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郎织女》一文塑造了____的织女,________的牛郎,织女爱慕牛郎的________,并甘愿放弃天上的_______,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追求。
2、读书让人开阔眼界,正如朱熹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光读书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正如陆游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关于读书的名言有:“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和语境,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词语。
鲁迅在矿路学堂学习期间,阅读大量书籍,开拓了视野,péi yǎng(______)了兴趣。后来因学习优异,赴日本公费留学。他yōu lǜ(______)国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怀揣mèng xiǎng(______)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不料,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被国人zāo gāo(______)且麻木的精神所刺激,内心倍感jǔ sàng(______),决定弃医从文。之后几年,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先后出版了许多小说、杂文等。以文唤醒国人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gòng xiàn(______)。
4、比一比,再组词。
澡______篷______蓝______湖______
燥______蓬______篮______糊______
5、读拼音,将词语工工整整地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ké sou hōnɡ kǎo juàn liàn qín miǎn qī liáng shū shì
( )( ) ( ) ( ) ( ) ( )
wēi bō lín lín hú lún tūn zǎo
( ) ( )
6、课内阅读
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些小吾曹”指的是( )
A. 郑燮
B. 天下所有的官
C. 既写诗人自己,又指天下所有的小官
【2】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 )
A. 诗人十分喜爱竹子,关心竹子上的每一枝每一叶
B. 这里是夸张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C. 这句诗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
7、读古诗《钱塘湖春行》后作答。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点明诗人游览地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是________。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
【5】这首诗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象,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8、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_______诗,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长征途中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9、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读画“________”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小女孩儿手里那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代表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理解。
【材料一】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材料二】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选出对文中两次写到闰土的外貌和衣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者表现少年闰土的天真、可爱,后者表现中年闰土的苍老与麻木。
B.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摧残,从外表到内心变化之大超乎想象。
C.中年闰土的变化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不过是“我”多年未见,突然再见,不能接受而已。
【2】选出对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色的圆脸”说明少年的闰土常年在海边或户外劳动,是一种健康可爱的脸色。
B.少年闰土颈上套着银项圈说明他父亲很爱他,也可以看出那时闰土家境还好。
C.“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说明中年闰土生活习惯不好,爱抽烟,不爱惜身体。
【3】作家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英雄形象——闰土,其真实写作目的是( )
A.说明闰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朋友,“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B.说明闰土给“我”带来了有趣的故事,让“我”的童年充渴了快乐。
C.说明童年的故乡是美好的,少年闰土的生活是自由的,充满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羡慕和神往。
【4】这两段文字都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合材料二展开想像,闰土的人生可能经历了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一起长大的玩具·抽陀螺
“杨柳活,抽陀螺。
这是我童年时学过的一首童谣中的两句,说的是初春时节,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
陀螺,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小孩子自己就可以制作。找一块木头,削成一寸多高直径也一寸多的圆柱形,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做成了;再做一根鞭子,就可以玩儿起来。
玩儿的时候,先得从鞭梢缠起,缠住陀螺的腰身。先放在地上,用手指按住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绳,陀螺就在地上转起来,再用鞭子不断抽打,越抽转得越快。
为了让陀螺转得更快,我们常到冰上去玩儿。鞭梢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尽管天寒地冻,但谁也不觉得冷。
在我的印象中,抽陀螺的游戏似乎只限于男孩子玩儿。现在想起来,大约是因为这种游戏刺激性较强,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它才转;稍一怠慢,它就会停转歪倒。
抽陀螺,还很有进攻性。几个人一起在冰上抽打,常常是扬鞭猛抽一下,让自己的陀螺以极快的转速去撞击别人的陀螺,以把别人的撞倒为赢。
【1】如果要介绍陀螺的做法,你会怎么读这篇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绍陀螺的玩法时,你应该重点阅读的段落是( )
A.第4自然段 B.第5自然段 C.第6自然段 D.第4、5自然段
【3】介绍玩陀螺带来的乐趣,恰当的做法是( )
A.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从陀螺的制作方法中体会乐趣。
B.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从陀螺的玩法中体会乐趣。
C.仔细阅读第5至7自然段,从抽陀螺的做法和这种游戏的特点中体会乐趣。
D.仔细阅读第4至7自然段,从陀螺怎样玩、玩的地点和抽陀螺这种游戏的特点体会乐趣。
12、拓展阅读。
“打扫”森林
从前,德国有个管森林的林务官,上任后,他跑到森林里看了看,觉得这里太乱,很不整齐:除了高大的树木,还有矮树丛和杂草,地上到处是枯枝烂叶。他看着实在不顺眼,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于是,大树跟前的矮树丛被砍光了,连同地上的枯枝烂叶统统燃掉了。森林里连一根野草也没有,只有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变得又干净又整齐。林务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过了几年,森林变得不像样子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树干就像一把把高高举起的扫帚,还有很多树木已经枯死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森林里的害虫就逞凶啦!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1】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题目中的“打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务官的大扫除给森林带来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林务官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怎样评价林务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第一抹春痕》回答问题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出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地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 )和( )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 ),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 )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1】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①耐心 ②细心 ③留心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踪迹——___蓦然——___
端详——___灵秀——___
【3】文中“发现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作者看到这第一抹春痕时心情怎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这些鲜艳的粉末……细心的孩子们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他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中的“染”换成“插”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想起了哪些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打伞的女孩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俩写个带路歌吧。
“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的生意可能会兴旺起来呢!
【1】联系上下文,解释“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__________,“制宜”在文中指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 比作 。
【3】文中说两个女孩很“木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4)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5)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6)瑞恩说:“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改为“转述句”)
(7)黄河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缩写句子)
(8)战士们击落了四架飞机和三辆坦克.(修改病句)
17、改为直接引述句。
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改为直接引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仿照例子写句子。
例: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我们热爱大海,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
我们热爱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
(2)用关联词语将下面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一切生命都需要它。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河水养育了我们的子子孙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鸟儿的梦想是飞向蓝天,花儿的梦想是装扮世界。你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梦想实现了以后会是怎样的呢?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