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yún yá dù hé suŏ qiú
_____ _____ _____
2、形近字组词。
誊( ) 垮( ) 详( ) 窖( ) 珊( )
誉( ) 胯( ) 祥( ) 窑( ) 姗( )
3、中国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发展,在世界三大艺术体系中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它不固守传统,并且能够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写出四个称赞音乐美妙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看图,再完成练习。
1.上面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阅兵式的图片,看到上面的图片,我会想到这些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
2.与开国大典的大阅兵相比,这次阅兵式有哪些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反义词。
1.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_________
2.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__________
3.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 ________
4.他的身体那么单薄,我真担心他熬不过这个寒冷的冬天。_________
6、课内古诗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就体裁而言,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______。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了寥寥七个字形象地勾勒出了江南的无限风光。
B.第二句描写更加别致,用七个名词构织了一幅江南美景。
C.第三、四句描写了烟雨中的寺院楼台,给人一种神秘美。
D.这首诗以疑问作结,表达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叹和向往。
7、按要求改写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请不改一个字,只动一动标点,将古诗改写成一个剧本。
(清明时节 。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不改一个字,只动标点,将古诗改成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每句删减一个字,不动标点,将这首七言诗改为六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指杏花村。
8、阅读下面的诗文,答题。
【材料一】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选自孟浩然《宿建德江》)
【材料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选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材料三】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材料四】)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选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材料五】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选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材料六】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波浪不止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选自韦庄的《暴雨》)
【1】补充【材料一、二、三、四、五】中空白处的诗句。
【2】阅读【材料一】,说说哪一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并简析其用得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材料三】,诗中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江南春天的特点的?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 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请你再写两句类似这种借古讽今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四】,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且余味悠长,请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再写两句像这样对仗工整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材料五、六】,同样是写雨,我更喜欢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月光下的母亲
①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
②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看来我母亲一定病得很重。
③我不是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我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们学校是放大假,每个月只有月底两天放假,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寄宿。上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又为我做了一碗鸡蛋手擀面,母亲小心地端着这碗手擀面送到我桌上,慈祥地摸着我的头说:“慢慢吃,不着急。我孩儿上学辛苦了,等下次回家妈妈还给你做!”
④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任何一辆机动车的影子了,我只好徒步往家走。
⑤天上的月亮真大,地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
⑥走到村口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影正将一捆又一捆的谷子奋力地抽打在木桶上。
⑦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赶在入秋时将全部的谷予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⑧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中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⑨我加快脚步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那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⑩我哭了。
⑪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两人一起赶工,爸爸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⑫我哭了,嚎啕大哭。
⑬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 ……
⑭等我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我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的事也被我全然抛到了脑后。
⑮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那我也决不回头。
⑯茫茫月光之下,乡村公路上寂静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心里却没有一丝害怕的感觉。我徒步30多里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
⑰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
⑱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止也止不住。
⑲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⑳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
㉑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我径直向教室走去。
㉒我以前单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还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
(作者是何君华,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请简洁地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陈老师当时的内心活动。以下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老师看见我哭觉得奇怪。
B.陈老师明白我哭的原因了。
C.陈老师明白原因并安慰我。
【3】品读下列句子,完成下列各题。
(1)这篇小说一共有四处描写月光。请将第二处描写月光的相关语句抄写下来:__________
(2)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我”真的生病了吗?)
______________
(3)我以前单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还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文中的“我”应该留下来,到打谷场上帮母亲脱粒。读了这篇 小说,你的看法呢?为什么?请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我们歌颂黄河,赞美黄河,岂能容忍有人这样“攻击”她!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朋友的这番话有一定道理。这难听的话刺到了我们的痛处。
黄土高原曾经郁郁葱葱,黄河的水也曾经清澈碧绿。随着“坎坎”的伐木声,河畔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少,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黄,“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改名叫黄河。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近5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表层土有0.2—0.7厘米厚。若筑起高和宽均为1米的土堤,至少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长期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水土流失了,每年随之而去的氮、磷、钾约3000万吨,相当于100座年产30万吨化肥厂产量的总和。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每个劳动力耕种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七倍以上的农田。他们早出晚归,累死累活,即便是苍天保佑,风调雨顺,一亩地才打三四十公斤粮,收二三十公斤油籽。
黄河的年经流量为423亿立方米,远比世界上的一些大河少,但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8公斤,每年输沙量达16.4亿吨,两项指标均高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黄河的流域面积不及密西西比河的1/4,但年输沙量却是密西西比河的5倍。
注入黄河的泥沙使黄河的河床每年增高5—10厘米。在黄河下流的一些地区,河床已高出两岸十多米,成为一条空中“悬河”,真的如李白所说的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少年来,这条悬河成为架在人们头上的长剑,历史上曾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黄河成为一条害河,人们望黄兴叹,谈黄色变。
水土流失是世界性危机。世界各国水土流失的发生,无不是植被破坏的结果。
据研究,形成一厘米厚的表土,约需100年到400年时间,而若无植被的保护,风雨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就可把这些沃土冲光。在这样的田野上,我们为子孙后代播种的是美好的希望吗?
【1】写出文中画线字的反义词。
攻击——(________) 清澈——(________)
【2】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这句话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中“外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在这样的田野上,我们为子孙后代播种的是美好的希望吗?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诗文化
(材料一) 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 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节选自《莫砺锋诗话》)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汉语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即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节选自《莎斋闲览》,吴小如著)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看到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便想到了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你看到栖霞山上一棵棵红枫摇曳在道旁,你会想到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写出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这两则材料,下列关于生活和诗的关系,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生活中的自然风景常常能激发人的诗情。
B.生活中的文化艺术都渗透着诗的特点。
C.生活和诗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D.诗歌源于生活。
12、课内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给加点字注音。
坠(_______) 榴(_______) 雹(_______) 呱(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
山涧: ______________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文中画线句予,说说你的体会。
“石头像雹子一样”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一个“砸”字写出了________。
【5】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________的精神。
【6】五壮士引敌人上狼牙山的原因是( )
A.追不上连队。
B.不让敌人追上连队。
C.无路可走。
D.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
【7】为什么说“石头像雹子一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相关链接
贝多芬的小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14、课外阅读
母亲节的冰淇淋
①每年的母亲节,我和哥哥伊杰都会用自己攒下来的钱,请妈妈到可米冰淇淋店吃冰淇淋。每次,我都要花生奶油冰淇淋,伊杰要草莓冰淇淋,妈妈则要樱桃味的奶油冰淇淋。这时,妈妈总会说一句话:“哈哈,如果这不是天堂般的享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②今年,距离母亲节还有两天时,我和伊杰来到可米冰淇淋店时,发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可米冰淇淋店的门口上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本店已搬到西大街23号。
③伊杰叹道:“西大街在这个城市的另一端呢!”“我们只好送妈妈别的礼物了。”我说。“那就送花吧。”伊杰接过我的话茬。
④我们快步走到对面的里克鲜花店。我从一个大桶里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束紫罗兰。紫罗兰是妈妈最喜欢的花。老板把花包好,叮嘱我们:“记得回到家就把它们放进水里。”
⑤我们捧着花一路跑回家。“嗨,孩子们。”我们刚踏进入家门,妈妈就喊道。“妈妈提前回家了。”我小声说,“快把花藏起来。”
⑥第二天一大早,伊杰就从床底下拿出了那三支紫罗兰。看到花儿,我的脸色马上变了。花儿已经枯萎了。
⑦伊杰把花儿凑近鼻子闻了闻。“香味还很浓,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们制成香水。”他说。这倒也是一个补救方法。我们马上动手把花瓣摘下来。“剩下的枝条,我们还可以把它们穿成一条项链。”我提议。我找来剪刀把枝条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伊杰找来了针和线,“别出心裁的礼物!”我对伊杰笑道。
⑧中午,妈妈回家了。我们把一小瓶自制的紫罗兰香水和一条紫罗兰项链摆在她的面前,同声说:“妈妈,母亲节快乐!”妈妈拧开香水瓶盖,深深吸了一口。“紫罗兰的香味,我很喜欢,孩子们。而且这个瓶子很独特。”“这原本是一个装番茄酱的瓶子,我冲洗了16次。”伊杰笑道。妈妈拿起第二份礼物。“多漂亮的一条项链啊!”说完,她把项链挂在脖子上,同时把我们两个拥进了怀里。过了一会儿,妈妈松开我们说:“现在,我们该去可米冰淇淋店了。”
⑨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三个人来到了可米冰淇淋店的新址。和以前一样,我要了花生奶油冰淇淋,伊杰要了草莓冰淇淋,妈妈要了带樱桃的奶油冰淇淋。
⑩伊杰舔了舔他的勺子说:“呵呵,如果这不是天堂般的享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1】第②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2】今年的母亲节,伊杰和“我”遇到了哪两个烦恼?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⑦段中的“这倒也是一个补救方法”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为后文哪句话埋下了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为转述句。
1.“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波农丁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小强说:“下课后,你帮我把作业本拿到教导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数代人的心愿,一百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改为感叹句)
(2)邓小平提出构想。
(扩句)
(3)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缩句)
17、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两句话,哪句表达更好?为什么?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学们选举他。他当少先队员代表。(把两个句子合成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吹绿了田野。 (改“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字句)
(3)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扩句。(至少扩两处)
①桑娜站起来。
②浪花高。
21、习作。
《姥姥的剪纸》激发了我们了解剪纸艺术、学习剪纸技艺的兴趣;《安塞腰鼓》中后生们强健的舞姿,令我们心驰神往,心也在随着鼓点跳动……这让你想到了自己喜欢的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如唱歌、跳舞、戏曲等,你是怎么喜欢上它的?学习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