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尚属幼稚的小朋友是陌生的。
B. 明年春天,世界级拳王来北京作商务性角逐,此举不仅能让观众大饱眼福,还将载入历史的史册。
C. 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D. 崔轶楠接手的23班,总体成绩并不是年级最好的,当她提出要让班级的总体成绩和文体活动都拿“年级第一”的时候,不自信的学生们嘘声一片。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火车站大门对面,有一座钟楼与它形影相吊,构成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为这座城市增色不少,成为外地客人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②在高清环保及娱乐至上的消费大背景下,激光电视风生水起,从一开始就显露出明显的后发优势,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③千百年来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也许,他们离我们很远,也与我们无关,但他们的善行一直让我们感同身受。
④学校设定教学课程及其内容,要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学生出现因学习内容过多而造成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等现象。
⑤你想象不出,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间,他们竟然一直是同学;你更想象不出,他们竟然一直两小无猜,关系融洽。
⑥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
A.初春 B.暮春 C.仲夏 D.深秋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知嘉兴府。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召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规谏,遂卒。帝悼惜久之,赙银帛三百。
A.舍人,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
B.国子祭酒,是古代官名。国子指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其主管官员。
C.表,是古代臣子呈报给皇帝的文书种类之一,一般用以陈述衷情,如李密的《陈情表》。
D.赙,指用财物助办丧事。文中指孙梦观死后,皇帝赐予银帛帮助他家治丧,以示恩宠。
5、以下关于古人行走的常用词,如果按行走的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步-趋-奔-走 B.行-趋-步-走-奔
C.行-步-趋-走-奔 D.行-步-走-趋-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汲取传统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支撑。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治国之具”是礼与法。古人对礼法关系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如《唐律疏议》中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即道德,更多的是人心由内而外发挥的“善”,而刑罚乃是为了“为善去恶”而生的必要的“恶”。《唐律疏议》认为道德的缺陷在于难以形成统一的秩序,法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保证了外在秩序的稳定。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对“治国之具”的准确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局面,使得思想家普遍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艺文类聚》中载“治国无其法则乱”。“法治”最为突出的要件就是“立法为公,一断于法”。而实现公正、平等,要立有良法,且良法能得到妥当施行。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其建议后成为晋律的内容。在晋律影响下,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的制度。至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这对于限制司法专横具有重要意义。在具引法典条文前提下,还强调罚当其罪,而非一味机械地征引。例如,《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专门有一个条例要求“务须详核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狱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之义。
中华传统法律中处处彰显着民本理念。在民本理念成为治国理念前,天命和神权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天命鬼神”并不能延续商朝统治,殷商终究因为统治者奢侈无度、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而被周推翻。西周统治者则明确提出了“敬天保民”。孟子也曾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管子也曾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我国法律在立法上,历来重视“保民”“养民”“富民”原则。法典中常见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的条款。如唐律规定,各级政府如果遇到旱、涝、霜、雹、虫、蝗等灾害,相关主管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汇报或者错误汇报的,要杖七十。在司法上,突出表现为对生命的重视。唐太宗确立“三五复奏”这一死刑复核制度,规定“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
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律,秉持矜老恤幼的人文特色。先秦时期的“三赦”“三宥”之法,就是恤刑原则的体现。《唐律疏议》中要求,凡年龄在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即便有死罪,也不处死刑。法律对于老幼病残情况的认定条件都相对宽泛,体现了人道主义色彩。《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也都规定了优恤老幼病残的原则。对于妇女犯罪,同样有一系列矜恤措施。
总之,在中国传统法律发展史中,这些理念、思想、策略及其制度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为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作出过贡献。今天,我们应从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宋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是古代治国之本,能保证外在秩序的稳定,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B.《唐律疏议》中既有关于“礼”“法”二者关系的阐释,也有对“法治”重要性的介绍。
C.《大清律例》中的“务须详核情罪”要求司法部门要罚当其罪,体现了法律平等性原则。
D.“三五复奏”制度是统治者“保民”的具体表现,是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但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地位也有差异。
B.周朝君主从商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意识到“民”的重要,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
C.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蕴含丰富的理念、思想和策略,可为现今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D.依据刘颂提出的量刑应秉持依法论罪、平等慎刑的原则,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制度。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陈宠传》曾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这可作为第二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B.颜师古曾说的“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和许慎的“法,平之如水”均可作为第三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C.《尚书》曾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可以作为第四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D.《商君书·赏刑》曾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可作为第五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回忆初婚三四个月的时候,冬之望日前后,夜里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
(2)林觉民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_______________”,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
(3)在《与妻书》中,林觉民用白居易同情琵琶女遭遇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妻子一往情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就把自己对妻子的小爱放大为对世人得偿所愿的大爱。
(5)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训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这也是林觉民别离爱妻,慷慨赴死的动力之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回忆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所导致的惨痛失败,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所受先帝之殊遇,后用对偶句式,以“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无边的落叶纷纷落下,而“____________”;然后,从辽阔的空间和辽远的时间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深重忧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开篇就告诫刘禅广泛听取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应该妄自菲薄,说出不合适的话来,以阻塞大臣的尽忠之路。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解释了大鹏鸟要飞到九万里高空才南飞的原因是对风的依赖。
(2)白居易在《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用一组连续的动作来表现主客的热情,与“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形成反差,侧面表现出琵琶声对主客的触动之大。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书愤
(1)《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叙述两次抗金胜仗,构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古风(其二十四)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①暗阡陌。
中贵②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③,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④,谁知尧与跖!
(注)①亭午:正午。②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③干虹蜺:冲犯天上的彩虹和云霞。干,冲犯。④洗耳翁:传说,尧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⑤跖(zhí):古代传说中造反的领袖,被诬为盗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亭午时分却黯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B.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C.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
D.“鼻息干虹蜺”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2】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藉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禅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跫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 服膺:衷心佩服
B.笃好而不厌 笃:忠诚
C.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 摈:排斥
D.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B.各以所得传授徒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其文若诗 若入前为寿
D.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
B.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
C.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
D.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肯定或推崇桐城派的一组是( )
①三子既通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 ②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
③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 ④其为文尤芜杂寡要
⑤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⑥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
A.①②⑥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桐城派“三祖”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论思想。
B.文章用一些笔墨,介绍了姚鼐之后桐城派的衍变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的构成,对研究桐城派具有一些参考价值。
C.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鼐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鼐,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的朋友之子欧阳勋。
D.文章最后指出桐城派绵延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2)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7】阅读文章最后两段,概括“桐城派”文论思想的核心,探究曾国藩在文中揭示出的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14、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