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 )
②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 ( )
③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 ( )
④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 )
⑤年龄已超过了六十岁。 ( )
2、默写古诗《浪淘沙》(其一)(要求写上作者、朝代)
____________
3、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带有“风”字的词语,不要重复。
________化雨 ________习习 ________凛冽 ________送爽
________怒号 ________骤雨 ________劲草 ________细雨
4、填写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
1.我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_____)
2.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_____)
3.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_____)
5、积累运用。
(1)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_____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长征路上,“红军不怕远征难 ,_________________。”鸭绿江上,战士们“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2)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海洋中,我们欣赏杜牧笔下“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春景;畅想辛弃疾笔下“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景象;品味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的田园风光。
(3)古代有关于”五”的传统文化。其中“五谷”是指:_________________,“五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古诗阅读
【1】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然后完成练习。
塞下曲
[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 ( )
A. 逃走 B. 消失 C. 驱逐 D. 追赶
【3】理解诗句并选择。
第一、二句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 第三、四句描写的是 ( )
A. 大雁在黑夜飞离 B. 敌军逃跑
C.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雪花 D. 轻装骑兵带着刻着雪花图样的弓刀去追击敌人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多选)
A. 对比 B. 排比 C. 比喻 D. 拟人
【2】“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
【3】诗句热情歌颂了________,批判了_________。
8、古诗鉴赏。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本诗的作者孟浩然是_____代著名的_____派诗人。
【2】就内容而言,作者以一个“_____”字统摄全诗,抒发了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材料,然后答题。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共祭日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纪念日与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2014年2月27日,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材料二:
今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庄严肃穆,国旗下半旗。约3000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静静肃立。10时整,仪式开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南京市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毕,在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的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抬起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
【1】2014年2月27日,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①_____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②______。
【2】今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行。其仪式主要流程有“④________”——“默哀”——“⑤________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⑥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选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两方面对桑娜进行了描写。
【2】选文中最能表现桑娜心情的词语是“____”,最能表现渔夫辛苦的一个字是____。
【3】在两段中分别用横线画出表现桑娜矛盾心理的句子,并选择相应的特征填空。
①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②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③体谅丈夫的难处
选文第一段中画线句表现了桑娜( )的品质,第二段中画线句表现了桑娜( )的品质。
【4】对照第二段中桑娜的心理活动,下列词语能够表现其心情的是( )。(多选)
A.后悔
B.坚定
C.担心
D.委屈
E.自责
F.紧张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①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忙着帮她收拾行李。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大家顿时不安起来。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性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个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姐——”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的一下扑向签子门。
②江姐和许多男同志一起,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梳理内容。
(1)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B.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C.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的最后时刻
D.反动派最后的疯狂时刻
(2)根据选文内容给下面的小标题排序:( )——( )——( )——( )
①江姐奔赴刑场
②江姐和同志们告别
③离开前收拾打扮
④江姐即将被转走
【2】品析写法。
(1)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牢房的同志们同其他狱友告别的场面,的描写,其中,“点”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面”是对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①中的“不慌不忙”表现了江姐的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②中的“挺立”一词能换成“站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次与朋友聊天,我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一直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整个心灵。面对你的眼睛,我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都会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无怨无悔。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你摔破盆碗、拆毁玩具、遗失钱币、弄脏衣服……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得到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 殴打。如果问我为什么要打你,我只能说,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摸它。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我能够通过打让你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的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我从不用工具打人。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气,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的掌握力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知道打人不对,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许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和(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请你用三个精炼的词语概括文中的“我”打孩子时候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话填空。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舍不得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我”不会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我”第一次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到“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我从不用工具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打与不打都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老莆仙的端午节
①这五月的风,是粽子的香、艾蒿的香,是记忆的香,是怀念的香。
②这是我生命记忆里最为独特的节日关口,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都有异常虔诚的祭祀形式来肯定我们心灵深处最有价值的顶礼膜拜。只有端午节,在莆田乡村仿佛是民间某种生活或健康的方式,在乡间流行。
③端午节在我们乡村有着不一样的叫法:五日节。或许是因为这个节日我们需要五天的时间来完成,而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端午节与众不不同的内涵。“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 ,初五吃一日,初六嘴翘翘。”
④端午节,永远是乡村孩子们的快乐节日。五月初一,忙碌的母亲会放下所有的农活,把留存的稻米用石盘碾成粉末状,然后发酵、印模、蒸熟。米糕的香弥漫了老屋,弥漫了整座村庄。五月初二,粽子的香已漫浸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进入每一颗心,只是那个时候,粽子的馅大都是单一的糯米,没有更多丰盛的内容,不过,这已经让我们的童年有了说不出的幸福回味。五月初三,由于濒临大海,鲜美的麦螺就成了初三节日的主题,教室、操场、房前屋后,孩子们伸长脖子,吮吸螺肉,声音此起彼伏,场面热闹非凡,成了端午节一道独特的风景。五月初四,从山坡上、田野河沟边,采一大捆艾蒿,,浸过水,洗干净,然后插在每一扇门窗边。这时,整个老家都被青青的艾蒿包围了,整个村庄都有一缕艾蒿的香,深深浅浅地逼近生活的中央。那时的我,并不知家家户户门窗插艾的缘由,只知这种草本植物早已茂盛地生长在田野边、河沟边和老屋后面那座矮矮的龟屿山上。
⑤五月初五,我们早上一起床,就被某些兴奋的情绪缠绕着,连上课的教师也不像往日那样严肃,总有点心不在焉。其实,此时师生心照不宣,提早上了三节课。我们一听见钟声响起就飞一般地往家里跑去。煮熟的黄黄的鸡蛋或鸭蛋,黄里透红的桃子,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这就是我们的端午节,这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盼望多日的端午节。
⑥后来,我带着梦想离开了我的村庄,家乡的端午节也就成了我遥远的梦想,那些米糕、麦螺、棕子、黄黄的蛋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种奢望;那些崭新的夏装、夏日的游泳成了走上青春舞台的洗礼,成为我对童年的全部怀念;那些插满艾蒿的老屋、古老的村庄全都成了我遥远的记忆。
【1】作者笔下“五日节”的习俗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插艾草
B.蒸米糕
C.煮茶叶蛋
D.包粽子
【2】联系上下文可知,第⑤段中画线词语“心照不宣”的意思是( )
A.师生间故意玩弄花招
B.师生心中都对端午节抱有期待,但不公开说出来
C.师生间故意不理睬
D.学生心中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
【3】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五日节”的独特习俗,条理清晰
B.老莆仙的端午节有五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
C.第⑥段第-句中,两个“梦想”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指对家乡端午节的怀念
D.作者对端午节又称“五日节”的由来持一种保留的态度,并不是非常肯定
【4】本文写端午节,开头却写除夕、春节等节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简写端午节在当地乡村的由来,详写端午节五天的具体习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句子训练营。
(1)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 ”,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 ”,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 ”,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 之情。
(2)这篇文章还有很多语句写得很优美。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摘抄下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原句:
理由:
15、句式训练。
【1】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新鲜的水果 疲惫的脸 心灵的深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林参加演讲比赛得了一等奖,同学明明会对他说什么?请你把明明说的话写出来。(不要出现“说”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我忐忑不安地想:“妈妈马上就要回来了,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和妈妈解释……妈妈会不会生气呢……”(照样子,写写人物“期待”的心理活动)
我期待的寒假要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把两句话用关联词合成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郭枫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物无言却有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
5.甲虫振着翅膀。(改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改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5分)
(1)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改为反问句)
(2)蚁穴可以毁坏河堤。)(改为“被”字句)
(3)雪山顶上,蓝蓝的湖水透明极了。(改为打比方的句子)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转述语句)
(5)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把病句改正过来)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改为反问句)
2.人与山的关系密切,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3.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夸我,我很兴奋。(加合适的关联词)
4.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会了。(改为反问句)
5.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有这绿树。(加恰当的关联词)
6.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21、习作。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岁月的流转中,许多记忆也如墙上日益斑驳迷离的图画,在脑海里渐渐模糊。但是,也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如印刻一般,永远烙印在记忆深处。请以“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表达出真情实感,45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