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南平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何以战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何陋之有

    C.甚矣,汝之不惠 D.仰观宇宙之大

  • 2、请问“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班马”指什么?   

    A.有花纹的马

    B.离群的马

    C.以班固、司马迁喻人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③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海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④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是十九大赋予文艺界的期望。

    ⑤随着百镇千村建设稳步推进,海南省许多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⑥《战狼Ⅱ》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紧张刺激的格杀搏斗,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 4、下列哪些诗句不是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E.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老张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同事们前往祝贺,他道谢说:“托福!托福!”

    B. 小李对网购的衣服很满意,在淘宝给店家留言说:“衣服很好,以后我会多光顾的!”

    C. 王经理在公司大会上诚恳地对员工说:“为了公司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D. 主持人在介绍专家出场时说:“下面有请北大张教授为我们抛砖引玉,传授经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在牛津

    耿传明

    ①牛津大学创办于1167 年,牛津城的建成当然还要更早。徜徉于遍布中世纪风格古建筑的牛津街头,我有种感受:在牛津亡故七八百年的鬼魂照样可以毫不困难地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有千年历史的小教堂仍在原地未动,牛津城的地标古塔依然矗立,几百年前的墓地依然完好无损,占据着牛津城的市中心——商业黄金地带。

    ②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我觉得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震荡的国家,也就是说英国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意的滋养。

    ③我在牛津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一个很古老、著名的学院莫顿学院的晚餐会,这样的晚餐会在牛津大学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场合。菜肴并不丰盛,就是土豆、奶酪、鱼排之类,主要的在于精神会餐,也就是坐下来之后的老师学生开始边吃边聊,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探讨、争论直到夜阑才会结束。这种晚餐会实则是牛津人的第二课堂,它重视的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没有疑问、没有个人见解,你根本就无法参与讨论,所以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与我所自小经历的填鸭式的灌输的确迥然异趣。

    ④我所在的研究所的老师也来自于专业相关的各个学院,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曾带我去他们学院参观。她所在的学院建于17 世纪初期,大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期,四百多年校史,在牛津还不算太老。该校是当时的一对贵族夫妇捐建的,丈夫去世后,由其遗孀接力建成。学院对师生可谓体贴入微,建校之初就建了一个供教授们专用的小花园,沿用至今,门锁还是中世纪样式的老锁,导师开了半天,才把它打开。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人光顾。学院还有免费的午餐和晚餐,教授可以带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去吃饭,顺便讨论问题。

    ⑤关于这个学院,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学校初建时,礼堂用的梁柱等全取材于数百年才能长成的厚重、坚硬、光洁的橡木,非常气派。过了三百多年,这些橡木梁柱已经老朽,需要更换了,但要修旧如旧,到哪里去找这些百年才能成材的橡木?即使找到了也负担不起那么高昂的价格啊。正在校方一筹莫展时,负责校史档案的职员提供了一个线索。当年的学校捐助者给后人留下了一封信,其中提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捐助者当年已在自己的庄园种下了几十棵橡树苗,现在三百年已经过去,正好成材,可满足需要。学校将信将疑,派人到贵族当年的庄园查问,果然发现了那座树木已经成材的三百多年的橡树园,于是,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

    ⑥办一所大学不但需要恒产,更需要有恒心,需要种超出一时一地,乃至超出自己这一代人需要的长远眼光、超越情怀。办大学实质上也是在传承、守护文明,而对文明的守护与发展才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相比之下,任何时代的需求比起这种永恒的需要都要逊色得多,因为它所营造、守护的是人类永久性的精神家因。正如陶渊明的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其中哀叹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悲剧,更是对文明成毁、存亡的忧思。

    [注]①耿传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教授。

    [文本二]

    学者散文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者角色,即他必须是某一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二是文本的学者立场,有的学者的读书札记,不涉及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也不能算学者散文;三是文学性,能以文学美感打动读者。

    学者散文更关注文化和人类命运,他们思考的对象往往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精神气质、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是健康的发展,还是异化的衰落?他们思考最多的也是生命、人性、欲望、意义和幸福等核心词。

    从思维方式来说,学者的最大特长之一就是他的理性自觉。作家散文往往重视形象、感觉和意象,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流溢着形状、声音、色彩、感悟、象征和通感,学者散文则重视的是逻辑的力量,即注重推理、运演、证明、议论、剖析等方法。这样,学者散文的严整性、理论色彩、思想性和气势就能够凸显出来。如陈平原多用考证法来显示自己散文的逻辑性,他往往旁征博引,从历史的线索里寻找头绪,与他探索的现在精神旨向接轨。

    作家散文里,作者往往靠叙述、描写和抒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学者散文作者常常自己站出来议论,以强化自己的观点。当然,议论不能是毫无节制的,而应该是点石成金之笔。

    【1】[文本一]第④段“幽静、典雅”中的顿号是去掉好还是保留好?请简析。

    【2】分析[文本一]第⑤段故事的作用。

    【3】[文本一]末尾引用陶渊明诗句是否妥帖?请评析。

    【4】请以[文本二]提出的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对[文本一]进行评价。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1)争知我,____________,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2)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不应有恨,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浮光跃金,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同气相求。(《易经·乾》)

    (7)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8)江南无所有,____________。(陆凯《赠范晔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能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的优美,也能通过语文课的一些文本去体会音乐的力量: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就通过描写一种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情境去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蛟龙和寡妇听箫声的感受突出了乐声的悲凉与哀怨;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借用神仙幻境,通过描写月宫中的吴刚和玉兔的状态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请根据语境,依次写出材料中所对应的诗句。

    (1)《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已而!__________________

    (3)长幼之节,__________________;君臣之义,__________________

    (4)欲洁其身,__________________。君子之仕也,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两句描写了拂晓行船所见,生动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2)荀子在《劝学》一文中,通过先设风雨兴起、蛟龙产生这两个比喻,引出了一个观点:“____________。”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 1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黄泉共为友。

    昼夜勤作息,__________

    (2)__________,葳蕤自生光。

    腰若流纨素,__________

    (3)__________,磐石无转移。

    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4)下西风黄叶纷飞,______________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下列各题。

    《惜花》[清]姜宸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落花》[清] 宋荦

    昨日花簌簌,今日落如扫。反怨盛开时,不及未开好。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姜诗的首句“一春强半是春愁”,写整个春天,有大半处于春愁的困扰中,直抒胸臆,极言春愁之多。

    B. 姜诗的第二句“浅白长红付乱流”,描写百花被东风摧折后﹑落花随流水飘逝的惨象,以此来衬托下句中垂杨的坚毅。

    C. 宋诗前两句描写两日落花的总体印象。“今日落如扫”中一“扫”字,不仅表现落花数量多,更突出自然无情。

    D. 高楼在古诗中常为思妇﹑怨女所居,古诗亦有不少借高楼来写怨情的名句。姜宸英也是明写高楼中独处的思妇来抒发怨情。

    E. 花开花落,本是客观景象;但花的凋落,容易让人产生惆怅﹑凄婉之情。对诗中的“落花”,宋荦流露出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痛惜。

    2同是表达惜花﹑悼春之情,两首诗歌的结尾两句都能跳出窠臼,创作出新的意境。请分别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妄以臆,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选自《孟涂文集》)

    (简注)①问说: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②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著有《孟涂文集》4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

    (阅读指要)

    文章开篇即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并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第二段指出今人有学无问源自“是己而非人”的师心自用的畸形心态。最后指出,“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进而对“问不可少”加以申述,回应篇首。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理有未______   (2)妄以臆______

    (3)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   (4)自知其而谨护其失______

    2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师说》中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上文中与之一脉相承的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一段作者提出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接着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5请为下面问与学的名句写出上句或下句。

    (1)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论语·公治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一个驿站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或弯或直,或深或浅。俗话说“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你不必顾盼,只需奋力前行。朋友啊,想想看,在人生旅途上,该留下怎样的串串脚印。

    请以“留下美好的脚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600字以上;(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3)书写工整,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