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汕尾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读拼音,写词语。

    望着páo xiào______的洪水,望着堤岸边shēn yín______的灾民,李书记的脸上写满了yōu lǜ______。这不,几天下来,他脸上的zhòu wén______好像又增加了几道。

  • 2、毛泽东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填一填吧。

    1.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

    3.________,屈指行程二万。

    4.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

  • 3、晏殊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一句是(   )。

    (1)似曾相识燕归来   (2)似曾相识鸟归来 (3)似曾相识雁归来

     

  • 4、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语言学家、________、社会活动家、________和散文家,自________年从德国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术园地。

     

  •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词语填入下面的句子中。

    (   )(   )待哺  大名(   )(   )

    (   )(   )上口  (   )(   )无几

    (   )(   )不安  (   )(   )不倦

    脱颖(   )(   )  节衣(   )(   )

    1.张丽的家庭生活很艰难,上要服侍年迈多病的父亲,下要照看________的孩子。

    2.徐志摩是20世纪________的新月派诗人,他在诗歌上杰出的成就多半得益于丰富的游历和自身在诗歌创作上________的追求。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造逶迤腾细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全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3】加点词语“万水千山”的意思是(        

    A.千座山,万条河。“千”“万”是实指。

    B.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

    C.万米长的水,千米高的山,指困难多,艰险多。

    【4】诗的颔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颈联,找出一对反义词,并说说你从反义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6】表现出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你一定也积累了很多的毛泽东诗词吧,请再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识字与写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注意行款整齐、书写正确。

    【2】读句子,根据语境写出正确的字词。

    读这首诗,我心潮pénɡ pài。面对xiōnɡ yǒnɡ的河水、yǎnɡ qìxī bó的雪山、páo xiào的子弹,红军没有zhòu méi,没有qū fú。lónɡ lónɡ炮火中,他们挥舞着革命的旗帜。党领导下的队伍就是yì立不倒的diāo xiànɡ,就是永不xī灭的明灯。

    【3】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对比阅读。

    (甲)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______朝诗人______,两首诗都是______诗,诗人借咏叹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2】《石灰吟》一诗中,首句“千锤万凿”说明______,“______”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______”三字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____________等革命烈士。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中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者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B.《咏煤炭》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

    C.《咏煤炭》中“洪炉照破夜沉沉”一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D.通过比较发现,同一作者,在《石灰吟》中侧重表现了自觉接受严酷考验的思想,在《咏煤炭》中侧重表现了一种奉献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胡 杨

    以前有两个人在荒漠上栽了一片胡杨树苗,树苗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去浇一次水,不管天气怎样,他都按时去。而另一个人则不同,他似乎不太关心他的树苗,有时去看看,树苗歪了他扶一下,有时浇一点水,大多数时候不浇水。人们都说第一个人种的树一定挺拔,第二个人种的树能否活下去都难说。可是过了两年,刮了一场很大的风,当人们再去看时,十分惊讶:第一个人种的树被风全吹倒了,有的还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而第二个人种的树只是吹掉了一些叶子或者枝条,几乎没有被吹歪的。这是怎么回事?因为第一个人仔细照顾他的树,就使它们养成了依赖主人浇水的习性,不自己扎根吸收地下的水分,根都在浅层土壤里盘来盘去,风一吹自然倒;另一个人的树却不同,它们无法吸收沙漠表面的水分,一个劲往地下钻,根扎得那么深,它还怕被风吹倒吗?

    在生活中,我也有很多事总是依靠父母,就像第一个人栽的树那样,有时甚至早上穿的衣服都要妈妈帮忙从衣柜拿。很多同学在晚上做作业时,经常搭眼一看题,感觉不会做就问家长,而父母稍一点拨就立马开窍,这难道不是做题不经过大脑吗?如果这样下去,很有可能就与第一个人种的树苗一样,经不起风雨,只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才能永久保留在脑海里。试想,一个人经过努力解答了一道难题,那是多么快乐呀!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如果只依赖别人,自然会养成惰性,经受不起挫折,但如果我们依靠自己,做到自强自立,所有困难都会克服。

    1请你用两个成语分别来形容这两人是如何对待胡杨树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勤浇水的那个人栽的树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而那个不怎么给树浇水的人栽的树却不倒又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 开门见山

    B. 借物喻人

    C. 动静结合

    4短文第二、三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现代文阅读

    “海空卫士”王伟

    ①在浙江湖州飞凤大桥旁的凤凰公园里,有一座“海空卫士”王伟的塑像纪念碑。纪念碑上的人像,身穿飞行服、头戴飞行头盔,伫立在红旗下,目光直冲云霄,注视着祖国的海空,威武的英姿透出临危不惧的风采。

    ②1968年4月6日出生的王伟,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名飞行员,长大报效祖国。王伟的家乡有个空军机场,只要有飞机飞过,无论他在干什么,都要跑出去看飞机。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大学,而是当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他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刻苦钻研飞行技术,无论驾驶哪一种型号的战机,他都能凭地面苦练的本领做到空中精飞,王伟也因此成为能飞“四种气象”的飞行员,每次飞行考核都是“优秀”。在军校学习时,他积极进取,赢得多个“第一”。第一个当班长和区队长,第一批入党,第一个驾驶改装的歼-7飞机放单飞……不管在哪里,王伟都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他经常担负重大飞行任务,多次立功受奖。

    ③2001年4月1日早上,美国海军一架电子侦察机擅自进入我国海南岛海域上空,侵犯我国海域主权。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将美方飞机赶出境内,势必会造成我方重要信息的泄露。我方发现后,立即派出赵宇、王伟驾驶的编号分别为81190和81192的两架战斗机对其跟踪。8时26分,一阵战斗警报声骤然响起!王伟和战友赵宇百米冲刺般跑向战机,迅疾起飞。当时万里无云,能见度极高。起飞后不久,雷达显示50千米外出现了一架当时世界级的电子侦察机--超大型的美国EP-3飞机。EP-3能探测出300千米内的目标,王伟和赵宇在万米高空密切合作,很快将美国侦察机赶出境内,就在他俩即将返航的途中,美方飞行员突然返回,并直接开到了我方战机的上方,王伟与赵宇再次对其出击!王伟脱下了氧气罩,并且向美方做出警告的手势。当时王伟驾驶的战机与美方的侦察机相距只有3米,这在高速飞行的时候,是个危险极大的举动。9时0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千米处正常飞行时,美机再次突然向中方飞机转向,其机头和左翼与王伟驾驶的飞机相撞。当时王伟飞机的尾部被美机螺旋桨刮得“像纸片样”飞散开了,战机发出一阵惨烈的怒吼,呈右滚下俯状下坠。仍然想尝试保护战机安全的王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试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救护战机,他驾驶着已经完全失控的飞机,在空中翻滚下坠的紧急关头,镇定地向赵宇报告:“飞机控制失灵,飞机控制失灵!”在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和战机共存亡!直到听见赵宇呼叫“赶快跳伞”时,王伟才用沉稳的技术操作和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心爱的战机。他犹如一道璀璨的流星,燃烧着生命的终极晶亮,在南海上空划出一抹壮丽的人生轨迹。

    ④王伟跳伞落海后,海军及地方有关单位和当地群众,克服海上恶劣环境和复杂气候等困难,连续奋战了14个昼夜,展开大规模搜救行动,但始终没有找到他的踪迹。“这里是81192,这里是81192,我是驾驶员王伟,我已无法返航,请你们继续前进!”寥寥数语,成为王伟最后的通话记录。

    ⑤20年过去了,英雄从未远去,人民无法忘记!每年的4月1日,大家都要呼唤王伟的战机81192号返航。今天,我们可以告慰烈士王伟:81192号可以放心返航了,因为祖国的海空之上,有了更强的捍卫者!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1)临危不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夕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在文章的第①段中画出描写王伟塑像的句子。

    【3】文章第②段画“ ”的句子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中王伟没有及早跳伞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机呈右滚下俯状坠落,来不及跳伞

    B.誓与战机同存亡,是飞行战士的职责

    C.他想尝试保护失控战机的安全

    【6】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称王伟是“海空卫士”?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尾“今天,我们可以告慰烈士王伟:81192号可以放心返航了,因为祖国的海空之上,有了更强的捍卫者!”这里“更强的捍卫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题目可以不唯一。下面的内容是网民对王伟的哀思之词。请你根据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从中选择词句,组织语言,给文章换一个题目。

    20年前的4月1日,“海空卫士”王伟魂归大洋。云海茫茫,大海滔滔。南中海涌起一堆堆哀思的浪花,阵阵涛声呼唤着英雄的名字一“海空卫士”王伟!

    青山青松,相依互偎,英雄无畏的铮铮铁骨,千古不朽;

    长江长城,东海南沙,烈士坦荡的巍巍正气,与世长存。

    题目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鲁迅先生记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就在他的照像面前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1读文中介绍万年青的句子,体会万年青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义,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1)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_描写。

    4作者是在哪三个情景下怀念鲁迅先生的,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5题目是“鲁迅先生记”,却以大量笔墨写“万年青”,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游峰的扫路人》(节选)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息)一程,再把好(hào  hǎo)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幕)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jìn  jīn)倒抽了一口气。

    1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拼音。

    2顶天立地”这个词让你感受到天游峰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请用浪线画出描写这个特点的相关句子。

    3“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课文题目我们知道整篇课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这里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游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天游峰扫路人的话中,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①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②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hè),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第①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2.用“像……又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三峡什么时候的景色?主要抓住了什么事物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选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加点字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A.点明主题,呼应开头,指出这一天是三峡秋天最美的景色

    B.指中秋节是三峡最美的一天,点明主题

    C.与开头相呼应,说明这一天是中秋节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迪生是一个好奇的孩子。有一天,家里人突然发现他不见了,全家人焦急地四处寻找。最后爸爸发现 他呆呆地在鸡窝里蹲着呢!“你在这儿干什么呀?”爸爸奇怪地问。我在孵小鸡呢!”爱迪生认真地回答道。原来前一天,他看见母鸡卧在鸡蛋上孵出了小鸡,就想自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也孵出个小鸡来。爸爸又好气又好笑地把他拉起来,对他说:傻孩子!你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快走吧!”爱迪生皱起眉头,不满意地问:为什么母鸡能,我就不能呢?”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好奇的孩子,他什么都想知道。

    1给文章拟一个题目。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爱迪生是一个_______的孩子。

    3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那碧绿的海洋,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轻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天。”(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成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改为直接引述句。

    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改为直接引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句子训练营。

    (1)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印第安人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用喜爱”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将句子变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次,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人阻止父亲。(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题目:我是一个购物袋

    一觉醒来,你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超市里的购物袋,你的“一生”将会有怎样有趣经历呢?你也许会被装满各种可口的零食,你也许会遇到不想使用你的人……展开想象,把你的经历写下来,融入自己的感受,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

    要求:(1)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要有自己的感受。

    (2)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字数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