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累展示台。
(1)古语有云:“_________________”不可改也(《书戴嵩画牛》)。这句话提醒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心灵相通,是真正的知音,王安石在《伯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友谊的伟大。
(3)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高尔基评价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范书写词语。
tuì jìn yún xiāo
( ) ( )
yōng zhǒng jiàn shǎng
( ) ( )
wān yán jiǎo jiàn
( ) (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全____________注 别出____________ ______身______骨
____________天工 ______钉______铁 ______山______海
轻歌____________ ______高______下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走进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风俗民情,离别时都依依不舍,真是“_________________”。跟随作家宗璞,我们看到了丁香的美丽姿态,懂得了___________。在黎巴嫩诗人__________的笔下,我们从花的视角看到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上阙写到下面的横线上,注意行款要整齐,书写要认真规范,不出错别字。题目、作者各占一行,要居中。书写时要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古诗阅读
观书有感
文/〔唐〕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半亩方塘一鉴开”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渠”在本诗中指什么?渠水非常清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读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回答问题。
雪 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和雪的高下。
【1】“梅须逊雪三分白”中的“逊”的意思是( )
A.比得上
B.比不上
C.差不多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3】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梅》中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
A.乐于助人
B.取长补短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九曲黄河万里沙”写出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
A.曲曲折折 气势磅礴
B.历史悠久 风景优美
C.位置重要 水势平缓
D.古迹众多 旅游胜地
【2】本诗中引用的我国的民间故事是《______________》。
【3】对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黄河的源远流长中,感受到母亲河的特点,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B.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流露出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感情。
C.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诗人梦想自己能够像牛郎织女那样,成为神仙,过着幸福的生活。
【4】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句诗表达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9、阅读。
走进经典:沐春风,朱熹踏青泗水,感受“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万物生机;爱夏雨,苏轼畅游西湖,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奇丽景色;添新愁,孟浩然夜宿江边,引发“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的孤寂心绪;惜别情,老舍草原所见,描绘“在天底下,____________________,而并不茫茫”的迷人风情;遇知音,伯牙子期演绎“志在太山,__________若太山”“志在流水,__________若流水”的情意相投。
【1】把诗文补充完整。
【2】新年到来之际,学校准备举办诗词书法作品展。看到下面“黄河”的图片,你想到了哪首诗?请将这首诗写成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标明古诗作者。
|
10、阅读并完成文后习题。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
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的,但是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面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不会再回来了。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因为他们知道,那个千里以外桃花盛开的地方,才是他们老师的归宿,他们只能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泪珠洒下。
远处传来了火车的长鸣。
四十多个学生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
班长说:“咱们为老师唱一首歌吧。”
歌声响起:“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而悠扬,却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随着车跑着,唱着:“好人一生平安……”
歌声让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苗兰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会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她去县城体检,被查出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1】根据短文内容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苗老师浑身颤抖起来,是因为生病了疼痛难忍。
B.同学们哭着唱歌,是因为他们深爱的苗老师得了白血病。
C.苗老师离开学校是因为要去城里结婚。
D.孩子们没有挽留苗老师,因为他们希望她幸福,他们热爱、尊敬老师。
【2】对短文的题目“小站歌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声”是文中孩子们对老师的深深祝福,以“小站歌声”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B.交代短文主要叙述的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短文以“小站歌声”来交代描写的对象,体现了小站歌声洋溢的场面。
D.可以换成“善意的谎言”,因为短文通过苗老师善意的谎言来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苗老师的赞美之情。
【3】短文开篇“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这句话属于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
【4】文章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苗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画“﹏﹏﹏”的句子独立成段,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B.概括夏天的特点。
C.紧扣主题,点明中心。
D.渲染气氛,为下文赞美夏天做铺垫。
【2】选文第2自然段是围绕着第______句话来写的,紧扣“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关键词语展开描写,突出夏天植物生长的特点。
【3】画“ ”的句子从________觉(感官)和________觉(感官)两个方面写出了瓜藤、竹子、高粱生长_____________的特点。
【4】选文具体列举了哪些事物来体现中心意思?(至少写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节选《为人民服务》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说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的一篇_____________(文体),这段话通过_______________、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观点。
【3】在课内外阅读中,我认识了不少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其中___________(人物)的死就比泰山还重。
13、阅读《故宫为何不积水》,完成答题。
故宫为何不积水
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
持续大雨,往往使各地的现代化城市排水网络遭受重创,“城中看海”的情形频频出现。可是,近600岁的故宫却为何能不内涝?故宫的排水系统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
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果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万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42个。雨水进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值得一提的是,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善,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剥成龙首形,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而时如冰柱,大而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的景象,蔚为壮观。三台而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果涵洞接通千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故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作者 单霁翔)
【1】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
A.下暴雨的时候,故宫没有积水的原因
B.现代化城市的排水系统
C.大暴雨后的紫禁城
D.故宫人的智慧
【2】第1自然段从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过程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A.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为了说明北京遭受了罕见的暴雨灾害。
C.点明北京这场暴雨发生的时间及雨量。
D.为了介绍“千龙出水”这样难得一见的场景。
【3】下列不属于“故宫不积水”自身原因的一项是( )
A.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非常强大。
B.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整体走势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C.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
水网络。
D.为保证故宫排水设施的完好和通畅,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坚持排水设施的专项巡查。
【4】要了解故宫的排水系统类型,应该重点阅读第___自然段,可以知道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___、___、___。
【5】第5自然段中画“ ”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6】阅读本文,你对将来的城市规划有什么想法?
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为人民服务》是_____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_,“或”的意思是________,“于”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泰山”本指_______,在这里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毛”的本义是_______,在这里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尼尔斯使劲地把马丁拖到湖边。(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逃不出我的手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本书是你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谢之情,思念着张老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风吹小树。(请扩句,要扩充两处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昨天傍晚下了一夜的大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下面的短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饱经风霜的手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19、典典说:“爸爸,今晚有‘超级月亮’,晚上我想和您一起赏月。”(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例如:没有太阳,怎么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2)在勇敢的考察队员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21、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写一个故事。
环境:月光下的街道
人物:小学生甲
小学生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