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哪些人物处于魏晋时期?( )
A.王安石
B.王羲之
C.王衍
D.贾谊
E.谢安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例句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项王则夜起
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马童面之 D.左,乃陷大泽中
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修复长城是一份既危险又辛苦的工作,工人们却甘之如饴,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荣誉,他们在用汗水和勇气,维护着长城的荣光。
②电视剧《红高粱》里,于荣光扮演了一个另类的县长,这个生逢乱世的县长,理想难以实现,但他以亦庄亦谐的处世态度,认真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③有关专家指出,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分阶段科学推进。
④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在海外遐迩闻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
⑤如今大街小巷各种小广告泛滥成灾,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些广告大多良莠不齐,既误导消费者,又污染环境。
⑥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④⑤⑥ D. ①③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凭借着在本届澳网比赛中的出色发挥,李娜成为第一个晋级大满贯赛决赛的亚洲球员,从而奠定了她中国体坛一姐的宝座。
B. 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C. 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站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所决定的。
D. 文化也如同生命物种,只要保存不同的文化基因,只要多重文化节互相交流融合,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5、最能集中体现魏晋风度的著作是南朝刘义庆的( )一书,书中记载了很多体现魏晋风度的逸事。
A.《世说新语》
B.《梦溪笔谈》
C.《东京梦华录》
D.《北堂书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直报怨”是一个常用成语,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段话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历代学者普遍解释为:“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如梁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当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都持此观点。
“用公平正直报怨”到底是如何报怨,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以直”指报怨者内心没有余怨。刘解基于儒家“忠恕”观作出是读。但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这种阐释与当时“父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国”的社会舆论相左,恐怕曲解孔子原义。
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后人多从“公平”“正直”这一常用义去理解“直”字,而忽略了“直”还有一个更为原始、而今人较少使用的含义——相当、对等。
从词义发展角度看,“直”初义指双方在空间相对。《说文》:“直,正见也。”正见指两方相对。《墨子·备穴》讨论当发现敌人挖隧道攻城时,守方需“急堑城内,穴其土直之”,意思是说应赶紧在对着敌人所挖方向挖隧道以防范之。
此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有“相当”“对等”之义。《吕氏春秋·孟夏》:“行爵出禄,必当其位。”高诱注:“当,直也。”意思是:封爵赐禄,一定与他们的地位相当。又指婚姻双方相当,《诗经·柏舟》:“实维我特。”毛传:“特,匹也。”《韩诗》“特”作“直”,云:“相当值也。”按:匹,配也,相当也。异文“直”说明,直有相当义。再引申,指价钱与货物相当,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大褐一,用臬十八斤,直六十钱。”
“直”又写作“值”,二字同源。“相值”是汉代习语,《说文》:“当,田相值也。”段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据此可知,“当”“值”指相对当,从而引申出“相当”“对等”义。
综之,直有相当义。“相值”“相当”表示事物在空间、时间、数量、重量、性质、作用、礼制等方面相对应、相一致的关系。“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类似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它强调的是对等原则,不可因为仇怨而故意加重报复。
在司法诉讼中,官吏执法也得判处得当,即罪犯所受惩罚与罪行相当。战国晚期及秦朝时期的出土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论狱何谓不直?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这份珍贵的文献记载了战国时期的量刑准则——适当原则。“不直”字面义是不相当。法律义指:罪应该重而故意轻判之,当轻而故意重判之。也就是说罪行和惩罚不相当。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劾人不审,为失;其轻罪也而故以重罪劾之,为不直。”因此,“不直”不是不正直,而是一个固定的法律术语。
受到儒家文化中孝、义、忠等伦理影响的承怨之人,不但不会放弃报怨复仇,反而会强调等值返报,“以直报怨”也就不可理解为“以仁报怨”。
《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檀弓上》详细记载孔子关于为父母复仇的观点:“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这是要求复仇者随身携带武器,随时手刃对方。所以,孟子感叹,杀人之父等于杀己之父。《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根据《礼记》《孟子》中记载的孔孟言论,可见儒家思想中的复仇观是“以怨报怨”。《论语》中的“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但它强调的是对等复仇,不因怨恨而加重报复。
(摘编自张明辉《“以直报怨”辨正》,《光明日报》2022年3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宝楠认为“以直”是指抱怨者内心没有余怨,他根据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
B.“直”有“相当、对等”之意,已不为后人所知,而在春秋时期,该义项更为常用。
C.《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类似,强调对等原则。
D.“直”的初义是数量方面相对,后来引申为双方在空间上对等、货值相当等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有理有据,具有启发性。
B.文章引用《论语·宪问》的内容,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C.文章举皇侃等人的著作为例,以论证对《论语》中“以直报怨”的误解的普遍性。
D.文章作为驳论文,从“直”的词义发展和儒家思想两方面,旁征博引,辨正批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对《论语》词句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应结合儒学和古汉语知识等全面思考。
B.要解决人们对先秦古籍中某个词义的分歧,我们可以查阅《说文解字》等相关古籍。
C.在解释古文时,应当考虑到同源字问题,两个字如果同源,就可能有相同的义项。
D.不同古籍对相同内容的记载会出现异文,而异文都是同义词,不会影响人们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通过乘坐车马到达千里、凭借舟船横渡江河等比喻,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联现实与过去,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以动衬静是古诗词中的常见写法,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鸟鸣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又如“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革命烈士刘朝阳被敌人严刑拷打,视死如归,敌人问其何以不肯变节,他以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回答,表达了坚守信仰、纵死无悔的心志。
(2)正如,“西风”常指秋风一样,“东风”既可以实指从东方吹来的风,也可以指春风。“东风”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刘禅能自行谋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切追念先主临终留下的教诲。
(2)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3)在古代诗歌中直接引用曲名人诗并不为奇,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涉及唐代两首名曲。
11、按要求填空。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_______,远之事君。(《_____》)
(2)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元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宏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声名大著。
【1】清代王士禛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论语·阳货》)
(2)(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
(《庄子·大宗师》)
(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论语·公冶长》)
(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5)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
【1】面对春秋末期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孔子对政治先后流露出哪些思想倾向?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正是靠着这股一往无前、豪情万丈的精气神,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从战疫情、抗洪涝,到促改革、推开放;从抓脱贫、惠民生,到保增长、稳大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我们以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书写出载入史册的“中国奇迹”。
请以“中国精神(力量、奇迹)”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