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人格的修炼、内心的历练。所以,爱读书的人,说话有 ,掷地有声;为人有 ,豁达淡泊;生命有 ,深远厚重。恰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①质量 ②分量 ③海量 ④雅量
A.②③④
B.②④①
C.①④②
D.①②④
2、下列词语理解或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聪惠、贤惠、恩惠”三个词中“惠”的意思不相同。
B.“快拿酒来吃”中“吃”的意思是喝。
C.听到学校夺得开州区“诗词大赛”冠军的消息,我们都感到心惊胆战。
D.我们特别邀请了张老师为这次活动出谋划策。
3、“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对这句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人物形象是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作者吴敬梓。
B.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是想告诉大家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费油。
C.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表示还有两位亲人未见面。
D.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这是一处细节描写,也是一处动作描写,写出了他爱财如命的丑态。
4、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易错字多写两遍。
昼 耘 桑 稚 晓
书写提示:“昼”的下半部分是“旦”,不要多加一横。我还提醒大家注意“ ”这个字,在书写时: 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涉及古代儿童生活,这些儿童分别在做( )、( )和( )等活动。其中,谁的举动打动了我?说一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将上下而求索。
6、用恰当的词语代替下划线的词语,保持意思不变。
(1)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________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2)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________的淤泥。
(3)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________的造船技术。
7、词语超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邮差 (______)的神像
(______)的星星 (______)的生活
(______)地叹气 (______)地站着
8、《刷子李》以刷子李的___________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人们本事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有本事才能有尊严,一个人要不断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北京的春节》片段阅读。
①除タ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 ),不许间断,鞭炮声(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②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③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成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版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④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根据背通把课文中( )处补充完整。
【2】“正月初一的光景”中“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在本段中起(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
A.过渡句 承上肩下 B.中心句 总结 C.总起句 总起
【4】第①自然段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除夕之夜的热闹,请选择填空。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到处都是消肉的香味”从_____的角度描写:“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是从______的角度描写的:“鞭地声”是从______的角度描写的。
【5】第③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请用“谁干什么”的形式米回答。
男人们拜年、____________、小贩们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部分文章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是属于详写还是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将成品进行了展示,奇奇看后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找了相关故事进行阅读。
空城计
佚名
①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率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以备蜀军大撤退。然后,诸葛亮让马岱(dài)、姜维仍领兵伏在山谷中。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
②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yì)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无大将,所带的五千兵马,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下两千五百兵马在城中。众文官听得这个消息,无不惊恐吓得魂不附体。
③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叫人收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让军士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chǎng),戴了丝织布头巾,让两个童子在城楼上点上香,悠闲地弹起琴来。
④魏军前军冲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满面,悠闲地弹琴。诸葛亮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执塵(zhǔ)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⑤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他回到军中,下令后军作前锋,前军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尔等怎能知道!”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⑥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逃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迫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两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一个个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的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战。”众官犹有余悸(jì),说:“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只好扔下西城逃跑了。”诸葛亮说:“我如果是司马懿,一定不立即退兵。”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
(文章有删减)
【1】(信息提取)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请根据内容梳理并填空。
空城计 | 起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蜀军城中只有两千五百兵马。 |
经过(2)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造出一派祥和的氛围。 | |
结果(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已让关兴、张苞在北边小路等候迎战。 |
【2】(词语理解)请你联系上下文猜测句中加点部分的意思。(语文园地知识点)[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1)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官犹有余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子作用)同学们对下面这个句子产生了争议,请你选出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要退兵?”
A.此句运用了语言描写,从司马昭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一点军事知识都不懂。
B.用司马昭的话来衬托司马懿的多疑,侧面表现出了诸葛亮善于洞察人心。
C.此处有关司马昭的语言描写可以直接删掉,不会对文章有什么影响。
D.此句引出了后文司马懿对于自己退兵的解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内容理解)请你分析下面三个“笑”的不同之处,将表格补充完整。
文中的三个“笑” | “笑”的原因 | 什么样的“笑” |
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 | 司马懿并不相信属下报告的城门大开、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弹琴的消息。 | 不以为意的笑 |
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满面 | (1)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的笑 |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拍手大笑起来 | (3)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的笑 |
【5】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你也运用语言描写,写一位你熟悉的人物,注意要能突显人物的特点。(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 )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 )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给本文加上一个小标题写在“ ”上。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伯父想两个什么难题考考徐文长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实际,你有用过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难题吗?请举例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检阅台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就把受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片段节选自课文《______》,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他是个有钱人,临死时,因为看到_____________而难以断气,是个十足的守财奴。像这样的守财奴形象还有_________。
13、阅读。
心底盛开一朵花
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出了我不像经常逃票的人,没有把我撵(niǎn)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个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得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中,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说话时,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连忙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于是我迫不(及 急)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zàn zhàn)时保存在你那里。”
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或读音。
【2】请你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30字进行概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中“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题“心底盛开一朵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扬了老太太的心灵如花儿般美好。
B.本文题目很特别,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题目暗示了文章中心。
D.题目别出心裁,这样定题目是为了与众不同。
14、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tiáo diào)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yuè lè),雾散了 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xiàng xiāng)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圈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拼音。
【2】将文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何诸葛亮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个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船借箭》改写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你知道另外三部分别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汉字的美学价值
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还很难找到一种文字能与汉字相抗衡。
汉字有结构之美。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美的底蕴。汉字像建筑物一样,有间架结构,不管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汉字的第一要求就是稳定,不能摇晃倒地。于是,汉字特别讲究协调和平衡。有许多字,实际上是一种对称的结构。汉字的这一特点,成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汉字有意象之美。汉字是用线条来描摹事物的,因此,其中充满了一种意象之美。比如,我们平常见到的“哭”与“笑”两个字,不论你用何种字体来写,看上去都会觉得“哭”就是在哭,“笑”就是在笑。有个舞厅的外面挂了一个“舞”字招牌,活生生是一个女子在独舞。这就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汉字有音律之美。汉字一字一音,发音抑扬顿挫,极富美感。中国的诗歌历来是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节奏的。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把汉字的音律美体现出来。现在一些人写自由诗,根本就不管汉字固有的音律美,诗歌散文化,硬性断句,随意换行,结果不但诗歌的意境受损,而且音律美也丧失殆尽。一首好诗,( )意境要美,( )要有音律美。这样,朗诵时才会激情喷发,感染听众。
汉字有动感之美。汉字书体纷繁,姿态万千。它不为形体所拘,( )是狂草,我们( )可以从其狂放奔放的笔画中欣赏到它的动感之美。不同书体体现不同风格。正楷,如正襟危坐的君子;行书,如健步行走的军人;草书,如步履匆匆的商贾;狂草,如跃马酣战的斗士。写得好的汉字,便成了书法,成了艺术精品。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汉字确乎是异乎寻常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1】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虽然……但是…… 即使……也…… 不但……而且……
【2】短文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3】短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汉字的美学价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不同书体体现不同风格,显示了汉字的动感之美。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一说,这段文字可以体现汉字哪一方面的美学价值?
链接材料:“重”字一望而沉坠,“霜”字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了森林或宁静的院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口中剿匪记(节选)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口中所剩的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使我受苦不浅。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
把我的十七颗牙齿,比为一群匪,再像没有了。这匪是官匪,即贪官污吏。因为普通的“匪”,是当局明令通缉的,或地方合力严防的。而我的牙齿则不然,我非但不通缉它们,严防它们,反而袒护它们。我天天洗刷它们;我留心保养它们;吃食物的时候我让它们先尝;说话的时候我委屈地迁就它们;我决心不敢冒犯它们。
怎见得像贪官污吏呢?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戴的。但他们竟不尽责任,贪赃枉法,危害国家和人民。我的十七颗牙齿,正同这批人物一样。它们原是我亲生的,从小在我口中长大起来。它们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与我痛痒相关的。它们是我吸取营养的第一道关口。它们替我研磨食物,送到我的胃里去营养我全身。它们站在我的言论机关的要路上,帮助我发表意见。它们真是我的忠仆,我的护卫。它们居心不良,渐渐变坏。起初,有时还替我服务,为我造福,而有时对我虐害,使我苦痛。到后来它们作恶太多,个个变坏,歪斜偏侧,吊儿郎当,使我奇痒,使我大痛,使我不能作画,使我不能作文,使我不得说话,使我不得安眠。我已经隐忍了近十年了,还要不断地买黑人牙膏、消治龙牙膏来孝敬它们呢!
………
有一天,许钦文先生来看我,他满口金牙,欣然地对我说:“我认识一位牙医生,我劝你也去请教一下。”我反问他:“装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他说:“夫妻从此不讨相骂了。”我佩服许先生说话的幽默。后来有一天,我居然自动地走进易医师的诊所。经过他的检查和忠告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口中的国土内,养了一大批官匪,若不把这批人物杀光,国家永远不得太平,民生永远不得幸福。我就下决心,马上任命易医师为口中剿匪总司令。攻了十一天,连根拔起,满门抄斩。我再托易医师另行物色一批人才来。要个个方正,个个千练,个个为国效劳,为民服务。我口中的国土,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了。
【1】本文说的“口中剿匪”指的是___________。
【2】说说作者用“口中剿匪记”作为题目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这体现出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4】作者把口中的“十七颗牙齿”比喻成“官匪”,两者的相似点是什么?这样比喻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的仅仅是自己拔牙的经历吗?你还从短文中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挑战课外阅读。
林冲被逼上梁山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高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又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才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一个草料场,有一天,乌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杠起花枪,挑着个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回到草料场一看,不禁暗暗叫苦,原来他住的那间草屋已经被大雪压塌了。林冲想起离草料场不远有一座山神庙,就从到了的草屋里扒出条棉被,直奔山神庙而来。这座山神庙早就荒废了。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把被子往地上一铺,放下花抢,坐下来喝酒。谁知这场大雪却救了林冲一命。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噼啪啪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住外一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那火借着风势越来越大。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外面有人说话。原来,太尉知道在野猪林没有害死林冲,大发雷霆,又派了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风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了这三个仇人。
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泊。“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迫害——(_________) 看守——(_________) 无路可走——(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发配沧州→__________→山神庙避风雪→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林冲“走投无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短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对其作用是( )(填序号)
①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天气。
②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写林冲到山神庙避风雪作铺垫。
③暗示了林冲命运的悲惨。
18、课内阅读。
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飘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从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最早是怎么得来的。究竟是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但无论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汉文的“金”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世界历史上,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1】选文第一段描写的是______。作者将金字塔比作______,表现了作者对金字塔的_____。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字塔的_______。
【2】选文第二段描写的是______。作者由金字塔_____入手,思考着“金字塔”汉文译名的来历。作者觉得名字出于象形的原因是______。觉得名字出于会意,是因为__________。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站在金字塔下,你想对金字塔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句子完成练习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 )着腰,( )了裆,( )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1】按原文内容选择填空。。
【2】这句话是_________描写,句中的“________”一词指的是习惯于做某事的人,从中可以体会出小胖墩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著感动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消息大大增进了中国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对我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加工厂。
(1)飞机在山势险峻、丛林密布的山区绕圈儿飞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赛结束了,我紧张的心渐渐平稳下来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救援卫星怎能管得了这么具体、这么细的事情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题目:因为这件事,我被 了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通过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习作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