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
bào yuàn kuí wú dǎo méi
( ) ( ) ( )
sī pò yán sù yōu lǜ
( ) ( ) ( )
2、同音字组词。
huì教(____) (_____)画 wéi(____)妙(_____)肖
3、根据提示写词句。
(1)王建的“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你积累的类似诗句还有哪些?请写出两句:______,______。
(2)《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文章采用____(倒叙 顺叙)的写法开头,以“_______”为线索,讲述了______的故事。那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3)《骑鹅旅行记(节选)》的主人公是_____,他是一个_____的孩子。
4、补充词语
青( )绿叶 ( )的色彩 一( )红花
( )山遍野 ( )的红叶 一( )艳阳天
( )凉萧瑟 ( )的枝条 一( )秋天
青( )郁茂 ( )的日子 一( )衣服
5、填空。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的人,有________的人,有______的人,有_______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2.《穷人》一文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_______________。
3.《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要_______;《好的故事》一文表现出作者_____。
6、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解释:章:______________ 零:_______________
【2】诗句的大体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句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表达主人公____________的情感。
7、古诗在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解释词语。
社林:______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所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作者联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理解正确的有(_______)(多选)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明月”和“半夜清风”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B.词的下阕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以及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
C.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描绘出江南山乡夏夜的优美景色。
D.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贯穿全词。
8、古诗阅读。
【甲】 【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天街小雨润如酥,
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色遥看近却无。
杨花榆荚无才思, 最是一年春好处,
惟解漫天作雪飞。 绝胜烟柳满皇( )。
【注释】 ①杨花:柳絮。 ②才思:才华和能力。 ③天街:京城街道。 ④酥:酥油 ⑤绝胜:远远胜过。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对比
B.夸张
C.比喻
D.拟人
【2】从 可以看出 可以作为甲诗的题目( )
A.不久归 晚春
B.斗芳菲 新春
C.无才思 早春
D.作雪飞 立春
【3】按照押韵规律,乙诗末尾括号里的字和读音应选( )
A.宫 ɡōnɡ
B.都 dū
C.城 chénɡ
D.京 jīnɡ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中“草树”本属无情物,竟能“知”,能“斗”,想象之奇,实为诗中罕见;乙诗中早春淡淡的草色与晚春的满城烟柳对比,突出了早春景色的可爱。
B.甲诗中杨花榆荚虽缺少“才思”,但仍为春天增添一景,虽然不算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C.“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乙诗中非常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透过雨丝遥望春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D.乙诗最后一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想象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晚春景色,肯定比细雨蒙蒙的早春可爱。
【5】写出“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意思,可适当添加自己的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大舞台。
还地球一片绿色
打开电视机你或许会看到这样一则广告:“爷爷,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生存的地球。”“地球怎么是绿的?”“是呀,不过那已经是以前的地球了。我们现在的地球已经变了……”
看了这样一则广告,你又会想到些什么?你可曾记得1998年的那次特大洪灾?多少人因此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当暴风骤雨过后,我们就不能思索一下造成这些灾难的原因吗?虽说是天灾,但造成天灾的却是人类。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树木,河边的树木被砍掉以后,树根扒不住泥土,经过雨水的冲刷,泥土便一点一点沉到水底,越淤越高,于是水位上涨,日积月累,便暴发了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居民小区,花坛内“爱护绿色,人人有责”的护绿牌比比皆是。但是花坛中的树木却像一群“残兵败将”,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满身花纹”……人为的破坏,使我们的地球变了,变“灰”了,变“老”了……
地球是我们共有的家,为了保护我们这个共有的家,我提议:“人人动手,参与植树造林!”还地球一片绿色!
1.造成那次特大洪灾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一段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外语段,回答问题。
零分
①小旦从戴眼镜的汪老师手里接过试卷。鲜红的零分像一面垂头丧气的旗帜猎猎作响。小旦很害怕,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好在老师也没有看他,挥挥手说,回去给家长签个字。
②小旦心里难受极了。汪老师平时最喜欢他,上次看到他的指甲里藏了不少泥垢,亲自用指甲钳替他整理干净了。上学期,小旦的语文考了全校第一,汪老师当即就从自己的书橱里拿出同学们都垂涎三尺的《草房子》奖给了小旦,上面还有作者曹文轩的亲笔签名,神气得不得了。
③小旦看出来,易动感情的汪老师真生气了。从全校第一到零分,就是从老柳树上摔下来也不会这么惨。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
④路上的油菜花都开了,金灿灿的,黄色的花粉沾到小旦的身上,好香啊。小旦的家在一片油菜地的后面,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柳树,上面住了一窝灰鸟。正在家门口等小旦的老黑一看到小主人,摇着尾巴迎上来。小旦没心情理它,手里的试卷攥得更紧了。
⑤爷爷坐在院子的槐树下,一树的槐花白得像雪,香气四溢。爷爷的手里抓着那把乌黑梢子的二胡,眼睛微闭,吱吱地拉着,喑哑的琴声,在静静的院子里显得很特别,小旦找不出词形容。但他知道爷爷拉的是什么曲子,自从爷爷动手术以后,老是拉这首《病中吟》,有时候会把老泪拉出来,小旦也跟在后面流泪。( )过去的爷爷多么壮实,像谷场上的公牛,( )一场病,爷爷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话都抖个不停,小旦再不敢惹他生气了。
⑥小旦啊,回来了,锅里有好东西,你去看看。知道今天你们发榜,犒劳你的。
⑦小旦揭开锅,几个长相喜人的嫩玉米卧在清水里。小旦拿起一个,咬咬,真甜。小旦拣了一个大的给爷爷,站到旁边,等爷爷问他。爷爷心情很好,竟然没有问他成绩,很难得地拉了一曲《良宵》,琴声俏皮得像枝头的小鸟。
⑧小旦转身到屋里写作业。作业写完,天已经黑了。挂在天上的凉月很亮,院子里洒下一片银光。爷爷忽然喊小旦出去,让他坐到自己身边。小旦,你要什么奖赏?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吧。
⑨小旦不敢说话,把试卷递给爷爷。爷爷看完脸色就变了,鼻子里呼哧呼哧出粗气。小旦害怕了。爷爷你咋了?
⑩爷爷不答话,老泪下来了。人一老,眼泪就多。爷爷走回自己的屋子,一声巨大的叹息,差点把小旦的心砸碎。小旦咬咬牙,跟爷爷进了屋。
⑪老师说让爸爸签字,你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吧,小旦说。爷爷不理他,没有开灯,脸朝墙躺到床上,月光从窗外照进,把爷爷的睡影沉重地映在墙上。
⑫爷爷,你让爸妈回来吧,上次王小锐考了个不及格,他爸妈就从沈阳回来监督他了。我好不容易考了零分,你为什么不让他们从黑龙江回来?爷爷,我求你了,打电话给爸爸吧,我想他们了……
⑬小旦的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抱住了老泪纵横的爷爷。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结合语境写出你对文中加点词语“垂涎三尺”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末尾写祖孙俩都流泪了,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他们流泪的原因。
小旦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旦为什么从全校第一跌落到考零分?( )(多选)
A.小旦考零分并不是他成绩差,而是因为想爸爸妈妈了。
B.小旦考零分是他得到同学们垂涎三尺的《草房子》,骄傲了。
C.因为小旦看到了“王小锐考了个不及格,他爸妈就从沈阳回来监督他了”,小旦故意考零分是希望以同样的方式见到自己的爸妈。
D.因为爷爷老拉《病中吟》,人一老,眼泪就多,小旦不喜欢。
【5】在小旦的要求下,爷爷终于拨通了在外打工的父母的电话,如果你是小旦,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心里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据统计,像“小旦”这样的留守儿童目前我国有近二千万,这样的孩子大都缺少关爱,有的也像小旦那样正处在忧郁之中,请写一段话来鼓励鼓励他们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答题。
船过三峡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dǒu qiào(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山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有时像要碰着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山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他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shàn liáng( )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 )里。
【2】“山巅”的“巅”是(_________)结构,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_)部,除部首外还有(__________)画。
【3】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画“____ ”线的是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是把_____比作_________
12、阅读练习
《唯一的听众》选段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大,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1】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 “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 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 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2】为什么作者“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呢?
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完短文,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有什么想对她说的?________________
13、爱心创造的奇迹
①跪别老母亲,他走出了家门,在千里之外的山区找到一份采矿的工作。
②一天,矿上放假。他在山上发现了一些血红色的果子。这些野果在寒冷的冬季里竟也油亮亮、红火火,让他忍不住摘了一个,一嚼,满口生津,齿颊留芳!于是,他狠狠地摘了两裤袋。
③回到工棚,他悄悄地数了数,有92枚果子。他把其中的80枚放在了包裹中,准备邮寄给母亲。距离新年还有几天,他想让母亲提前感受到他的孝心。因此,他求了老板,用快递把包裹寄往家里。他仿佛感觉到母亲正吃着野果,满脸洋溢着幸福。
④留下的12枚,他打算分给同住的12位工友。正在他准备分发时,一个在这地方土生土长的工友告诉他,这果子有毒!幸亏吃得少,要是贪嘴,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⑤愣了半天的他,疯了一样地冲进了风雪中。家里没有电话,他连夜买了火车票,坐上了开往家乡的火车。一路上,他的心一阵一阵地刀绞。他不敢想象,那80枚果子会给老母亲带来怎样的灾难……
⑥傍晚时到了县城,他发现,通往自己家里的那段路,因为风雪太大,根本通不了车。他呆了,突然就发了疯似的在风雪中疾奔起来。再冷的风,再大的雪,对他来说,现在也成了无关紧要的事。他一路跑去,鞋子掉了都没顾得上捡。
⑦深夜,他终于跑到了家,气喘吁吁地推开房门,却发现母亲坐在桌旁。桌上,正放着一盘鲜红的果子。听到响动,老母亲揉了揉眼,看到了眼前的他,然后翕动着有点干燥起皮的嘴唇:“儿呀,你……娘终于等到你回来了。你的脚……”她心疼地看着儿子那双满是泥雪的脚。
⑧他顾不上解释,急忙问:“娘,这些果子,您吃了吗?”
⑨“哪能呢!这么好看的果子一定很贵吧?娘知道你孝顺,一定自己舍不得吃,全给娘了,娘得等着你,等你回来一起吃啊……”
⑩“娘啊!”他不等母亲把话说完,就一把抱住母亲,把头深深地埋在了母亲怀里。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愣了半天的他,疯了一样地冲进了风雪中”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处,他抱住母亲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从“他”和“老母亲”的行为中感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看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当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1936年,他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冯·卡门是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在美国,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札炮声中诞生了。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又强烈地躁动起来: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时的钱学森已下定
决心,随时准备回国。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军官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的回国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漫长岁月,在我国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1】“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中“心迹”的意思是_______,钱学森的心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说明钱学森当时已经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官员非常想留住他。
B.这是美国军官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
C.这句话说明钱学森是美国最杰出的人才。
【3】比一比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并说明理由。
(1)当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当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的轮船快一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描写了钱学森,表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5】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短文第一自然段应该插入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前面。作者把它放在开头,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学成后归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有一小部分留学生认为国外生活条件更优越,不愿回国。对此,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跟我学: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一般的句子构成:谁做(干)什么。但成分残缺的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修改方法:补全残缺部分。如下面的句子缺少主语,谁写了第一首诗?应将主语补充上。
1.记得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鼓励是爱,父亲的批评是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2.我面对老人演奏。(扩句)
3.空气对我们来说也是宝贵的,所以一切生命都需要它。(修改病句)
4.当时我忘记了完全白看书的尴尬。(修改病句)
5.父亲对我说,打我不是为别的事,就为我白看人家的书。(改为转述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大家一窝蜂地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
改为“被”字句:
2.奶奶带着微笑。奶奶掩不住她的疲劳。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
3.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
18、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科学的灵感,难道是坐等可以来的吗?(改为陈述句)
(2)现在我必须要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3)他说:“我种树不同于别人。”(改为转述句)
19、鲁迅先生幽默风趣。鲁迅先生知识渊博。(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训练营。
1.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用加点词语造句)
2. 我替你担心。(扩句)
21、作文
请以“快看,他(她、它)过来了!”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可以参考“讲个故事给你听”。2.格式规范,书写工整。3.字数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