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认
给下列生字注音。
湛____ 绚____
矗____ 穆____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
(2)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
(3)形容担心灾祸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
3、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______)
(2)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______)
(3)工厂多么需要科学!农村多么需要科学!学校多么需要科学!(______)
(4)我婆娑起舞,花草为我鼓掌。(______)
4、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_______临下 全神_________ ________冲冲
粉身_______ ______天______地 ______山______海
技高_______ _________肉跳 _________无遗
1.航模比赛上,第五小队_____________,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狼牙山五壮士,即使_____________也全然不怕,因为他们心中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3.像“( )天( )地”形式的词语,请你再写两个:______天______地、______天_______地。
4.运用夸张手法的四字词语有_____________,请再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
5.选择一个或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为“肖”字加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写在空格内。
陡( )的悬崖 胜利的( )息 俊( )的姑娘
( )好的铅笔 弥漫的( )烟 畅( )的商品
6、古诗鉴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歌中的“咬”字,把竹拟人化,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
B.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深山里的竹子。(石头缝)
C.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的赞美。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与理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文中“_____”上补充诗句。
【2】仿照例句的标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 金沙水/拍/云/崖暖 B. 大渡/桥横/铁索/寒
C. 更喜/岷山/千里/雪 D. 三军/过后/尽/开颜
【3】这首诗是围绕“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例子加以概括:①攀(五岭)②越(___)③渡(____)④夺(____)⑤翻(____)
【4】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
8、课内阅读。
天地本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拥护天阙高且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前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苍松怪石图题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诗。
9、快乐阅读。
学无止境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次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他们认为毕业考试只是很容易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们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个讨论题。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呈现出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担忧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五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人答完了四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
“三个?”“两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一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一个了吧?”
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接着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但是你们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时间消逝,这位教授的名字已经模糊,但他的训诫却不会模糊。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考试前后学生表情变化的词语。
①开考前:________;②开考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收卷时:________;④收卷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学生考前的自信和考后的沮丧作对比,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B. 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叙事清楚,结构紧凑。
C. 文章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波澜起伏。
D. 文章通过写教授对这次考试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
【3】从文中可以看出,在这次毕业考试中,没有一个学生答完一个问题,这是一次失败的考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总的来说,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微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吧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文段选自长篇小说《______》,作者是______(国家)作家________。
【2】片段中“焉知非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鲁滨逊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少年闰土》的作者是________,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四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在“我”眼中,闰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
2.从语文课本中,我们认识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______________,他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分别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能写出所填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竹节人(节选)
①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②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③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④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⑤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⑥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⑦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⑧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兵器名称对应的实际物品。
金篮棒—(_______)
虎头双钩—(________)
【2】第①段画“ ”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写出两种)
【3】从第③段画“ ”词语“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不知疲倦”中,你能体会到作者要重点表达的是( )。
A.竹节人非常可爱,很好玩。
B.竹节人不受控制,不能做出灵巧的动作。
C.游戏很无聊,不能吸引“我们”。
D.制作竹节人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4】第⑤⑥段末尾都有“神气”,这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 )。
A.作者当时没有别的心情。
B.作者用竹节人征服了老师,很骄傲。
C.作者对创造的竹节人很是欣赏,心里很自豪,很得意。
【5】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你最喜欢什么玩具?它给你带来怎样的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做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做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舍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养鱼。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氧气,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绘画。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30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自告奋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耳濡目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介绍了鲁迅先生种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个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3】鲁迅先生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做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段。
【4】按提示填空,体会句子的意思。
(1)“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徘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加点词语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心翼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照要求阅读。
材料一
11月26日,当天上午7点30分,灵宝市城关中心小学的李春苗老师像往常一样准时走进教室,督促学生整理教室卫生、查看学生到校情况、进行疫情检测工作以及组织学生晨读。在清点人数时,李春苗发现学生刘某仍未到校,心急的她多次拨打孩子母亲的电话进行联系,但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这让李春苗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随后她又联系了赵某同村的一名学生家长去其家里看看情况,但赵某家大门紧锁,从门缝中看到接送孩子的电动车仍停在院里,多次喊叫也无人答应。此时,李春苗不敢多想,在和同班搭档老师调好课后,快速来到学校政教处说明情况,然后骑着电动车火速赶往离学校3公里左右的墙底村。
通过一路打听,她找到了赵某家,使劲敲打院门、大声呼喊,仍是无人回应。李春苗赶忙叫邻居搬来梯子,自己翻墙入院打开院门,和邻居一起走到赵某卧室窗前,透过窗户看到房间内的赵某和儿子刘某躺在床上,孩子身边全是呕吐物……她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向学校领导汇报,请求支援。
放下电话的李春苗和邻居不断地拍打着窗户,幸好赵某还有轻微意识,勉强爬下床打开房门,孩子刘某情况比较严重,众人赶紧把母子二人抬上救护车。
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医院传来了母子俩脱离危险的消息,李春苗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来。事后,李老师去看望母子俩,在河南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的病房内,刘同学的妈妈紧握李春苗老师的手,动容地说:“多亏李老师,是她救了我们母子的命!”而李春苗表示:“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
材料二
李春苗老师在了解到班里有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孤儿时,她的内心涌起一阵酸楚。她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关爱活动,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培养亲密感和信任感,给予孩子们心灵慰藉,用爱感化,用心呵护,更是拿出百分之两百的“武艺”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李春苗老师手里有好几个黑皮大开张笔记本子,其中记录着学生考试成绩归类分析、培优补弱计划和开展活动要点、主题班会内容、学生发展趋向等。拿过来粗略浏览杂乱无章,像个针线笸箩装满了针头线脑之类,从中不难发现李老师开展班级工作的细致和辛苦。城关镇中心小学每天下午5点放学,然而李春苗老师办公室的灯每天至少要开到7点,她在备课、批改完作业后,继续钻研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
材料三
连日来,灵宝市教师李春苗“挽救煤气中毒母子二人”的先进事迹受到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关注。11月27日以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光明日报、教育时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三门峡日报、三门峡电视台等国家、省、市媒体纷纷报道,众多网友转发热情高涨,阅读量不断攀升。12月25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以《发现学生迟到,老师一个举动救两人》为题,报道了李春苗的先进事迹。
阅读链接 张玉滚: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颁奖辞)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人物事迹)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据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莫振高: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
【1】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想一想:你应该根据不同的任务采用哪种不同的阅读方法。读完后,填一填。
(1)了解李春苗老师的救人事迹和平时的一些事情。__________________
(2)了解社会中具有相同品质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的写出阅读材料一、二、三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阅读链接”的内容,请概括两位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链接”的人物和材料中的人物都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所有的阅读材料,写一段对“李春苗老师”的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加工厂。(按要求改写句子)
1.妈妈对小东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改为第三者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人扶上车了。(改成“被”字句)
2、车夫被玻璃片扎伤了脚。(改成“把”字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训练营。
(1)七月的新疆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
(2)虽然天山现在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改为陈述句)
(3)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窝,都有鱼儿在游动。
(改为拟人句)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跟我学:扩句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然后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分,进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自己提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1.华夏子孙企盼你的归航。(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那漫长的岁月中,思念着你啊,香港;在那一串串的故事里,讲述着你啊,香港。(仿写句子)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______着你啊,______;在那____________,______着你啊,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
(2)改成第三者转述:
例:老师说:“我们明天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老师说,他们明天去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3)分别改写成反问句、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利的回击。
反问句:
感叹句:
双重否定句:
21、题目:__________的旅行
提示:1.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想象这种植物或动物在大自然中是怎样旅行的,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把题目补充完整。想象丰富、合理,用心感受大自然。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