这是他最真实的青春,也是让我羡慕的青春。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可这些钱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吗?”王老师说完,认真地看向了我。

    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的心却在翻涌。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里还有“尊重”这个词,人不但要尊重别人,更应该尊重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

    (选自《少年文摘》2019年5月版,有删改)

    【1】“我们”班在搞勤工俭学的地上种什么?收获多少钱?(  )

    A.种粮食 400多元

    B.种菜 800多元

    C.种粮食 800多元

    D.种菜 400多元

    【2】下面哪一项不是用来表现李同学生活不易的?(  )

    A.他种菜很拿手。

    B.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

    C.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吃从家里带的干饼、咸菜。

    D.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

    【3】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哪一项?(  )

    A.前后照应

    B.场景描写

    C.寓情于景

    D.对比

    【4】“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可这些钱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吗?”对王老师这句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师在委婉批评程刚不该多交班费和看电影。

    B.王老师在委婉提醒程刚青春要靠自己奋斗出来。

    C.王老师在委婉批评程刚没有尊重自己的青春。

    D.王老师在委婉提醒程刚,尊重自己的青春就是要用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5】有人认为李同学在班级勤工俭学中付出的劳动最多,但他却拒绝单独分给他200元,真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王老师明知道李同学家境不好,还答应和李同学一起看一场电影的行为,你怎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同学认为老师给他补习竞赛知识很辛苦,所以邀请老师一起看一场电影,对于他这样的做法,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检阅台。

    寄居异国,几乎年节不分。每到中秋,既无心举头望明月,也无兴趣买象征明月的月饼来应景,一心思念的却是当年母亲一双巧手做的团圆饼。

    其实,母亲经常都做各种香喷喷的饼。到了中秋节,她就说自己手里捏的是“团圆饼”,她并不称它为“月饼”。她说:月亮是高挂在天上,放光明照亮世间的,怎么可以摘下来吃呢?说得外公和阿荣伯都呵呵地笑了。

    母亲做团圆饼时,先炒好馅儿,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由阿荣伯揉好面,切成平均的一团团,她再来包。我当然少不了在边上帮倒忙,为的是想快快有得吃。

    外公爱甜食,母亲就特别为他老人家加工加料,做鸡油豆沙加枣泥馅儿的,摆在他床边由他随时可以吃。我就在外公身边跟进跟出,不用说,又油又香的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我扶着外公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讲母亲少女时代既能干又热心照顾邻居的许多事儿,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厌。母亲却说:“许多事儿都是你外公加油加酱编出来的,我哪有那么好?”外公又捻胡子呵呵地笑了。

    母亲定定地注视着外公,低声对我说:“外公一年年老了,你一年年长大以后,要去外路读书,不知还有几个中秋节能在外公和我身边一起过呢!”

    我听了心里怅怅的,抬头望外公,他笑得满脸皱纹,白胡须在月光中微微飘动。我觉得外公像一位老仙翁,就要冉冉升天而去,不由得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

    外公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捏着我的小手说:“小春,你赶快写信到北京给你爸爸,要他快点回来,逢年过节,总要一家团圆,吃你妈妈做的团圆饼啊!”

       ……

    在摇曳的烛影中,母亲的笑靥里闪着泪光。我想念起远在北京、迟迟未归的爸爸,想起外公催我写信催他快快回家的热切神情,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更深深体会到老师教我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节选自琦君《团圆饼》,有删改)

    【1】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热泪盈眶:____________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制作团圆饼的句子,并画上“ ”。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打上“√”。

    (1)中秋佳节,母亲制作团圆饼。(     

    (2)外公把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3)月光下,外公对“我”讲母亲少女时代的故事。(     

    (4)我们一家团聚,在月光下吃团圆饼。(     

    (5)外公要“我”写信给爸爸,要他回家过节。(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________

    【5】和《桂花雨》作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抒发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B.这两篇文章抒发的感情都十分真挚、深切,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都是贤惠和美好的。

    C.文中的“团圆饼”比《桂花雨》中的“桂花糕”更可口,因此“我”喜欢“团圆饼”。

  • 13、深入阅读。

    资料一   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

    资料二   梁晓声的母亲不仅要照顾他们六个孩子的生活,还要早出晚归工作(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个底层女人的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临时工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

    资料三   “母亲的善良引导我创作”梁晓声一直认为,母亲给予他的人文影响超过父亲。

    当年,在一次野猫吃鸡后,父亲就下了钢丝套,并套住了一只大野猫,吊在木围栏上,命悬一线。母亲为了救下它,衣服被挠破了,胸前被挠出了一片血道子。最后终于救成功了,母亲疼而不悔,这件事给梁晓声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在饥饿的年代,家里来了讨饭的农村老人,母亲会恭敬地请老人入座,一次次地为老人添粥;邻居家小女孩偷走了梁晓声母亲刚刚借来的五元钱,派出所破案后要通知学校,母亲坚决不许,反而请女孩到家里来吃了顿“压惊饭”。后来,女孩认梁晓声母亲为干妈。

    文末说,把我们“抚养成人”是母亲的信念。为什么是“抚养成人”,而不是“抚养长大”?你是怎么来理解的呢?请结合下面补充资料,联系《慈母情深》和这篇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庐山落霞

    傍晚,雨后初霁。我们走上庐山,面对锦绣谷的方向一抬眼,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在与远天相接的江面上开朗地笑着,容光焕发;江面上展开一个像太空一样雄伟宽广的“广场”,“广场”上铺着宽广的巨型地毡:橘黄色、橘红色、琥珀色、靛青色、天蓝色……交织、融合在一起。

    这时的锦绣谷,成了一片海,淡白中透着浅绿,晶莹透明,纹丝不动像是结了冰,又像是巨型玻璃镶成的舞台。沿“海”周围,是厚不可测的碧玉般的云雾,上面平平的,周遭如壁,像一溜高原。

    这像一幅什么图画?

    同游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恰切的比喻。有的说,像阅兵场;有的说,像仙山琼海;有的说,像西天净土……

    我暗想:这不是一幅送行图吗?

    你看,那云障雾壁,雍容,肃静,不正是从千山万谷聚集而来的云神雾仙吗?早晨太阳从鄱阳湖升起的时候,它们云霞万朵,彩衣百重,迎候在九奇峰与含鄱口的奇峰异谷;现在,当太阳要休息的时候,它们又赶到锦绣谷来送行了。

    好像要证明我的想法似的,太阳接近江面的时候,随着传令兵式的一缕烟云飞过,云障雾壁翻涌起来,江边像点起了万千火把,霎时,色彩明暗斑驳,一片欢腾:或乘龙乘凤,或骑象骑虎,或驾车驾舟,一起向夕阳奔去,欢呼,雀跃,挥手,直到夕阳沉下。

    天边留下了一幅无比宽大的五彩斑斓的织锦。这最后一个镜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是不是太阳给送行者回赠的礼物呢?我痴痴地想。

    【1】文中加引号的“广场”指的是___________,“海”指的是___________。

    【2】作者称锦绣的云雾为“送行者”,它们送的是(   )。

    A.太阳

    B.庐山

    C.游客

    D.作者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云雾随着夕阳下落,在_______和_______这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夕阳照耀锦绣谷,云雾如_______,雍容,肃静,这属于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夕阳接近江面,云雾如_______,色彩明暗斑驳,翻涌起来,这属于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

    【4】画“  ”句子中的省略号标示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有的说,像__________________。

    【5】画“____”的句子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美啊,滩涂的竹林!

        早就听说在黄海之滨的滩涂有个射阳林场,种植千亩竹林,像嵌在黄海滩涂的绿色翡翠。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见到了这美丽的滩涂竹林。

        汽车朝海边开了一个多小时,便见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抹浓浓的绿色。近了,近了,绿色越来越多,啊,那就是竹林!它绿得多么(鲜明 鲜艳),多么(悦目 醒目),多么令人喜爱!竹林此起彼伏,如绿色的波涛汹涌,竹林发出阵阵(呼啸  长啸),让人觉得像置身在绿色的海洋。

        这里的竹林不仅林盛竹茂,而且品种繁多。听一位林场的叔叔介绍说,那娟秀挺立的叫钢竹,丛丛兀立的是细竹,伸枝挺拔的是佛竹,节节鼓圆的是大肚竹,叶子如芦苇叶子般粗壮的是胖竹,左扭右曲的是扁担竹。它们有的比三层楼还高,有的十分矮小,仅一尺有余;有的叶片秀如青玉,颀长瘦削,有的叶片宽大肥硕,翠绿欲滴,有的叶片黄如豆芽,窄小似丝。真可谓“圆扁空实样样有,黑黄紫绿般般异”,实在令我流连忘返,大饱眼福。

        在竹林里停步走着,看着修竹的身影,听着鸟阵阵,我突然想起了大熊猫。

    去年号召拯救国宝大熊猫,不就是因为竹子大量死亡,熊猫没有吃食吗?如今黄海滩涂这个素来不长竹子的地方也竹林如海,竹叶如云,恐怕单我们射阳的竹子就够熊猫吃上十年八年!

        徘徊于竹林中,我不禁想起了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著名诗句。苏北黄海之滨土地贫瘠,但竹子不嫌土碱,不厌地薄,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竹子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美德不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1】选出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

    在________(qiàn   qiān)             立________(wù    wū)

    徊________(pái     fēi)              ________(jì     jí)

    【2】比一比,再成组词。

    翡________    欣________    拯________    滴________

    裴________    颀________    蒸________    商________

    【3】短文中第二自然段,请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

    【4】写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滩涂的竹林“林盛竹茂,而且品种繁多”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

    敬重卑微

    ①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②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③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④每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⑤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⑥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⑦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不是体积,而是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用“_______”划出括号中用得恰当的词语。

    【2】蚂蚁家族“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两种精神:(        

    A.合作精神

    B.自我牺牲精神

    C.积极进取精神

    【3】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第④自然段中“每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第________自然段相照应。

    (2)用“          ”画出第⑥自然段中的两个反问句,把第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它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最敬重卑微者的哪一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课外阅读。

    心愿

    雨后,静静的山林里,开了一朵、两朵、三朵……金黄、银白、鲜嫩的蘑菇。远远地一望,像是散落在草丛里银白色的小星星,闪闪烁烁,又好像草根儿撑起的一柄柄小白伞,遮住风风雨雨。

    忽然,一顶小草帽一闪,出现了一个娇小、轻盈的身影——是一个小姑娘。她那灵巧的小手轻轻地把一颗颗小银星、一柄柄小白伞放进挎着的小竹篮里。偶尔,还回头望一望山脚下那间白色的房屋。

    我猜想:妈妈今晚会夸奖她的,因为她给饭桌上添了一道新鲜的山味。

    我猜想:同学们明天会羡慕她的,因为她从集市上换回了一个好看的文具盒。

    她回头望着山脚下那间白色的房屋。好久,我听见她喃喃自语地说:老师,您喝了我熬的鲜蘑菇汤,病,一定会好些的。

    啊,我不必再猜度了,我已经觉得一股股暖流淌过心间。

    我慢慢地走过去,弯下腰也采起一朵又一朵鲜嫩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她的竹篮里。

    1结合短文填量词。

    一(    )蘑菇   一(    )山味   一(    )小伞

    2“——”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                 

    3看到小姑娘采蘑菇时,产生了哪些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姑娘为什么采蘑菇?她的心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大舞台。

    火把花

      六月,火把花在我们这座小小、的山村,这座要走许许多多山路才能到的遥远的小山村开了。

      花儿开在村前的小塘边,开在青石板铺的小路边,开在水流湍急有礁房的磨坊前,开在潮湿的长满墨绿色青苔的卵石垒成的墙角里,开在我们山村小学的校门口,开在操场上跳远的小坑旁。艳红的火把花啊,你开得多么热烈呀!

      火把花怎么会开得这样火红呢?传说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她要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来。茂林密篝,山道弯弯,仙女打着火把走着,无数晶亮的火星,围在她身旁飞舞。当她终于走到村口的时候,公鸡叫了,太阳公公惊醒了,仙女一声叹息,将火把插在地上,自己飞走了,霞光中,燃烧的火把,变成满树红花……

      但是,我常常想:火把花真是仙女手中的火把吗?

      一个雨后的早晨,我去上学。粉红色的晨雾里,有雀鸟嘈杂的叫声,有礁房的舂米声,有牛犊清脆的叫声……突然,我看见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在校门口的火把花树下!火把花明艳地映照着,她在打扫校园,在轻轻地扫着被雨打落的花瓣。啊,难道我们的老师不就是那位举着火把的仙女吗?她从城里来到我们小小的山村,走过了多少弯弯的山路啊!她教我们唱歌,教我们识字,教我们画画……啊,她是,她就是举着火把的仙女,她手中举着知识的火把!

      啊,火把花,你满树的红花如同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们小小的山村,照亮了我们——山村里的小学生!

    1填空。

    (1)“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然后再查______画。

    (2)“用数笔画查字法查______画。

    2鲜红的火把花啊!你开得多么热烈!”是指(   )。

    A. 花红   B. 花香   C. 花多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想表现的意思是(   )。

    A. 反映作者喜欢火把花

    B. 说明山区虽然偏僻,但是十分美丽

    C. 赞美在山区辛苦教育孩子的老师

    D. 作者赞美家乡,表现出一种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19、课内阅读。

    ①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②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③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这个片段选自课文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写了鸟声、鸟影让人______,写了鸟的形态:大的,小的;颜色:

    花的,黑的;还写了鸟的不同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①这个句子中第一个“鸟的天堂”指__________ 

    ②“天堂”在这句话中解释为(_____ 

    A.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永享幸福的地方。     B.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4分)

    (1)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

    2赵州桥雄伟坚固。赵州桥美观。

     

  • 21、加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

    例:我以后会在别的地方钓到鱼。我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虽然我以后会在别的地方钓到鱼,但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一个人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我面临道德抉择。我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课文中有不少词语是描写月光的,请你把它们摘录下来。

      你能回忆起背诵过的古诗中描写月光的诗句吗?试着写几句。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缩句)

    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我手写我心。

    以生活所见的景致为内容,写一篇写景文。要求:(1)从自己亲自游历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中选取一处,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它的景致。(2)注意观察景物的变化。(3)题目自拟,不少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