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两个造句。
默默( )( ) 心( )肉( )
鞠( )尽( ) 饱经( )( )
:
:
2、整本书阅读。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因为_________,在外祖父家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3、给下边的图片配一首诗。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积累。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 )。你弓着腰,( )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 ),泡沫聚散,唯有你( )。
(2)走进树林,( )呼唤我的名字,( )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描写冬天的诗句:( )。
(2)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
(3)当看到纷纷飘落的花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诗句( )。
(4)教育孩子不能打骂,通常要感化,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虽是写雨,用来说“教育”,道理也是一样。
(5)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诗是( ),他牵挂国家早日统一,在诗句( )。
6、古诗文阅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用自己的话说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蕴含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再写出一句描写这个季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你能从诗句中提炼出三个成语来概括石灰制造的过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借石灰来表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本诗作者宋代词人______,号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_______合称“三苏”。
【2】本诗前两句中“跳珠”“乱入船”两个词语写出了雨________的特征。“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是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乌云比作________,把雨比作________。
【3】本诗后两句中“ ”一词写出了雨去得快的特征。我能再写一句有关雨的诗句。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衷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遨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璀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标出选段中的两个比喻句。
【3】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草原》选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晴朗______ 新鲜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段话主要描写了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的热爱之情。
【4】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
11、阅读。
故乡的鸟呵(节选)
文丨汪曾祺
①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②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的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
③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④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那是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1】短文叙述了“我”与故乡鸟之间发生的四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 捉鸟—— 喂鸟——(_______)
【2】读了第②自然段后,你的感受与下列选项最相符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可以看出“我们”捉鸟办法多,鸟惊慌失措,很可怜。
B.这一段把“我们”捉鸟时的动作描写的简单、直白,不够生动。
C.“我们”太淘气了,不懂的保护小动物,破坏了人与小鸟和谐相处的机会。
D.连续的动作描写,把“我们”捉鸟时的忙乱,鸟受惊时的慌乱写得形象生动。
【3】短文第③自然段,“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大喝一声赶去”的原因是( )
A.我不喜欢来吃东西的这些鸟。
B.这些鸟是来偷吃家里晒的东西的,是小偷。
C.这些鸟把晒的东西都偷吃光了。
D.这些鸟贪得无厌,吃得太多。
【4】除了“捉鸟”,短文中还有哪一件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用“故乡的鸟呵”做题目,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撒哈拉的变迁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渐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描述了“撒哈拉”的样子( )
A.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
B.处于一个绿茵时代
C.丰腴的沃土
D.植物枯萎退化
【2】对文中画线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句是( )
A.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把大量水分带到了撒哈拉。
B.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变成了大沙漠。
C.撒哈拉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D.撒哈拉降下的雨水越来越少,江河湖泊日渐干涸。
【3】下面哪一项不是造成“撒哈拉”变成沙漠的原因?( )
A.乱伐森林
B.自古就是不毛之地
C.“季风雨”的变化
D.践踏植被
【4】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A.沙漠——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
B.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沙漠
C.稀树草原——干旷草原——沙漠——青葱草原
D.沙漠——青葱草原——干旷草原——稀树草原
【5】“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接上文
B.引起下文
C.承上启下
D.点明中心
13、课外阅读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正确的选择。
【1】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在短文中的意思。
“坚硬”在文中指_________
“柔软”在文中指_________
【2】第⑩段中,这栋楼美在哪三个方面?
_________
【3】短文第①⑦两段描写了什么?请用你学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分析第①⑦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
【4】读第⑩段画“ ”的句子,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村庄唢呐咏叹调
在村里,奎三叔是很有威望的人,这种威望,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村里最好的唢呐手——是“最好”,而不是“之一”,有多好?有人夸张地说,他的唢呐能使花溅泪、鸟惊心。鸟有没有惊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能让我惊心。奎三叔吹唢呐是祖传的,到他这一代是第七代。村里谁家有了红白事,就将奎三叔请去,他吹唢呐不收钱,主家只是管一顿酒,完事后奉上一条烟就行。
在红事上,奎三叔的一把唢呐吹得风生水起。婚娶的人家热热闹间,大红的对联贴起来,人们进进出出,忙并喜悦着,村庄不大,都沾亲带故的,一家的喜事,是大家的喜事,都来帮忙,分工明确,迎客的、炒菜的、端菜的、搬桌椅的、打杂的……各担其青,井然有序。奎三叔别的不忙,只吹他的唢呐。很多孩子围着他,嬉闹着。他用唢呐模仿各种鸟叫,惟妙惟肖,像是一只只鸟藏在了他的唢呐里。新娘子接来后,他的唢呐吹得更响了。《百鸟朝凤》《抬花轿》……一曲接一曲。这唢呐声,像一尾快乐的鱼,游动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村里村外的田野上空,山听了含情,水听了含笑,路上奔跑的狗听了,会停下来朝空中多汪汪几声,喜鹊听了,喳喳得更欢。
老人们听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山村从此多了一个媳妇,她在这里扎下根来,与与村里的一个小伙子一起,栽下一柱新的炊烟,将山村本来就悠长的日子,抻得更长。
在白事上,奎三叔的唢呐低沉,声声带泪。办丧事的人家,院外墙上贴着白纸,上面三个字“当大事”,是的,这是逝者最后的一件大事了。逝者家人着素服,鸣鸣咽咽,哭得无比伤心。村里人都来为逝者送行。从此,村庄再无此人,世间再无此人。他或她,将归于一生劳作的泥土,如田野上的一棵草,寂寂然活过,又寂寂然逝去,来和去都无声无息。奎三叔的唢呐呜咽,怆然,让悲者更悲,让病者更痛,即使是一个路人听了,也会心生酸涩。这是给逝者的最好的安魂曲。
在奎三叔的唢呐声里,来的来着,去的去着。在村庄生态的天平上,红事和白事,是两颗质量差不多的砝码。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村庄,在城市里定居下来。奎三叔也老了,把唢呐传给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唢呐吹得行云流水。
唢呐声声,那是吹给村庄的咏叹调。在这咏叹调里,村庄矗立成岁月原野上的一棵老树,一些树叶新生着,而同时一些树叶掉落着。村庄,就这样永远苍老且年轻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
行云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
【2】奎三叔的唢呐声音变化多样,红事时,喷呐声__________;白事时,喷呐声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为“村庄唢呐咏叹调”中“咏”的是___________,“叹”的是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奎三叔在村里的威望很高,这全因为他是村里最好的唢呐手。
B.奎三叔喜爱吹喷呐,红白事时人们请他去,不收钱,表现了奎三叔善良淳朴的品质。
C.“从此,村庄再无此人,世间再无此人。”一种悲凉的情感透过字里行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D.在村子的红白事里,村民们共欢喜共悲伤,淳朴的民风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15、大兴安岭的林海开满花。(扩句,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句子
(1)梅兰芳先生被人们看作是东方艺术美的一个典型代表。
改为把字句;
(2)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成真理。
改为被字句:
(3)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二黄”和“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
用上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17、句子乐园。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被字句)
变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具有这么多可贵品质,难道不值得赞美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鲈鱼。(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照样子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六一”联欢会上,小红演唱了优美的歌曲和精彩的相声。
(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训练营。
(1)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给句子换成肯定句,意思不变。)
(2)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把这句话改写为“把”字句)
(3)我随手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老师。(把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20、按要求写句子。
1.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取得好成绩,能不下功夫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虎说:“我要给灾区人民捐款100元。”(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 我们总是坐在家里。 我们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2) 水手们在海上航行没有罗盘。 水手们在海上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