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临摹 混凝土 一筹莫展 大张旗鼓
B.窜改 凯旋门 若既若离 琼楼玉宇
C.厮杀 起居室 惝恍迷离 穷源竟委
D.羁绊 皇穹宇 理曲词穷 年高德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放号(hào) 怒涌 关怀备至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青山绿水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宽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谈笑风生 相辅相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如今的书,抢眼的不只是封面,还有上面的推荐文字,有名人的,有朋友的,虽然大多三言两语,却是众口铄金,一片叫好之声。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对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礼仪规范等作出详细规定,还对侮辱国歌等犯而不校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③庄子并没有像道学家那样正襟危坐地教育人,他擅长讲各种奇异的故事,更愿意用故事来启发当时所谓的“失败者”换个活法。
④“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是做好本职工作要坚持的原则,而只有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才能拥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
⑤“无人超市”的发展虽然暂时还不尽如人意,不过曾几何时,当超市这种业态刚刚进入中国时,也受到过许多中老年人的质疑。
⑥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和光同尘的行为是不足取的,应该有的是标新立异的进取心、大刀阔斧的勇气,以及广开言路的自信。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有动真格,从严要求,突出“实”字,让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激发干部的积极性,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蔚然成风。
②川剧和秦腔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京剧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③元好问认为,写诗就要抒发真性情,表达个人感受,如果随人俯仰,陈陈相因,就太可怜了。
④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华美的“北京8分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的大国风采,今天,其设计与创作团队坐而论道,分享了整个创作过程。
⑤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安土重迁,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⑥世人说“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没有“明心见性”的澄明理性,不具备“知人论世”的能力,自然不会有如二位通儒大师这样光风霁月的胸怀。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5、以下名句创作背景和科举考试无关的是?( )
A.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B.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C.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天下”传统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首先,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其次,“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最后,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仁爱原则是动态原则,最早的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最早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时代已变,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断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1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但汲取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B.作为积极的人世精神,“家国天下”意识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只要具备这种道德自觉,社会成员就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C.在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
D.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所有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层层递进,最后指出“家国天下”的现代意义。
B.文章第一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目的是强调“家国天下”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作用。
C.文章在论述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建设的关系时,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章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家园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修齐治平”深人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
B.儒家以“生生”释“仁”,把原始的仁的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
C.传统的“家国同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D.“家国天下”意识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以其温柔教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两句既写出了自己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也写出了琵琶女的矜持、腼腆。
(2)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___,__”
(3)《岳阳楼记》中的“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体现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者下句。
①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断肠人,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 ”,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_________”,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对自己的态度影射齐王,说齐王目前的处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著有绝句《夜筝》一诗,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是《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的化用。
(2)《石钟山记》中,苏轼对李渤观点存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诸葛亮功绩和才德的溢美之词,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填空。
(1)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秦观《_________·郴州旅舍》)
(2)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黄庭竖的《登快阁》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情感,其中_________句用伯乐与钟子期的典故,隐喻世上已无知音。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卫八处士①(节选)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注)①本诗作于759年春,此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三年多。48岁的杜甫在回华州途中拜访了故友卫八处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参二星东西相隔,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诗人以此表达分离是人生常态的感慨。
B. “今夕何夕”意为今夜是什么好日子呢,反问中表现出重逢旧友的兴奋喜悦之情。
C. “共烛”与“访旧”两个冷情境与“热中肠”形成反差,表现诗人内心悲喜交加。
D. 本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写拜访旧友,但诗人的心境以及文字风格均不同。
【2】诗人只字未提动荡的社会背景,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干戈乱离的时代气息,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荻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荻全活者从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账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中书无宰相署敕,普以为言,上曰:“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普曰:“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太祖数微行过功距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与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普少习史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组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有群臣当迁官,太租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谕允。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中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七月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准南平/调补谓州军事判官/
B.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粗讯鞫之/获全活者众/准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
C.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谓州军事判官/
D.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谓州军事判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奏章文体中的重要形式,遗表专指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
B.受禅原是我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常用于王朝受禅之名行夺权之实。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与《孟子》《大学》《春秋》合称“四书”。
D.致比,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辞官退休,与“致仕”“乞骸骨”表意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普坚持原则,做事谨慎。宰相被免,他认为签署敕令是中书者的职责,皇帝也不能替代;太祖多次穿便装去功臣家中,赵普担心皇帝到访,退朝也穿着官服。
B.赵普熟悉形势,眼光长远。太祖和弟弟太宗曾与赵普相约商议攻取太原的事,赵普从太原的地理形势入手,分析攻取的利弊,这和太祖的想法不谋而合。
C.赵普虚心好学,成效显著。他早年学习为官之道,但学识不深,后在太祖劝说下,晚年专注于《论语》,每次回家都关门苦读,处理政务时便得心应手。
D.赵普不畏龙颜,据理力争。太祖因个人喜好执意不给应当升官的大臣升职,赵普坚持为其请求,并以国家设立刑罚奖赏的道理进行劝谏,最终得到认可。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2)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14、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关系密切,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就作品中的某一人物,谈谈你对这种关系的认识。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