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子人”在呼兰河指( )。
A. 本地人 B. 外地人 C. 外国人 D. 长头发人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上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 ,患难与共,尤显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国殇之日,重生之时;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愈见华夏儿女 的民族魂。
A.风雨飘摇 百炼成钢
B.风雨飘摇 百折不挠
C.风雨同舟 百炼成钢
D.风雨同舟 百折不挠
3、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如果……那么……
(1)( )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 )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2)( )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 )动弹它不了。
(3)黄山的松树( )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 )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
4、将古诗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5、根据人体部位的比喻义填词语。
例:各国(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
(1)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这件事终于有了( )
(2)她是班里的文艺( )
(3)他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情同( )
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1)“________”一词写出了牛群________的样子。牛群可能在思考什么?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用一句话描写一个专注的画面。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判断修辞手法并完成练习。
1.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雄立。(______)
2.那么龙骨又是什么呢?原来是龟甲和兽骨。(______)
3.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______)
4.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______)
从以上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说说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一读,填一填。
1._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2.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
3.昼出耘田夜绩麻,______________。
4.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6.爱国是什么?爱国是王昌龄《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爱国是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殷切期盼;爱国也蕴含在戍边将士“青山处处埋忠骨,____________”的铮铮誓言中。
9、调查结束后,聪聪偶然读到了下面这篇文章,他觉得可以将“雨”这一事物列入他的调查报告中,请你帮他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雨
林翠珍
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客居他乡,阴雨绵绵之时手捧书卷聊以消遣,一首《渔歌子》让我梦回故乡,思绪万千。
②故乡的雨,是明亮、浓绿的。晶莹剔透的雨丝从天空中飘洒下来,太阳虽然躲了起来,但光线还是那么明朗。喝足了水的草木,枝叶的水分达到饱和,绿得愈加旺盛而耀眼。雨珠有时躲在枝叶中,一阵微风吹来,枝叶轻轻摇动,它们便“嗒嗒嗒、嗒嗒嗒”像撒玉盘般落到地上。
③我喜欢站在屋檐下看雨,数着从屋檐落下来的雨滴,一滴,两滴,三滴……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雪白的小花。我拿瓶子罐子接屋檐流下的雨水,容器里的水慢慢都满了。万千雨珠落在地上,又汇成了一条奔跑的“小河”。外婆双手忙活着,嘴里还轻哼:“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我听了,跑进屋里,听外婆唱了几首,又跑去看雨了。
④你瞧,淅浙沥沥的雨,如轻声细语,沙沙簌簌,好像在唱一首绮丽又悠长的歌谣。斜风细雨,又如同一支画笔,把晴日勾画出的乡村之景,缓缓地晕染开来,远处的山丘、树林,好像是浓墨的线条沾了水似的,变得朦胧隐约,显出一派古朴而包容的气象。
⑤雨慢慢变小了,虽还在继续落,农民已身披雨衣走向田野。院门前的小路上,方才的脚印刚被雨水淋去,又一行新的脚印印在泥泞中。如果还带着半月似的牛脚印,便是冒雨牧牛的人。如果看到一串带着横纹的鞋印,我便知道舅母从这儿经过,去看她的菜园了。我趁外婆不注意,撑一把小伞,沿着鞋印跟去。草木清新的气息,伴着飞舞的水花沫子,随风扑向我的脸庞。池塘里青蛙“呱呱”的叫声和草丛里虫子啾啾的声响,一如我此时所获的兴奋和快乐。到了菜园,果然看见舅母戴着斗笠在侍弄瓜菜。她用长草叶轻轻固定还没攀稳的丝瓜苗,拿铁锹铲起被雨水冲下的田垄,间或拔去长得过密的青菜……我就在边上玩,转动雨伞,看雨珠飞溅下来。
⑥等外婆找到我责备的时候,我理直气壮地说:“外婆,我帮舅母干活哩。”外婆被我逗笑了,说:“你这个小不点,要是真能帮忙就好了。”外婆说这话,一转眼已是二十年了。我早已长大,离开了故乡。
⑦岁月悠悠,一路走来,跋涉风雨,虽然经常看雨听雨,但儿时那种任性与欢乐,此生难再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雨难解愁思万千。我想念外婆,想念村庄,想念故乡的雨。
(文章有删减)
【1】(内容概括)作者围绕“雨”写了哪两件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赏析)聪聪认为“雨珠有时躲在枝叶中,一阵微风吹来,枝叶轻轻摇动,它们便‘嗒嗒嗒、嗒嗒嗒’像撒玉盘般落到地上”这句话非常精彩,请你帮他从以下角度赏析。
(1)修辞手法角度(任选一种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官描写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旨情感)本文借“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章学写作
挑战题 本文借“雨”抒情,请你选取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某一事物,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150字左右)[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打电话
嗯,我是谁?我是谁你不知道?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1】给这个人起名叫啰唆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想一想,请你用简洁明白的话帮他把意思表达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桥》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4分)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腰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1)“瞪”查音序应查( ),完整的音节是( ),查部首应查( )部,这个字共有多少画( )。(2分)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词语,使之搭配恰当完整。(3分)
( )的队伍 ( )的洪水 ( )的老汉
( )的儿子 ( )的老太太 ( )的木桥
(3)用“——”画出比喻句。(1分)用“~~~~”画出拟人句。(1分)再谈谈这两个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分)
(4)“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吞没了他。”请发挥想像,你觉得老汉要喊些什么呢?(3分)
(5)“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3分)
13、课外阅读。
荷叶青青
①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②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A 。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③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太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请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边欣赏。
④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头,说出一番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枝荷叶。原来女人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
⑤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天,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稀少。不过,小孩子的疮倒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⑥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B ;真是一物降(xiáng)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就罢了。
⑦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1】联系上下文,给A、B两处的横线上各选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填序号)
①不屑一顾 ②爱不释手 ③滔滔不绝 ④念念有词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2】读了原文,我知道祖母家的荷叶很有作用,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写到祖母“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请你照样子按顺序写出祖母对荷花下的功夫:验河泥→种__________→守__________
【4】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祖可看看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请从第4自然段中找出与此相矛盾的行为的一个句子,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就罢了”。祖母这可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中我们感受到祖母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短文,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文章以“荷叶青青”为题,表面上写的是荷叶碧绿、充满生机,实际上是说祖母的高尚品质长青,永远照亮着我的心。( )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
(3)第③自然段中的“独特的风景”指的是祖母家的荷缸里的荷叶长得亭亭玉立。( )
(4)短文围绕“荷叶”先后依次写了三件事,分别是:请人喝茶赏荷叶、精心侍弄荷叶、剪荷叶为孩子治病。( )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①。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腌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遂把牛栓了,坐在柳阴树下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想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来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云,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的可爱。湖里又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嘀嘀,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②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到:“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好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1】给短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
A.王冕放牛 B.王冕学画 C.王冕卖画
【2】读第1段画“﹏﹏﹏”的句子,请从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 ”的句①、句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填序号)
句①:_______ 句②:________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4】从短文中你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后生可畏
“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随着弟弟的叫喊声,响起了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气,在吃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便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滕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一谦虚地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年少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呀!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他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1】根据下列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令人敬畏。(______)
(2)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完全退掉,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与“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
【4】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中“我”的思维过程非常缜密,首先说明爸爸的观点不对:_________,然后举出两个事例反驳: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
16、名著阅读。
毛遂自荐(节选)
平原君到了楚国,拿合纵抗秦的利和害劝楚王教赵,从日出就开始谈,到了日中还湮有达成决议。
毛退此时手扶剑柄走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的利弊,明理人听两句就明白下。现在从日出开始谈,谈到中午了还没结果,到底是怎么回事?”楚王大怒,呵斥说:“下去!主子们在交谈,哪轮得到你这个奴才插嘴!”毛遂按住剑柄上前说:“大王之所以呵斥我,无非是仗手下人多。如今我和您相距十步。楚国人再多您也无法恃仗!您的生死就在刀光一闪之间,我的主人就在面前,您呵斥我干什么!何况我听说,商汤的封地只有区区方圆70里,却能称王天下;文王靠着百里见方的国土,而能使诸侯臣服。他们倚仗的是地广兵多吗?不!他们靠的是利用当时的形势,然后发扬他们的声威。
如今楚国国土方圆5000里,军队100万,实力足以称霸天下。以楚国的强大,有哪个国家能抵挡得住?白起.小角色而已,率领几万人的军队,兴兵与楚国作战,一战就把楚国的鄢、耶两座城池给打下了,二战就烧毁了楚国的夷陵,第三战甚至还破坏了楚国先王的陵庙,这是千秋万载也难以化解的仇怨,连我们赵国都为您感到耻辱,楚王您自己却不以为耻。合纵抗秦,不只是救赵国,也是为你们楚国着想。”
楚王说:“对对,先生谁得太有道理了.我谨代表楚国,参加合纵。”
毛遂就问:“打定主意了?”
楚王说:“打定主意了!”
毛遂就让楚王的随从拿来鸡、狗和马的血,跪着把钢盆捧送到楚王面前,说道:“大王您应当歃血盟誓,订立合纵,然后是我的主人,然后是我。”
他们就在殿堂上订立了合纵盟约。
【1】本文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其作用是( )
A.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B.能够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思想品质。 D.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所说道理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根据文章内容,“合纵”目的是(_______)
【3】毛遂说服楚王参加合纵的办法是( )
A.毛遂按住剑柄到楚王面前威胁楚王参加了合纵。
B.毛遂让楚王认识到自己的国家面积大,军队强,使楚王有了自信。
C.毛遂用白起三战皆胜楚国的例子.阐述了两国联合的重要性,说服了楚王。
【4】你觉得毛遂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二)说明文阅读(10分)
雷电
①古往今来,人们对雷电都心存敬畏。中国成语中的“五雷轰顶”意思就是做了伤天害理的坏事,会遭天打五雷轰。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雷公和电母这对神仙老是一起出任务,可见古时候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雷与闪电是密不可分的。
②现代科学研究已知,雷与闪电是在云层放电时同时产生的。但为什么我们听到的雷声和看到的闪电不同步呢?这是因为雷是大气中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形成的声波,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就是因为声音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比不上光的速度。
③虽然闪电还挺好看的,但是平时关于雷电的新闻报道基本上没啥好事,尽是些吓人的负面新闻。2012年7月10日,新疆和布克赛尔县查干库勒乡松树沟夏牧场出现雷雨天气,一牧民家的羊群在这次雷雨天气中遭到雷击,经现场确认,这次雷雨天气中共有173只羊被雷电击中死亡,牧民经济损失严重。据统计,中国每年由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到1000多人,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亿元。
④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地的人被雷击中的概率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北极和南极地区雷电就很少,陆地的平均雷电活动密度是海洋的10倍,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电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全国平均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电灾害,虽然这个概率不高,与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相提并论,但雷电的突发性和致命性常让人畏惧,所以我们不能对雷电大意。
⑤虽然被雷电击中也不一定会死,但是被雷击中后,幸存者往往身受重伤。首先是伤害神经和心脏,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挛、心搏停止,严重时心脏会停止跳动,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也会使受害者停止呼吸。另外受害者往往还会受到严重烧伤,电流、电压作用于周围空气,出现局部高温,瞬间温度可达两三千摄氏度以上,强大的电流通过肌体时会造成电灼伤、肌肉闪电性麻痹甚至烧焦,除此之外,有些受害者还会遭到内伤,表面看着没什么事,但其实已经有颅骨骨折和内脏损伤。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就是因为雷声产生声波,闪电是火花放电现象,光的速度快于声波。(______)
(2)不同的地区的人,被雷击中的概率不同。(______)
(3)与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雷电概率很低,所以我们不用太在意。 (______)
(4)雷电击后,有时表面看着没什么事,实际上已经严重受伤了。 (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电流、电压作用于周围空气,出现局部高温,瞬间温度可达两三千摄氏度以上”这一句中,能否将“瞬间”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3】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短文中的老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6】“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遇里,( )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梅花有什么样的秉性?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上“____”。
【3】“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_________的特点,借以歌颂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4】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把这些人物与相关的事迹用线连起来。
郑成功 抗击金兵,精忠报国
岳飞 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
文天祥 不怕得罪洋人,虎门销烟
林则徐 抵抗元兵,守护大宋河山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7分)
(1)谁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的精神之树。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黄道婆创造出了更先进的纺织工具。(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老人喂海鸥。(扩句)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珍珠鸟在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冬不拉牺牲了。冬不拉活在哈萨克人心中。(加上关联词合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四大名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每每读来,都让我们受益颇深。在阅读这几部名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选择其中一本,写一篇读后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