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成语,并根据提示答题。
大名( )( ) 顶礼( )拜
脱( )而出 ( )( )不倦
手不( )卷 ( )( )不安
(1)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我们班的张小艺非常爱看书,经常 ,所以她总能在各种读写比赛中 。
(2)写出与画“ ”词语结构相同的词语: 、 、 。
2、填空
1.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由衷的赞赏之情。
2.当看到久居他乡的人年老归家时,我们会为他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3.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壮士“______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的革命精神,让人赞叹;在《金色的鱼钩》中,我们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老班长;学习了《桥》一课,老支书那“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______”的奉献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少年闰土》选自____先生的小说《故乡》。课文回忆了闰土给我“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看________四件事,表现出闰土是个____________的少年。
2.从“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闰土___________,从“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能看出他的父亲___________,这些都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描写。
4、辨字组词。
炕(______) 稍(______) 律(______) 栽(______)
坑(______) 梢(______) 肆(______) 载(______)
抗(______) 悄(______) 津(______) 戴(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关于读书的诗句( )。
(2)《长歌行》中劝人们珍惜时光,从小努力学习的诗句是( )。
(3)离开家乡,每逢佳节,尤其思念家人,正如王维诗中所言( )。
(4)仰望瀑布,我不禁想起李白( )中的诗句( )。
(5)陆游( )中的两句诗( )写出了山西村的地理环境和美丽风光。
6、古诗文阅读。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本诗的作者是( )朝的 ( )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任( ) 尔 ( )
【3】下面与《竹石》写法相似的一首诗是( )
A.《寒食》
B.《送元二使安西》
C.《石灰吟》
D.《十五夜望月》
【4】诗中首句“咬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阅读。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找出作者歌颂梅花品格的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指的是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赞颂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3】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4】词中的“见”读_____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_____”相同。
【5】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6】本词上片写______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突然出现,表现 _____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快乐与感触
依稀记得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天天跟着妈妈到学校里玩耍,那时妈妈在学校里给幼儿班代课。课间 一群比我大点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我手中或嘴里塞干粮的。他们一听到铃声嘴里 “ 哦———” 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于是我便一人悠闲自在地在校园里溜达:一步一步地踱到东边看看美丽的花儿;爬到西边的球台上翻着晒晒太阳;听到南边教室里悠扬的歌 声,于是又跑到窗户下踮着脚使劲儿地仰起头向里看;仰倦了头嘴里嘟嘟地哼着,若无其事的来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条条块块, 也不知道是些什么。
如今,我已是那时年龄的四倍了,仍在这熟悉温暖的校园里,那时一切不懂的,今天都明白了。那时的快乐依在,那时的天真依在。不过现在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悟的比那时多得多了。
清晨的校园,阳光钻透东边茂密的柳林,斑驳的光点印在绿绿的草坪上。无数只鸟儿横着或倒挂在柔柔的柳条上凑响清脆的晨曲。在通向教师办公大楼的水泥道上,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他们又上班去了。
当校园正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悦耳的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早已把校园装点得生机勃勃。我再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踮脚仰头地去向往了。我尽心地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享受着群体的温暖与关爱。
课间,我们三三俩俩去拉着或牵着幼儿班的那些小娃娃,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他们手中或嘴里塞泡泡糖的。有一天,我把三四个小娃娃牵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指着地图比比划划地讲:“这是 中国,这是长江、那是黄河……,我们的学校在这里,要记住,别忘记。看我的手好大,把一个省都罩住了。” 小娃娃们叽叽喳喳地笑个不停,我也笑得前俯后仰。
上课铃响了,我们“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那天我们进了教室,唱完了一首长长的歌,没 见老师来,于是我站起来对大家说:“大家先读读书吧,我去办公室看看”。话音刚落,只见李老师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注视着他的脚。原来他脚上缠着一 圈大大的药纱布。我们明白他的脚受伤了。他开始给我们讲课,和往常一样站着,不时还转去转来。一会儿,我从他变化了的语调中感到:他的脚疼痛难忍了。我忍 不住环视一下四周,发现所有同学的眼里都水晶晶的,此刻我心头一热,眼泪夺眶而出。这天我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许正痛苦着;在 我们获取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奉献着;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消亡着。”
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灿烂的阳光总是洒满校园。当我的年龄到了是现在的若干倍的时候,我会依然记起今天的快乐与感触。
1.作者的感触是什么?
2.在文中找出拟人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3. 用“~~~”标出文中照应的句子。
4.“ 哦—— ”中的“ ———”号起 作用。 “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 中的“ ———”号起 作用。
5.把你对“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的理解写在下面。
6. 第 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文字。
7.文章先写回忆,再具体写 的校园、 的校园、
的事例及感触。
10、课外阅读
风筝
①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②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儿。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③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④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幼小时候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⑤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⑥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⑦“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1】文章写的作者是________的人,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自然段通过对______、_____和____等的刻画,刻画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春天。
【3】品读加点的词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__________
【4】“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是指(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是指( )。(多选)
A.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 。
B.等他说,“我可毫不怪你啊”。
C.去讨他的宽恕。
D.我和他一同放风筝。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泥土
你曾经注意过咖啡或黑色的泥土吗?①
每天,您上学时,脚下踩得是泥土。它虽然被无数人踩着,但从来没有向人类索取过报酬,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每当您出去游览时,是不是只注意那翠绿挺拔的参天大树?是不是只欣赏那娇美清香的花朵,赞美那生机勃勃的小草?您注意过那藏着植物根基的泥土吗?您也许不会注意它,因为它那么平凡,那么没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没有泥土,哪来树木花草,哪来人类生物呢?②所以,泥土是一切之源,它把自己的身体乃至体内的一切养料都供给了大树、鲜花、小草……它无私地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奉献着自己。
人类也正是这样,哪位英雄与先进人物的背后,没有众多的默默无闻地支持他们工作的人们?就说奥运会得奖牌的运动员吧,他们顽强拼搏获得了奖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可是您注意他们周围的医务人员和带着殷切希望的教练、领队了吗?是他们平时陪练、指导、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运动员。每次参赛时,站在台下最紧张的也是他们。这些默默工作的医务人员、教练、领队,他们不都是泥土吗?是他们用自己的身心和全部精力培养着这朵朵鲜花……③
我想,这些为人类傲出无私奉献的人,不也同样伟大吗?不也同鮮花树木一样值得称赞吗?让世界多一些这样的泥土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家喻户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微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是一个__________,句子②是一个__________。
A.疑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3.用“ ”画出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4.写出画横线的句子③所隐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以“泥土”为题,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联想到具有和泥土一样品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6.文中列举的具有“泥土精神”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具有“泥土精神”。
12、课外阅读。
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的成绩特别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回老师出对子,上联是:“独角兽”。邻桌同学想得到表扬,偷问鲁迅怎么对。鲁迅说:“四眼狗。”不料此同学竟真以此作答,戴眼镜的老师大怒,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鲁迅以书遮脸,憋不住笑出声来。
鲁迅写信也十分有趣。一般情况下,收信人是教师,他在信的结尾就写“并请教安”;收信人是学生,他就用“即颂学安”。1925年,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管理跟许广平讨论,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1935年,作家叶紫给鲁迅写信,信中说“我已经饿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鲁迅回了一封信,给了他一些钱,信尾问候语是:“即颂饿安!”
鲁迅不但跟熟人逗乐,还时常跟陌生人开玩笑。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时,鲁迅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那时,经常有人溜到楼下墙角小便。鲁迅就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朝着人家屁股“嗖”的就是一下。人家摸着屁股,龇牙咧嘴四处张望,鲁迅却躲在屋内偷笑不已。
还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1】选文围绕鲁迅的(______)这一特点,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
【2】读画线的句子,我看到了一个的______、______鲁迅。
【3】“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百年来”说明时间跨度之长,“第一”突出表现了鲁迅的好玩。
B.“百年来”说明这前后百年来没有幽默的人,“第一”写出了鲁迅的好玩排名靠前。
C.“百年来”和“第一”这两个词语写出了鲁迅的幽默好玩,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D.鲁迅先生去世时,孙伏园写了一副挽联,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
【4】下列选项中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上联:踏 ,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
下联:痛 ,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 。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5】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相信你对鲁迅有了很多了解,请你写一句鲁迅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消失的年声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声。随着都市雾霜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至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很,不只是鞭炮声。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秤或芝麻秤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秤或芝麻杆上面去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是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要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秤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在这天,卖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响亮,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些贵的龙晴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老舍的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儿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声,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本文有删改)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绝响________________ 奢侈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述的消失的年声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3】文章是以( )为题的。
A.人物情感
B.叙述的对象
C.事物的名称
D.故事情节
【4】描述“踩岁”目的最准确的一项( )
A.祈求来年吉祥。
B.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C.穷人家用它代替燃放鞭炮。
D.让孩子们感受节日的快乐。
【5】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A.老北京只有龙须沟那儿还有人叫卖小金鱼儿。
B.叫卖小金鱼儿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听到。
C.强调大年初一的叫卖小金鱼儿声在老北京过春节中的重要性。
D.龙须沟那么穷,都有人叫卖小金鱼儿,其他地方更应该保留这个习俗。
【6】在文中“踩岁”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怎么理解文章题目“消失的年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根据下面的信息,给李玲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最合适的一项是( )
|
|
| ||||||||||||||||||||||||||||||||
|
|
|
李玲家住平安街,放假后要乘火车到济南参加春节联欢会的演出,她准备乘坐最早的一列火车(火车发车时间为早上7:20)。
A.乘2路车直达。从平安街站出发,到火车站下车。
B.乘15路车直达。从平安街站出发,到汽车总站下车。
C.先乘15路车,从平安街到清荷园,再乘26路车,到火车站下车。
15、按要求写句子。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做。(8分)
(1)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成拟人句)
(2)柿子树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柿子。(缩句)
(3)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修改病句)
(4)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修改病句)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藏在你家中的宝藏,当然该由你自己最先发掘。(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把王鼎钧先生的这段金言送给每个学子。(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 )她写字的时候,我们( )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②( )坚持梦想,( )能最终实现梦想。
③( )小明知道那样做是错的,他( )不会去做了。
18、改为比喻句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
(2)会场上乱成了一团。
19、改转述句。
1.渔夫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笑着对我说:“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在事实面前,他承认了错误。(改为双重否定句)
2.在“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大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改病句)
3.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别的葬礼。(缩句)
4.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21、习作舞台。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收获的过程。在生命的潮起潮落中,任何一种经历都是一种收获,任何一种收获都是一笔财富。比如从陌生人的微笑里收获温暖;从母亲的一声叮咛里收获母爱;从老师的批评教育中收获一个道理;从一次比赛中收获自信……请以“收获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材恰当,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表达具体,从中流露出自己的亲情实感。
(2)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
(3)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字数在500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