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大同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课本再现,体会句子含义,学习表达方法。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暗指____________,“碰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诗人以两种感觉作___________,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_____________,又体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_________,足见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桥》这一课中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课文在最后才点明他们的关系,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4)“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中的“可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破碎”是指_______________。我还能设计一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

  •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换成一个四字词语写在括号里。

    (1)这段优美的家乡戏让爷爷听得特别有滋味,有兴趣_______

    (2)莫高窟的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气势威严,令人敬畏的天王,还有强壮勇敢的力士。______

    (3)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渡过危难_______

  • 3、把诗句补充完整。

    (1)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故人庄》

    (2)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宿建德江)

    (3)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天苍苍,野茫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敕勒歌》

  • 4、把词语补充完整.

    和蔼(_____)(_____  _____)(_____)同舟

    谆谆(_____)(_____  _____)(_____)同辉

  • 5、根据原文(原意)填空。

    1.“此画斗牛也。牛斗,__________,尾__________,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2.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商隐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人》整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与“只要春风吹到的地,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意思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

    【3】“鬓毛衰”的“衰”意思是(  )

    A.衰弱

    B.头发稀少

    C.头发花白

    【4】下面与思乡之情无关的诗句是(  )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7、品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

    【2】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①吟:__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等闲:________________  ④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千锤万凿,(____)烈火焚身,(____)粉骨碎身,我(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这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5】前两句诗将“烈火焚烧”与“__________”进行对比,衬托了石灰的_______;后两句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的追求。

  • 8、按要求改写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请不改一个字,只动一动标点,将古诗改写成一个剧本。

    (清明时节 。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不改一个字,只动标点,将古诗改成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每句删减一个字,不动标点,将这首七言诗改为六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指杏花村。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拾荒》,完成练习。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們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婆媳争吵,收养弃婴→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方相助,悲剧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2小说第①自然段以深秋的凌晨开头,深意是(   )

    A.秋天凌晨天气转凉,街上行人稀少,渲染了悲凉、孤独的气氛。

    B.交代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C.开门见山点出王婆婆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D.写出了王婆婆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3下列对文中画“ ”的句子赏析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和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B.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她对钱的珍视。

    C.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D.王婆婆把这些钱看得很重,她在犹豫要不要救治孩子。

    4王婆婆的儿子和儿媳向她认错,还把她接回家,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的原因是(   )

    A.儿子儿媳意识到之前不应该那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不安

    B.儿子儿媳希望得到王婆婆手上收到的捐赠的10万元,用来买房。

    C.儿子儿媳痛改前非,打算今后好好孝敬老人。

    D.儿子儿媳希望用这10万元钱去帮助更多处在困难中的人们。

    5小说第②③自然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自然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第②③自然段中,写王婆婆救助弃婴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王婆婆善良的品质和弃婴的可怜,第自然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B.第②③自然段写王婆婆救助弃婴的过程,表了王婆婆和弃婴孤苦无依,第自然段学校修建的过程不能体现出王婆婆的孤苦无依。

    C.第②③自然段写王婆婆救助弃婴的过程,表现了王婆婆内心的悲凉,第自然段学校修建的过程不能体现出王婆婆内心的悲凉。

    D.第②③自然段写王婆婆救助弃婴的过程,表现王婆婆和弃婴关系亲密,第自然段学校修建的过程不能体现出王婆婆内心的悲凉。

    6小说第自然段中写道:“王婆婆没有说话,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讲到王婆婆还在拾荒,拾捡垃圾以及人们不经意丢弃的东西,那王婆婆捡起来的是什么?小说中儿子儿媳,弃婴的父母分别丢弃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作者:李剑波、蔡士魁,选用时有改动)

    【1】结合选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渺小——_____ 恩赐——_____

    【2】在第1自然段中用“ ”画出描写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3】第2自然段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地球的_____

    【4】“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句话中,“蓝色”的是_____,“白色”的是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

    【5】读到“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句话时,你想到了生活中哪些浪费自然资源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写出一种即可)

    _____

    【6】请你设计一条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_____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礼物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儿,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儿,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又是(温馨 温暖)的。

    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面。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a神情有些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硬币,“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面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新年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báo bó)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āi ái)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新年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填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新年的第一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的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卖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新年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珍妮,”b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新年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放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新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羞涩 羞愧)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有删改)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全文围绕礼物这一中心来写,“礼物”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

    3从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4画横线的两处,a处是______描写,写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__________b处是________描写,老人很“兴奋”,这是因为________

    5对文中最后一自然段画“ ”句子的理解,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是(   )

    A.这句话表现了玫瑰的美丽和勃勃的生机。

    B.娇艳的玫瑰、晶莹的水滴象征了花店老板与珍妮之间的情谊。

    C.娇艳的玫瑰、晶莹的水滴象征了珍妮一家与老人之间真挚美好的情谊。

    6请针对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位老人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位老人的追悼会。

    老人是一位从没上过学堂、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可前来参加追悼会、向老人遗体告别的人却排起了一条长龙……

    老人18岁出嫁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土地太少,家里人口又多,她的丈夫只得常常漂洋过海出外打工。在她30岁那年,丈夫积劳成疾,久治不愈,离开了人间。一双年幼的儿女、年迈的公婆,全都需要她来照顾。她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她没日没夜地辛勤操劳,省吃俭用,硬是以顽强的毅力将儿女培养成才。儿子和女儿相继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男孩和女孩。

    老人早年患了白内障,到了晚年已经双目失明。她一直拒绝做手术,为的是省钱。她想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把村子里破烂不堪的学校翻修一下,那样能够使村子里更多的孩子读上书。

    老人的孙子决定帮助她实现理想  老人知道后欣喜不已  她拿出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十万零两千块钱  交到了孙子手里

    学校快落成了,老人很想亲眼看看学校,经家人的多方劝说,这次老人终于同意去做白内障手术了,但条件是只做一只眼睛。她说自己只想看看学校,一只眼睛就可以了。

    在老人84岁那年,学校落成了。那所学校是小小的村子里最豪华、最高档的建筑。这一天,老人拄着拐杖,由家人搀扶着而来,睁着那只术后的眼睛,望着凝聚了她毕生夙愿的学校,她怎么也看不够。

    追悼会是在学校门口的那棵大榕树下举行的,孩子们起了个大早来为老人送行。在出殡的那一刻,我的眼前晃动着无数双流泪的眼睛,孩子们默默地挥舞着手中的鲜花,跟老人作最后的告别。

    这位平凡而普通的老人叫王水心,享年90岁。

    1在短文中找到符合下面意思的词语,并把它们抄写在横线上。

    ①形容人一个字也不认识。________

    ②破破烂烂,让人无法忍受。________

    ③由于长期劳累而得病。________

    ④兴奋的心情不能够平静下来,形容非常高兴。________

    2给文章的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

    老人的孙子决定帮助她实现理想________老人知道后欣喜不已________她拿出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十万零两千块钱________交到了孙子手里________

    3这篇短文可以分成三段。请在每段的段首用做出记号。

    4这篇文章的叙述方法是(   )

    A. 顺叙

    B. 插叙

    C. 倒叙

    D. 顺叙

    5请简要回答:这位老人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邓中夏:革命先驱  永垂不朽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党员,是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中夏热情参加了这一天的学生反帝爱国游行。当看到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一位次长匆匆赶来劝阻,说什么学生就是好好读书,国家大事可以交政府去办时,他迎上前去,大声问道:交政府去办!政府会办什么?政府就会卖国!他还指着那位次长说:你身为教育次长,自己不爱国,还不准学生爱国,你是中国人吗?

    1933年,邓中夏被捕。他在监狱对曾在湘鄂西苏区共过事的难友郑绍文说:我邓中夏化成灰,也还是共产党人!他的坚定态度,得到难友们的赞许。

    国民党当局精心设计了对邓中夏的所谓攻心方案。在这些攻心战中,有前来劝降的叛徒,结果不待开口,就被邓中夏怒骂得灰溜溜地走了;还有前来劝说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有一位国民党中央委员,声称要与邓中夏谈谈理论上的问题,在两三个小时的争辩中,邓中夏把这位委员批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最后,他对这人说:请你转告你们的中央委员会,假如你们认为自己有理,我邓中夏有罪,那就请你们在南京公开审判我。我可以与你们订一个君子协定:你们全体中央委员都可以出席;我嘛,连辩护律师也不要。最后谁情亏理输,便要自动向对方投降。他还说:我量你们的蒋委员长第一个就不敢这样做!

    邓中夏在狱中虽经严刑拷打,仍然坚定不屈。在一次审判中,军法官歇斯底里向他提问:难道你就不想出去,就不想获得自由?他幽默地笑道:我看你们在南京坐不了十年!他回到牢狱后,在墙壁上写下十个大字: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又给中央留下封信:同志们,我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1933921日黎明,当一辆囚车开到看守所的院子里,军警嚎叫邓中夏出来时,邓中夏从容地穿好衣服,然后向牢门走去。当他来到囚车旁,一个军法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转身看了看宪兵,对他们说:对你们当兵的人,我倒有一句话说,请你们睡到三更半夜时好好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大众谋福利的人,为人民求翻身的共产党人,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把军法官气得大叫。邓中夏走上囚车,朗声大笑道:你们害怕了!总有一天,当你们的士兵觉悟过来的时候,你们的末日也就到来了。

    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领导人,邓中夏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

    1请给短文第②段加个小标题:________

    2我邓中夏化成灰,也还是共产党人!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从中可以看出邓中夏_______的精神。

    3对文中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再过十年,红色的鲜花将开遍大地。

    B. 但是,十年过后,国民党反动派将在南京待不下去。

    C. 只要再过十年,革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敌人的末日将会到来。

    4第⑤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画出来。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邓中夏是我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领导人、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_____

    2)从把这位委员批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可以看出邓中夏理论过硬。_____

    3)短文主要讲述邓中夏在工人运动中的贡献。 _____

    6有前来劝降的叛徒,结果不待开口,就被邓中夏怒骂得灰溜溜地走了。邓中夏可能会怎样怒骂叛徒?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_____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1)_______ ;(2)______; (3)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呢?请你以贝多芬的口气写一写他的心理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读下面的短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饱经风霜的手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姐姐对我说:“我昨天太急了,你不要怪我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面团。(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广场上鞭炮声、欢呼声、谈笑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只画眉鸟在枝头一边叫一边跳。(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贝多芬花了一夜的工夫才记录完刚才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盲姑娘对哥哥说: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在我心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用关联词

    连成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渔夫问桑娜:“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①一座堤坝被汹涌的洪水冲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做。(8分)

    (1)我读书。(扩句)

     

    (2)奶奶诉说着过去心酸的往事。(修改病句)

     

    (3)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4)我们认真讨论并专心听取了大队长的工作报告。(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   写作

    题目:《   让生活更美好》

    提示:1.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先想一想,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2.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的?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对你生活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