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造字方法“蜀”、“编”属于( )
A.象形字 B.形声字 C.会意字 D.指事字
2、下面哪幅图能反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句诗的意境?( )
A.
B.
C.
3、下面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其所做过的事,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武松——景阳冈打虎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张飞——单骑救主
D.史湘云——醉卧芍药茵
4、根据意思写出相近的词语。
(1)形容非常急切地想要试一试。(_____)
(2)比喻从来没有过。 (_____)
(3)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_____)
(4)虽然看见了,却跟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 (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
《村晚》中表现童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写近义词
滋味——( ) 尽数——( ) 结伙成队——( )
7、读句子,根据画横线部分的意思写出合适的四字词语。
(1)沃克医生直截了当地说:“你是军人!”(______)
(2)沃克医生知道他的病人就是川中名将刘伯承时,不由得产生敬仰之情。(______)
8、照样子写词语。
光光溜溜—_____________
又大又圆—_____________
毛茸茸—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上自( )的青铜礼器,下至( )历代名人书画,还有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3000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_____的作用。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藏—( ) 珍贵—( ) 销毁—( )
【4】选文第1自然段的段落方式(结构、关系)是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文段阅读。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只冰坨了。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分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两天、三天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突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象要向战士借火……______________,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他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服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的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为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军队,还会属于谁呢?”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
B.他居然穿着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
C.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
D.看,他的衣服多么单薄、破旧
【2】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这里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它的表达效果是( )
A.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B.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也很虚弱
C.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D.表现警卫员面对将军异乎寻常的问话十分紧张
【3】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____和____
A.侧面描写 B.外貌描写 C.动作描写 D.环境描写 E.细节描写 F.心理描写
【4】对“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表现了将军由暴怒到惊愕,以至于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B.这“怔”和前边的“怒”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军爱护战士、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C.这“怔”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D.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5】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题目“丰碑”的含义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首尾都有对于“风雪”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选文中多处描写了毛主席的神态,请摘录关键词语,并体会他的内心,回答问题。
眷恋→(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图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抉择。作为父亲,毛泽东想见儿子,因为____________;作为主席,毛泽东不能见儿子,因为____________。最后,他选择______________。
【2】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忠骨”指忠臣的遗骸,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马革裹尸”就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C.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D.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于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3】“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夜深人静时,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岗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在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这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雨雾见到了青天。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
【1】给下列词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三顾茅庐___
A.转过头看;B.注意,照管;C.拜访
青翠欲滴___
A.欲望;B.想要;C.将要
【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___。它用___比喻___
【3】细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请写下来:___
13、阅读
威力最大的能源要算原子能。1吨铀产生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00万吨谋。一座功率1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一天要烧掉上千吨煤,如果改用铀,只要0.5千克够了。有了原子能,一些从前办不到的事,都将变成现实。比如潜艇可长期在深海里潜行,十几年不用加燃料。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使用原子能的动力巨型船舰出现在海洋上。据预测,21世纪原子能发电量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铀在地球上的储量虽然不多,但也足够人类用上两千年!
【1】原子能的特点是______。
【2】这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监考老师
(1)“铃……”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过,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立刻停止了说话声。
这位老师脸有些长,浓密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高高的,靠近上唇留着一蓬胡须,使人一看就感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监考老师。
他先向教室扫视了一下,开始讲话:“同学们,今天是你们向学校和家长汇报小学学习成绩的时刻,要认真做,不能有一点马虎。”(2)停了一下,他又说:“接到试卷后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要集中精力看清题目,认真答卷。”
老师的开场白过后,开始发卷,只见他左手托着试卷,有时的拇指和食指一捏一张,一捏一张,准确而迅速地把试卷发到每个人的课桌上。试卷发完后,他强调:“填好班级、姓名,等第二声铃响过后再做。”
两次铃声的间隔仿佛很长,他又一次叮嘱我们:“要自信,要沉着,不要慌。先做简单的题目,把难题放在后面再做,认真审题,细心检查。”我注意到,他说话的语气中流露着亲切与期盼,传递给我们一股暖流。
第二次铃声响了,大家开始埋头答卷。
我做了一会儿,卷子上基础知识就做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阅读短文”这个“碉堡”横在我眼前。思考了片刻,我觉得不好做,这时我不经意的抬头看了监考老师一眼,没料到他也正望着我,目光却并不严厉,仿佛在安慰我:“不要紧张,努力!加油!”(3)静下心来,绞尽脑汁,终于攻下了这个“碉堡”。
教室里一片寂静,突然,我邻座的一个同学用力地甩着钢笔,还在纸上划呀,划的,大概是钢笔没水了。这时监考老师走过去,从兜里掏出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默默地递给他,那个同学感激地望了老师一眼,又接着答卷……
交卷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放下笔,老师依次收完卷,又仔细数了一遍,神情依然那么严肃而认真。当他快要离开教室时,这位不苟言笑的监考老师留给我们响亮的一句话:“今天大家的表现很好!我很满意。”说着,挥挥手,走出教室。同学们眼里闪着喜悦的目光,因为大家对这位监考老师也很满意。
【1】下面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是( )
A.文章讲一位年轻监考老师给我们监考的事。
B.文章讲一位年轻监考老师让我们很满意的事。
C.文章讲一位年轻监考老师对我们很满意,我们也对他很满意的事。
D.文章讲一位年轻监考老师多次叮嘱、热心安慰、帮助我们,我们很满意的事。
【2】在文中的三个画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全部正确的是( )
A.(1)表示引用;(2)表示讽刺;(3)表示特殊含义
B.(1)表示省略;(2)表示特殊含义;(3)表示引用
C.(1)表示省略;(2)表示引用;(3)表示特定称谓
D.(1)表示省略;(2)表示引用;(3)表示特殊含义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大家对监考老师感到满意的地方( )
A.从外貌看亲切慈祥;
B.他说话的语气中流露着亲切与期盼;
C.他用目光安慰鼓励我;
D.他发卷准确迅速,收卷仔细认真。
【4】文章把“阅读短文”比作“碉堡”,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可以把文中对监考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去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
[日本]黑柳彻子
片段一:
终于,小豆豆盼望已久的“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的午饭时间开始了。要说这“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先生要求的盒饭的菜肴( )。山的味道……比如说蔬菜啦,肉啦(牛啊猪啊鸡啊都是生长在陆地上的,就归入“山的味道”里面)。海的味道则是鱼啦,红烧海味什么的。小豆豆的妈妈非常敬佩校长先生,她认为“能够把想说的话,如此简练( )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成年人,除了校长先生之外,没有第二个了”。小豆豆的第一次午饭时间,虽然有点儿紧张,但非常开心。思考什么是“海的味道、山的味道”也很有趣,“一切都让人高兴! ”小豆豆这么想着,觉得非常开心。
片段二:
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学生家长们说:“请让孩子们穿上最差的衣服到学校来吧。”这是因为校长认为如果孩子们担心“弄脏了衣服,妈妈要骂的”,或者“会弄破衣服的,所以不能和大家一起玩”,那对孩子们来说,就会减少很多乐趣。小豆豆最喜欢的游戏是钻别人的家或者围野地的篱笆。当她看到一大片围着长长铁丝网篱笆的空地时,就从篱笆的一头到另一头,不停地钻进钻出,这样就把短裤也弄破了。妈妈看着满身是泥,衣服也破了的小豆豆,她不由得衷心佩服校长先生让孩子们穿“弄脏了也没关系的衣服”的提议,这才是真正理解孩子们的大人啊。
片段三:
巴学园在好多方面都和别的学校不一样,运动会就更有特色了。除了拔河和二人三脚同别的学校一样,其余的项目全部是校长先生设计的。
运动会的奖品,最富有校长先生的特色。一等奖是“一根萝卜”,二等奖是“两根牛蒡”,三等奖是“一束菠菜”之类。大家开始对蔬菜奖品还是有抵触的。小豆豆得到了牛蒡和大葱,她也感觉把这些拿到电车上怪不好意思的。校长先生好像听到了大家的抱怨,于是走到提着蔬菜奖品的孩子们面前,说:“不想带回去吗?今天晚上,请妈妈把这些做成菜,用你们努力得来的蔬菜,做全家的菜肴,不是很好吗?肯定很好吃!”
他也许希望学生们在一家人吃饭时,边吃着蔬菜奖品的菜肴边谈运动会吧?希望让孩子们能记住这个时刻的喜悦心情。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小豆豆就读的学校的校名是_________。
②给片段一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
【3】校长先生为什么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来?( )
A.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玩得更快乐。
B.妈妈洗的时候更方便。
【4】读了这三个片段后,你喜欢这个校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欣赏了这几个片段,请你做张读书卡,将此书推荐给你的朋友。
书名《 》 作者:
读后感言:
我想推荐给(谁) 看,因为
16、阅读。
密西西比河风光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透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以上是西岸的情景。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茁壮成长;它们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在树下交错,在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瞩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榈,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
这个偏远的丛莽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熊,它们在小榆树的枝丫上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踯躅。黄嘴的绿鹦鹉、映照成红色的绿啄木鸟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里达茉莉上熠熠发光;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鸣。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喙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从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啮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可是,如果一阵微风吹进这深邃的丛林,摇晃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玫瑰色的生物混杂交错,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
【阅读链接】
密西西比河位于北美洲中南部,是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这条曾经难以驾驭的河流如今水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放眼望去,流域内沃野辽阔、草原碧绿,多种动物自由自在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奔跑。
【1】结合语境和阅读经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风光旖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媲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在介绍密西西比河的风光时,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重点写的是哪里的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把绍密西西比河的风光写得更美,文中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请用横线画出文中的静态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各种动物___________的特点,朗读时应该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5】短文二和“阅读链接”用了不同的方式写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读短文二和“阅读链接”,你对密西西比河风光有了哪些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军神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24 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军人做事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的喋喋不休!
沃克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沃克再一次愣住了,竟有些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忍不住可以哼叫。”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了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七十二刀。”
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真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伸出手去。
【1】文章虽写刘伯承,但更多笔墨却写沃克医生,其目的是 (可多选)
A.这样能侧面烘托出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B.这样更加表现出刘伯承的勇敢无畏,意志坚强。
C.因为沃克医生是当过军医的外国人。
【2】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 (可多选)
A.因为沃克曾当过军医。
B.这样严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会如此从容镇定。
C.因为刘伯承受的是枪伤。
【3】读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填空。
沃克医生“双手却有些颤抖”是因为 _____________“额上汗珠滚滚”、“一次又一次”说明了______________。
【4】沃克医生具有 ___________的医德,___________的医术。
【5】请在文中能表现刘伯承勇敢坚强的句子下面划波浪线。
18、读名著,做阅读。
空城计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皆尽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匠;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髦,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杳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自飞马远望之。果见孔明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④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数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孔明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退也。
【1】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成四部分,将段落序号和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写在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班文官”,联系上下文,抓住“一班”这个词,哪一个理解得比较正确( )
A.穿着斑纹官服的文官
B.普通文官
C.大多数文官
D.少量的文官
【3】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情境,推断“抚草而笑”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司马懿的特点,与本单元课文中哪个人物最相似。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三次写孔明的“笑”,分析人物内心,选择合适的答案。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____________
(2)孔明魏军远去,抚掌而笑。__________
(3)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__________
A.计策成功,保全兵士而笑
B.对方中计,因而发笑
C.内心不安,做出笑颜,透敌上当
D.对方上当而得意地笑
【6】本文最能代表孔明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读画横线的两处句子,用哪个词形容诸葛孔明不合适。( )
A.机关算尽
B.运筹帷幌
C.料事如神
D.知己知彼
【8】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选出错误的一项( )
A.衬托“空城计”的高明。
B.烘托渲染紧张的气氛。
C.推进故事的发展,引出“空城计”。
D.为了迷惑司马大军。
19、课内阅读
饭后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 摔跤 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一涯碧昌话斜阳! (选自《草原》)
【1】在文中的空白处里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按“表演”、“话别”这两层意思,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
【3】你认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我们怎么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忘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对我和弟弟说:“暑假我带你们去游泳。”(改为转述句)
(2)难道我们能被地震这个困难吓倒吗?(改为陈述句)
(3)巴掌大的地方不能踢足球。(改为反问句)
(4)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5)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都很通顺。(改病句)
(6)闪电撕破了乌云。(扩句)
22、(仿写)你从第一个盲盒中开出了三个字,要求你从中选择一个,仿照下面的例句进行造句。
甜 静 辣
例句:冷——雪后的天多冷啊,蛇冷得身体僵硬,猫冷得躲在窝里不愿出来,鸟冷得不知如何是好。
造句:______________
23、习作。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选择一个人写下来,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