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长期以来,相对弱势的文化面对强势的文化时,总会有一种矛盾的心态:既希望借后者的力量推广自己,又担心自身特色扭曲变样,最终沦为肤浅的商业产品包装。
B.相比于一味求稳定、求清闲、求高薪,青年把自己干事创业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更能彰显青春的意义提高生命的厚度。
C.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在完成了冰雪艺术画廊的施工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兴奋地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北国童话世界。
D.网瘾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他们一旦罹患网瘾,不仅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还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李嘉诚提笔准备在合同上签字时突然停下了,说:“实在很抱歉,为了 起见,我不得不 计算一番。经过计算,这合同得重签。”对方恼怒 ,李嘉诚说:“我算出你的利润远没有我得到的多,因此,我打算让一部分利润给你!”原来,李嘉诚的“算计”是换位思考, 为别人着想。
A.郑重 缜密 疑问 设身处地
B.慎重 严密 质问 身临其境
C.慎重 缜密 质问 设身处地
D.郑重 严密 疑问 设身处地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校射的意思是校场射箭娱乐。
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袖子里有倒兜,就像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除非你自己掏,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D.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4、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 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 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 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如今,支付短信验证码、短信余额提醒等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B.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部“活形态”的史诗,格萨尔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一种文化形态,其独特性、多样性、活态性特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D. 仪式感是闪烁在人性河道上的灯塔,它总是以它的精神内涵照彻混沌,点拨人心;人类的卑微和伟大,常常是通过仪式才得以充分凸显出来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白石老人(节选)
艾青
白石老人一生都很勤奋,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他已画了半个多世纪了,技巧精练,而他又是个爱创新的人,画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
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特别强,能准确地捕捉形象。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见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粉,头上有两瓣触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画知了、蜻蜓的翅膀像薄纱一样;他画的蚱蜢,大红大绿,很像后期印象派的油画。
他画鸡冠花,也画牡丹,但他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大红花,笔触很粗,叶子用黑墨只几点;他爱画残荷,看着很乱,但很有气势。
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海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画作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
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道:“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电,虫尽灭绝。丁巳以来,借山馆后之松,虫食欲枯。安得庚午之雷雨不可得矣。辛百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三百石印富翁五过都门。”下有八字“安得之安字本欲字”,印章“白石翁”。
他看了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
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他知道骗不了我,就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他知道这是对他画的赞赏。 这张画是他七十多岁时的作品。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呵。”
他对自己的艺术是很欣赏的。有一次,他正在画虾,用笔在纸上画了一根长长的头发粗细的须,一边对我说:“我这么老了,还能画这样的线。”
他挂了三张画给我看,问我:“你说哪一张好?”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你懂得。”我曾多次陪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他。我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他多天真!
他九十三岁时,国务院给他做寿,拍了电影,他和周恩来总理照了相,他很高兴。第二天他画了几张画作为答谢的礼物,用红纸签署,亲自送到几个有关的人家里。
他所收的门生很多,据说连梅兰芳也跪着磕过头,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李可染。李原在西湖艺术院学画,素描基础很好。李在美院当教授,拜白石老人为师。
我有几次去看他,都是李可染陪着。这一次他见到李可染忽然问:“你贵姓?”李可染马上知道他不高兴了,就说:“我最近忙,没有来看老师。”他转身对我说:“艾青先生,解放初期,承蒙不弃,以为我是能画几笔的……”李可染马上说:“艾先生最近出国,没有来看老师。”他才平息了怨怒。他说最近有人从香港来,要他到香港去。我说:“你到香港去干什么?你到香港,半路上死了怎么办?”他说:“香港来人,要了我的亲笔写的润格,说我可以到香港卖画。”他不知道有人骗去他的润格,到香港去卖假画。
我想要他画一张他没有画过的画,我说:“你给我画一张册页,从来没有画过的画。”他欣然答应。护士安排好了,他走到画案旁边,画了一张水墨画: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青蛙前面有三个蝌蚪在游动,更显示青蛙挣不脱去的焦急。他很高兴地说:“这个,我从来没有画过。”我也很高兴。
有一次,他提出要我给他写传。我觉得我知道他的事太少,他已经九十多岁,我认识他也不过最近七八年,而且我已经看了他的年谱,就说:“你的年谱不是已经有了吗?”我说的是胡适、邓广铭、黎锦熙三人合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齐白石年谱》。他不作声。
后来我问别人,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的年谱。据说那本年谱把他的“瞒天过海法”给写了。1937年他七十五岁时,算命的说他流年不利,所以他增加了两岁。
这之后,我很少去看他,他也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已奄奄一息地躺在躺椅上。我上去握住他的手问他:“你还认得我吗?”他无力地看了我一眼,轻轻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他很少说话,我就说:“我会来看你的。”他却说:“你再来,我已不在了。”他已预感到自己在世之日不会有多久了。想不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
他逝世时已经九十七岁。实际是九十五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白石老人“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是为了表明白石老人很勤奋,这些经历和他的绘画成就没有关系。
B.作者知道白石老人想要去香港后说“你到香港、半路上死了怎么办”,表达了作者对白石老人想要去香港的愤怒和不满。
C.作者写自己和李可染一起去看望白石老人,白石老人却用莫名其妙的问题表达他的不高兴,表现出他坦率又执拗的孩子气。
D.白石老人为艾青作的水墨画中,青蛙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挣不脱很焦急,映射出白石老人此时也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以作者和白石老人的交往过程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作者与白石老人的深厚情谊。
B.作者回忆了与白石老人交往的一些生活细节,通过详略得当的安排,为读者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大师形象。
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例如作者与白石老人交往时的对话,极具生活化,表达了作者对白石老人的怀念,情感真挚。
D.文章使用插叙手法,简略叙述了白石老人在国务院过寿、拍电影以及跟周恩来总理照相的事情,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容。
【3】面对作者购买的八尺大画,白石老人的前后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家刻画人物都有自己的表现角度。为了突出齐白石的形象,本文主要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刻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自由灵动的语句是“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论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
8、按题目要求填空。
(1)为之于未有,_______。(《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屈原《_______》)
(3)《赤壁赋》中写苏子与客乘舟在广阔江面从流飘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9、补写名句。
(1)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4)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诗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后谏往追来的感悟。
(2)《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探石钟山,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体现出了可贵的怀疑和实证的精神。
(3)诗词中诗人自问自答,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玄都观(其一)
徐氏
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因知海岳低。
瀑布迸舂青石碎,轮茵横翦翠峰齐。
步粘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
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中国古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而得名,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必须同韵。
B. 诗中“绿嶂”“翠峰”,描绘山的颜色;“流溪”“瀑布”呈现水的姿态。有山有水,凸显玄都观景色宜人。
C. 第四句中的“翦”通“剪”,生动地写出山上的树木排列非常整齐,仿佛用剪刀剪过一般,赏心悦目。
D. 颈联的“苔藓”意象暗示玄都观人迹罕至,“烟罗”意象更渲染出昏暗凄迷的气氛,使得诗歌的情感陡转直下。
E. 本诗题为“玄都观”,却无一句直写其观,皆是对观之环境的描绘,然而观之神韵毕现,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山势的高峻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承嗣,代州雁门人。父佐方。承嗣少仕郡,补右职。中和二年,从武皇讨贼关辅,为前锋。王师之攻华阴,黄巢令伪客省使王汀会军机于黄揆,承嗣擒之以献。贼平,以功授汾州司马,改榆次镇将。光启初,从讨蔡贼于陈、许。上源之难,遣承嗣奉表侦在,陈诉其事,观军容田令孜馆而慰谕,令达情于武皇,姑务叶和,仍授以左散骑常侍。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驾还宫,赐号迎銮功臣、检校工部尚书、守岚州刺史,赐犒军钱二万贯。时车驾初还,三辅多盗,承嗣按兵警御。及还屯于及,留别将马嘉福五百骑宿卫。孟方立之袭辽州也,武皇遣承嗣设伏于榆社以待之。邢人既至,承嗣发伏,击其归兵,大败之,获其将奚忠信,以功授洛州刺史。及张浚之加兵于太原也,时凤翔军营霍邑,承嗣率全军攻之,岐人夜遁,追击至赵城,攻平阳,旬有三日而拔。师还,改教练使、检校司徒。乾宁二年,兖、郓为汴人所攻,势渐危蹙,遣使乞师于武皇;武皇遣承嗣率三千骑假道于魏,渡河援之,时李存信屯于莘县,既而罗宏信背盟,掩角王师,因兹隔绝。及瑁、瑾失守,承嗣与朱瑾、史俨同入淮南。承嗣、史俨皆骁将也,淮人得之,军声大振。武皇深惜之,乃遣赵岳间道使于淮南,请归承嗣等。杨行密许之,遣使陈令存修好于武皇。其年九月,汴将庞师古、葛从周出师,将收淮南,朱瑾率淮南军三万,与承嗣设伏于清口,大败汴人,生获庞师古。行密嘉其雄才,留而不遣,仍奏授检校太尉,领镇海军节度使。天祐九年,淮人听闻庄宗有柏乡之捷,乃以承嗣为楚州节度使,以张皆角。十七年七月,卒于楚州,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五•唐书列传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
B.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
C.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
D.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年号名,年号是古代新君为区别之前君王的当政标志,新皇登基时才能改换年号。
B.客省,主要负责接待上书言事者或四方使者的官署,因黄巢政权非正统,故称“伪客省”。
C.行在,也称“行在所”,既可指古代君主所在的地方,也可以指古代君王巡行所居之地。
D.掎角,亦作“掩角”,指作战时分出部分兵力,以形成牵制、夹击敌人或互相支援之势。
【3】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嗣少年得志。他早年任职于郡里,并担任武职,后因平乱有功,先被授予汾州 司马,又改任为榆次镇将。
B.李承嗣骁勇善战。辽州遇袭之时,他设伏大破孟方立的军队;张浚出兵太原时,他 又率军一鼓作气攻下平阳。
C.李承嗣曾陷淮南。为解兖、郛两地之困,他受命假装进攻魏地,实则渡河救援,但 因罗宏信背盟而身陷淮南。
D.李承嗣颇具才能。他先前深受武皇赏识重用,之后又受到杨行密的赞赏,并举荐他 担任检校太尉等重要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车驾初还,三辅多盗,承嗣按兵警御。
(2)武皇深惜之,乃遣赵岳间道使于淮南,请归承嗣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修女说,当你是多数时,可以检验你的宽容,当你是少数时,可以检验你的勇气。
身处群体,我们难免要成为“多数派”或者“少数派”,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