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哈尔滨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cāi cè________ pāi shè________ zhòu yè________

    kū wěi________ cí chǎng________

  • 2、中国部分城市别称

    雾都______ 花城_____ 春城______

    锦城______ 江城_____ 冰城______

  •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阳光()的景象()的世界里

    ()的道理()的日子里听得()

     

  •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的天空   _______的圆月  _______的西瓜

    ________的圆脸 _______的项圈  _______的事

    _______的故事 _______的碎影 _______的情节

    _______的美 _______的脸 _______的表情

  • 5、写出带有“yàn”的同音字。

    ______)丽   ______)会   吞(______   ______)语

    ______)恶   ______)台   火(______   检(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理解。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地承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论家对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读着烂漫让我想到了这样的景象:_______

    2百丈冰采用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3俏也不争春赞美了梅花__________的精神。

    4词中的______这两个字写出了梅花的坚强、自信。

    5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风雨”“飞雪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反衬出了梅花傲霜斗雪、坚强不屈的精神。(  )

    (2)梅花在丛中笑是嘲笑其他花都凋谢了。(  )

    (3)这首诗中的梅花象征着坚强的革命者形象。(  )

  • 8、古诗词对比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范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给诗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新:(①柳叶格外清新   ②新种的柳树)       故人:(①故乡的人   ②老朋友)

    【2】《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中“______”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_,从“______”可以看出来。《别董大》中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

    D.《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非连续性文本。

    小花同学收到一份稿费单,里面有丰富的信息。你读后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取款通知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PB汇06

    请携带本人有效证件于2019年01月03日前到任一联网网点取款。

    汇票号码

    1810357696707

    标识码

    200

    收款人地址

    收款人姓名

    江苏省通州区实验小学金桥校区三年三班小花

    特殊业务

    收款金额

    40.00

    汇款日期

    20181104

    填单日截

    汇款人地址

    汇款人姓名

    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21号《学生之友》编辑部

    经办员

    瞿春梅

    汇款人邮编

    150020

    汇款人电话

    139××××1366

    150000

    附言

    18年13.15期

     

    经办员:                    检查员:                    接收专员:017659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小花同学是江苏省通州市的一名二年级同学。                    ( )

    (2)《学生之友》杂志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                    ( )

    (3)小花同学家附近有一家交通银行,她可以拿着这张取款通知单去取钱。       ( )

    (4)小花同学的文章发表在2019年1月3日的《学生之友》杂志上。       ( )

    (5)小花同学的稿费是40元。                                 ( )

    【2】小花同学的稿费单被妈妈放在家里许久,2019年的2月2日终于找到了,她去邮局取钱,可是邮局的阿姨拒绝了她。你知道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花同学其实是叫李一花,取款单打错名字了,她跟邮局工作人员反映,工作人员要她找杂志社。你认为她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

    另一扇窗子

    ①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②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 她走到小男孩的身边问道 你在看什么呢 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 男孩子悲伤不已。

    ③“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④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⑤“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⑥“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⑦“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⑧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

    ⑨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⑩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扫而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声大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自然段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3】在教室里,小男孩在不同的窗子边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小男孩生活中那两扇窗子分别代表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结合玛利亚老师的这句话,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读完这篇文章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一天要走100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③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④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那么镇定,那么自然,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一时无法辨认面目……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服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⑤将军的脸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⑥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⑦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为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⑧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⑨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在弥天的雪雾之中大步向前走去。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好像云中山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给文章拟一个题目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写出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读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对表现老军需处长有何作用?体现了老军需处长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你如果当时在场,你会对老军需处长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小长廊

    最高贵的捐赠

    一场大火,夺去女主人的生命和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逃了出来。

    人们为翔子家举行了捐赠活动。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我走过去,听见那位母亲正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只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不拿你最好的东西呢?”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问:“难道非得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小声说:“,舍不得。

    我们一道走过去。小女孩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她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我终于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的世界里,最好而又最宝贝的,当然是她的妈妈。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捐赠。

    1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女孩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给翔子

    B. 妈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C. 小女孩快乐地将妈妈捐给了翔子

    2为什么说小女孩的捐赠是高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B. 让大家明白小女孩为什么要捐妈妈

    4妈妈和小女孩心中最好的东西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短文中的小女孩是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题。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已经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文中,“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中的“竟然”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对于“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理解正确的是(       

    A.孩子力气小,无法为小树苗提更多的水。

    B.孩子更希望在默默中关爱这棵树苗,让它更好的成长。

    C.孩子并不喜欢这一棵小树苗,所以他没有特别对待这棵弱小的小树苗。

    D.这棵小树苗并不需要更多的水。

    【3】对于“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母亲目光是犹豫的,她觉得孩子可能在做一件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B.母亲的目光是赞许的,她不忍心伤害孩子的渴望。

    C.母亲的目光是忧虑的,她不知道这棵小树苗能不能存活,害怕孩子的努力白费,让孩子失望。

    D.母亲的目光是自信的,孩子能成才,小树苗也能茁壮成长。

    【4】孩子和树苗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十五自然段中 母亲说“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第十六自然段中孩子“他一下子怔住了。”此时孩子的心中会想到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展开思考,把孩子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他决定写一篇以“父母的爱”为话题的文章,请问他可以选用哪些事例或者从哪些方面来写?简单说一说(最少写四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检阅台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mǒ mò)      (sǎn sàn)开

    2.在诗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停止(    )

    3.诗中的“它”指的是      

    4.关于诗中的“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坚强不屈,笑对苦难,有着一种坚强不屈、傲视苦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B.它热爱生活,心胸广阔,面对大海的责难,毫不畏惧。

    5.由“礁石”你想到了哪些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将疑问句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字句改为字句。字句改为字句。

    1.幸而存活的树苗被狂风暴雨吹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理过来把椅子扶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慈样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地叫了。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缩句)

    2.独脚海鸥只有一只脚,停落时得扇动翅膀保持平衡。(改双重否定句)

    3.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为转述句)

    5.武汉市荣获全省卫生文明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努力的结果。(修改病句)

    6.我能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里是街道,哪里是小巷。(改反问句)

     

  • 20、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题目:温暖的

    请你仔细读读下面的几个短语,是不是让人倍感温馨?读完再想象一下,选择最能打动你的一幅画面写下来。写之前先把思路列一个提纲,再下笔。

    温暖的阳光     温暖的怀包     温暖的目光     温暖的回忆

    要求:(1)必须通过一件事,表达出真情实感。(2)要把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3)语句要通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