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毕节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选择关联词填空。

    不管………… 虽然……但是……

    与其……不如……   一边……一边…… 既然…………

    【1】我们( )把轮船停在港口,(   )冒着狂风暴雨前进。

    【2】一滴水(   )很小很小,(   )无数滴水汇集起来,就可以形成江河湖海。

    【3】同学们( )走着,(   )谈论着。

    【4】(   )石块有多重,小草(   )要从下面钻出来。

    【5】(   )你答应他去看画展,(   )应该准时去。

     

  • 2、以下句子中表达情感的方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A.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B.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C.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D.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

  • 3、下面人物和特点不相对应的是(  )

    A.小嘎子——顽皮机敏

    B.祥子——阴险狡诈

    C.严监生——吝啬至极

    D.刷子李——技艺高超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加偏旁组字。

                     

                   

                     

     

  •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古诗三首》都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儿童种瓜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稚子弄冰》中描写稚子脱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晚》中描写牧童回归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___________,他们的书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

    (3)《景阳冈》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作者______ ,四大名著中其它三部作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成现在的说法。

    1.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________

    2.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_______

    3.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_______

    4.走到庙前,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_______

  • 7、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8、辨字组词

    羞( 崖(   辨( 插(

    差( 涯(   辩( 播(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   )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   )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   ),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   )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A.天衣无缝 B.稀溜溜 C.匀匀实实 D.平平整整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悠闲——______  特别——_______   洁白——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刷墙,包括他刷墙的   ,反映了“刷子李”

    4从刷子李说出了徒弟的心理,可以看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

    A.刷子李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心细如发。

    B.刷子李说了徒弟的心理,是要让徒弟好好佩服自己。

    C.刷子李这样做,明显是要压服一下徒弟。

  •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哨卡(节选)

    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说。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亲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有改动)

    【1】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山中环境的语句,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在得知哨兵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执勤时,表现是_______________;在知道那位战士是上校的弟弟后,表现是______________。由此看出将军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对短文结尾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军人们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B.军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显得比别处的人要高得多。

    C.作者突出刻画了人物形象,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4】上校为什么将自己的弟弟安排在最艰苦的地方执勤?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理解(20分)

      竹   子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有助于消化,预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尝  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  竟)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玩  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雕  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画去文中( )里不合适的字。(2分)

    2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 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 。(4分)

    3作者写竹子的目的是为了歌颂竹子的 ,同时也是为了歌颂 (4分)

    4﹏﹏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3分)

    5岁寒三友指的是(   )、(   )、(   )。(3分)

    6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请改为陈述句。(2分)

     

    7为什么说翠竹是绿色的宝矿在文中用“——”画出来。(2分)

     

     

  •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猫(节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 ——   贫乏 ——  

    胆怯 ——   狡猾 ——  

    2缩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很老实,又很   ;它很贪玩,又很 。它高兴时,会对主人表示亲热;不高兴时,   ;它既什么都怕,又   。② 这三节写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实际上表达了作者

    4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   _______

    它有时候的确很乖的确一词起了强调的作用。_______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南京人过中秋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的主题而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南京人在中秋节里有趣的传说与民俗故事,特别有意义。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南京人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始于元末。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在南京最初是由家庭制作的,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南京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比较有名的作坊有桃园春、冠生园、小苏州等,这些作坊月饼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月饼的外观上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文德霁月等美名。清及民国年间,六合瓜埠的赖月之饼已经名满全国,成为当时朝廷必需的贡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这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创意。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含祈盼丰收、幸福,遂成天下人心愿的祝福,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遗产。月饼后来被当做送亲赠友的礼品和联络感情的纽带。南京人在中秋节除爱吃月饼外,在节日里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口味极佳,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实为中秋家宴的上品,人以桂花蜜酒佐食之,此乃人生一大乐事也。在中秋节家宴后,南京人还必食一种南京玄武湖附近地产的小糖芋头这样的小吃,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之名取自屈原《楚辞·少司命》的援北方闭兮酌桂浆一句。桂浆,又名糖桂花,就是南京紫金山灵谷寺附近的桂树上所结的果实,中秋前后村民开始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妇女手真巧,把屈原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的佳肴,此乃南京人的又一大口福。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南京人吃月饼与朱元璋的月饼起义有关。_____

    2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少司命》中。_____

    3)桂花鸭也是南京人中秋必不可少的美食。_____

    2说说中秋节名称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饼饱含着人们心中怎样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外对比阅读。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机枪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他主干的。

    1这段话主要描述的是五指中的_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描写食指姿态的句子画上“  ”,并概括食指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食指的_____________

    4这个指头又令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课外阅读。

    李逵杀虎(节选)

    李逵背着母亲过沂岭,途中将母亲放于岩石上,自己去找水来给母亲喝。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

    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千辛万苦,把老娘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三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把,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颌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1】以上选文跟《武松打虎》一样,都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作者是施耐庵。

    【2】请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将下列故事情节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怒杀虎仔        B.不见老母     C.再除双虎

    ( )( )( )

    【3】参照例子,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两位梁山英雄打虎的不同之处。        

    武松打虎

    李逵杀虎

    在景阳冈打虎

    在沂岭杀虎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4】武松和李逵同为小说中的打虎英雄,你更钦佩谁?请结合课文和所选片段简要说明理由。

    _____

  • 16、课外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国家,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起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这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然后轻轻地把蜡烛吹灭。一声危机似乎过去了。

    可是那个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蕊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站起来,一边端着烛台一边往门口走。中尉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她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蜡烛起来越短,马上灾难就要来临。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气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人物有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全文以“___”为线索,讲述了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

    4把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并说说哪一种说法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A.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B.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选段中的“_______”写出了小嘎子动作的______________。“欺负”“总想”两个词说明小嘎子摔跤压根儿没想以实力相抗,由此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选段中“______”这些动作是小嘎子处于劣势时积极开动脑筋想的办法,突出了他____________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反映出他________的心理。

    3选段中A、B两处画“_____”的部分,A处生动地写出了小嘎子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B处形象地写出了两人______________的情景。

    4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出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课内阅读。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 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上,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是四大名著《______________》中的章节,作者是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你能感受到黛玉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课中出场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课文片断,并回答问题。(16分)

    ______________

    1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2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3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课文片断加一个小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在这段课文的第二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

    (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每个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第一自然段( )。

    A.泸定桥的桥面。

    B.两个团的敌人守住泸定桥这个天险。

    C.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第二自然段( )。

    A.我军发起总攻,冲到对面。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C.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第三自然段(

    A.我军夺桥的经过。

    B.我军在桥头跟敌人激战,夺下泸定桥。

    C.敌人被我军打得大败。

    (5)按照桥上、桥下、对岸的顺序用“│”线给第一自然段分三层。

    (6)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在括号内打“√”。)

    ①“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②“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仿写)你从第一个盲盒中开出了三个字,要求你从中选择一个,仿照下面的例句进行造句。

          

    例句:冷——雪后的天多冷啊,蛇冷得身体僵硬,猫冷得躲在窝里不愿出来,鸟冷得不知如何是好。

    造句:______________

  • 21、在这样美丽的园子里游戏,我很快乐。(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小区里锻炼的叔叔阿姨,学校里面的老师同学,路上遇到的有特点的人,请你选择一个人物,选取典型事例,运用人物描写将他的特点表现出来。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