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仿照例句的标示,选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五岭/逶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2、《伊索寓言》中( )讽刺了有些人做不成事,总会安慰自己时机还没有成熟。
A.《猎狗和狐狸》
B.《公鸡和宝玉》
C.《公鸡和狐狸》
D.《狐狸和葡萄》
3、下列俗语中,和“得过且过”意思最接近的是( )
A.前有狼后有虎
B.墙倒众人推
C.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示儿》的作者是____(朝代)爱国诗人____,诗中表现诗人临终对儿子嘱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题临安邸》中诗人对统治者提出质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__________的生活的无情批判。
(3)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达广纳贤才的希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美哉,我少年中国,________!壮哉,我中国少年,_________!
5、下面是“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系列漫画,看完图完成下面题目。
(1)“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对爸爸妈妈说呢?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下列生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填在( )里。
半 湖(____) (____)侣 (____)倒 搅(____)
俞 比(____) (____)关 运(____) 瑕不掩(____)
7、书信的内容包括称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8、根据积累填空。
(1)按原文填空:__________的大雁,在高空中___________,更是叫人感。夕阳西沉,__________,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_____________。
(2)毛泽东说过:“多少事,_________;天地转,___________。一万年太久,__________。”显示了一代伟人_______的观念。
(3)关于思乡或羁旅伤感的诗词,你积累了哪些?如( )的“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的“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虎子智送情报
游击队又打了个大胜仗,小王庄的老百姓个个喜气洋洋。
讲起打这个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三天前,游击队李队长找到儿童团团长虎子,说有一个重要情报要立即送到孙家庄去。虎子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任务。他把情报缝在棉衣里,就出发了。
①北风呼呼地刮着,像发怒的雄狮在吼叫,吹得小树弯了腰,吹得虎子脸都麻了。虎子把腰带紧了紧,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虎子来到通向孙家庄的必经之路——一座小桥。突然,他看到桥柱子上写着“不准通行”四个大字,桥上设了一个岗哨,一个鬼子兵正端着刺刀来回走着。怎么过桥呢?虎子躲到一棵大树后面,观察着。
天太冷了,鬼子哨兵站了十来分钟岗就得进屋换人。一个鬼子兵进去了,一会儿,另一个鬼子才出来,但是这段时间很短,谁也跑不过桥去。怎么办?虎子苦苦思索着,突然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当第一个鬼子刚转身进屋时,虎子就猛地向桥上冲去,等第二个鬼子刚要出来,虎子猛一回身,假装慢悠悠地向前走。②鬼子见虎子正向小王庄方向走去,就如同恶狼似的大声嚷嚷:“不准通行,不准通行,往回走!”虎子装作吃惊的样子,回过身来,向孙家庄方向奔去。就这样,虎子胜利地通过了封锁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因为情报送得及时,游击队打了一个大胜仗,连李队长都夸奖虎子机灵、勇敢。
【1】我读这篇短文用了____分钟,并找出了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下面画上横线。
【2】读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填空。
句①中将_______比作________;“像发怒的雄狮在吼叫”,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
句②中将______比作______;“如同恶狼似的大声嚷嚷”,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
【3】虎子使用了怎样的计策,通过了鬼子的封锁线,完成了送情报的任务?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画出来。
【4】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呼兰河传(节选)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拐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子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祖父的这一手,并不以为奇,就 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 着他的袖管, 着他的衣襟,直到 出帽子来为止。
那些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的袖口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好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儿,你来找吧!”
这样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
别人看了祖父这样做,也有笑的,可不是笑祖父的手法好,而是笑他天天用一种方法抓掉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祖父一天到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祖父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1】《呼兰河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动词填入文中第3自然段恰当的横线上。
摸 找 抱 撕
【3】文中主要描写了祖父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件事,从中让我们认识了一位_______(多选)的祖父。
A.和蔼可亲 B.宽容、忍让 C.孩子气十足 D.懒惰、游手好闲
【4】读文中画“ ”的句子,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说说在作者的心里“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文章,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干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给下列字注音:
眷______ 殊______
【2】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写出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世界。
【4】文中画波浪线处,通过对毛主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5】联系上文发挥想象,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可能会想起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懂综合性阅读。
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煮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由此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于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爱玩儿,只有陈寅恪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终成大师。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赵畅,有删改)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信息,体会读书和熬粥的相通之处。
【2】关于短文内容的分析,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②自然段引用秘鲁作家略萨的名言,证明了“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的观点。( )
(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 )
(3)第④自然段中“定力”指的是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和单调。( )
(4)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是因为粥和书都是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 )
【3】短文②③④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这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对“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的窗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 我盆里已经不少了 你才刚开始 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与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完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读短文,回答问题。
(1)文中母亲剥豆时快时慢,请写下变快变慢的原因。
第一次慢下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快起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主要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进行了描写。
【4】你觉得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联系短文内容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我能行。
中国的牛
对于中国的牛,我总怀着特别尊敬的感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在田垄上“相遇”的那一次。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料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水了。正当我们犹豫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全都跟着它走离窄路,从我们身边经过。
我们都呆住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们拖着沉重的犁,低着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播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的时候,它们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它们也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更不像西班牙的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暴力斗争中。
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1】作者说“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结合第2自然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与短文最后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作者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的牛,实际上是借写牛赞美( )
A.中国的医生
B.中国的农民
C.中国的老师
D.中国的劳动人民
15、美文欣赏。
临终的日子终于到了,那几天老头儿结实的身架同毁灭着实作了一番较量。他要坐到壁炉边正对着密室房门的那个地方去。他把身上的毯子拉过来,紧紧地裹住自己,让对娜农说:“抓紧,抓紧了,别让人偷走我的东西。”他的全部生命都退居到他的那双眼睛里去了,等他一有力气睁开眼睛,便把眼珠转向密室房门,那里面藏着他的金银财宝。他问女儿说:“它们还在吗?还在吗?”
那声调透出一种惊恐万状的焦虑。
“在,父亲。”
“看住金子,去拿一些来,放在我面前。”
欧叶妮在桌上放开几枚金路易,老头儿就像刚学会看的孩子傻盯着同一件东西,定睛看那几枚金路易,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他也像孩子一样,不时地露出一个吃力的微笑。
“这东西暖我的心窝,”他喃喃说道,偶而脸上还露出一种无比舒坦的表情。
当本堂神父来给他做临终圣事的时候,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一见银制的十字架、烛台和圣水壶,忽然复活,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圣器,鼻子上的那颗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当教士把镀金的受难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让他吻吻上面的基督时,他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它抓过来,而这最后的努力耗尽了他的生命;他叫欧叶妮,尽管她就跪在他的床前,他却看不见。欧叶妮的眼泪淋湿了他已经冷却的手。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毁灭:______________
惊恐万状:_________________
【2】画“ ”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画“ ”的句子,你读了以后想到了谁?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起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1】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最恰当的题目是( )。
A. 盲道上的爱 B. 方老师的故事 C. 关爱残疾人
【2】文中第③自然段方老师讲的故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读故事,文中的方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评价最准确全面的是( )。
A. 方老师爱自己的女儿,因为文中说当得知女儿的病后她愿意把自己的眼睛换给自己的女儿。
B. 方老师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因为她能主动搬走在盲道上的自行车,以免让盲人碰到障碍。
C. 在方老师身上,具有超越母爱的博爱,这种爱源自于她对女儿的爱,源自于生活中的感悟。
17、课外阅读
学无止境
①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显示出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次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②有几个人说他们找到工作了,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③即将进行的考试他们知道只是很容易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交头接耳。
④他们( )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都( )的,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讨论题。
⑤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 )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
⑥没有人举手。
⑦“有几个人答完了 4 个?”
⑧仍旧没有人举手。
⑨“3 个?”
⑩“2 个?”
⑪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⑫“那么 1 个呢?一定有人做完 1 个了吧?!”
⑬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
⑭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工程学教育,也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 )的。”
⑮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⑯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位教授的名字也许会模糊,但他的训诫却不会模糊。
【1】选一选,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A.满怀信心 B.忧心忡忡 C.司空见惯 D.眉开眼笑
【2】“教授开始收卷……他们的脸上露出可怕的神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教授的名字也许会模糊,但他的训诫却不会模糊”中,“他的训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请仔细阅读《感冒冲剂说明书》 ,然后回答问题。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布洛芬、扑尔敏。
【用途】治感冒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用法与用量】味甜,温开水冲服,一日三次。1至5周岁,每次半包;6至12周岁,每次一包;成人每次两包,或遵医嘱。
【有效期】三年
【生产日期】2013年6月20日
【1】根据说明书,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①感冒冲剂的主要作用是治疗感冒。______
②按规定,小学生每天可以吃三包。______
③科学的吃法是,先把感冒冲剂放进嘴里,然后喝一口温开水,慢慢地冲下去。______
【2】填空。
①“遵医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盒感冒冲剂在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之前使用都是有效的。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掩饰过失的猫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是我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目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méi mò)了。
( )走吧( )同伴们说( )现在( )它大概又在表演潜(qiǎn qián)水了( )
【1】选出文中词语的正确读音。
【2】联系上下文说说“百般掩饰”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捉它还不容易?”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5】这则寓言写了猫掩饰过失的几件事?请用简要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只猫最后为什么被淹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照要求修改句子。(6分)
(1)他激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热泪。(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边的浮云红彤彤的。(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哥哥对牛郎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语言运用。(用上礼貌用语改写下面这句话,使表达更得体)
喂,到阳光小区坐几路公交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
要求:注意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你对格言的认识或这句格言对你的帮助与激励……叙述要有条理,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