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食》和《十五夜望月》都是_______ 代的________绝句,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___________的习俗。除此之外,我还积累了另外一首写到传统节日的古诗《_____________》,其中印象最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成语。
①王文好像有难言之隐,想说又不愿说,他此刻的样子可以用这些成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
②他的口才真好,说起话来________、________。
③国庆节,街上行人真多啊!可以这样来描述: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1.花繁(______) 赴汤(______) (______)起敬 (______)送暖
2.扶危(______) 蹑手(______) (______)不知 (______)寒来
3.四脚(______) 慕名(______) (______)成城 (______)裂肺
4.合二(______) 引人(______) (______)似渴 (______)红尘
5.协调(______) 巍然(______) (______)沧海 (______)八脚
4、将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_____)然不同 悬灯结(_____) (_____)知非福 翻箱倒(_____)五(____)四海跃跃(____)(____)___(____)(____)其境 无(____)有(____)
1.根据画线词语的结构,再写两个类似的词语:____、____。
2.用“ ”画出包含一对反义词的词语,类似这样的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两个)
5、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恍( ) 传( )
晃( ) 转( )
搞( ) 佣( )
稿( ) 拥(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柴侍御①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②接武冈③,送君不觉有离伤④。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⑤。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通波:四处水路相通。③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④离伤:离别的伤感。⑤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1】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诗人通过写沅水连接着武冈,给人一种两地比邻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说明作者心胸豁达,送别友人之时并没有离愁别绪
C.第三、四两句用青山同享、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轻快地写出两人分别后的情景,巧妙地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写出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情谊
D.“同”字表面上写与朋友风雨同行,实际上突显了对朋友的牵挂
【2】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而本诗“明月何曾是两乡”则是“反说”。结合全诗,说说你对“反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湖州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1】本诗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
【2】从诗中,你可以读到湖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3】有人说,诗中的“行遍”和“只合”连用表意巧妙,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代诗人李煊的《湖州陪太守南园宴》中“怪道当年苏学士,杭州不住住湖州”,其中的“苏学士”就是宋代诗人______。他在湖州任上,因_____________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8、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补充诗句。
【2】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
【3】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
【5】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9、课外阅读。
俘 虏
普鲁士人都躺在地上了,枕着自己的大风衣,发出了六种不同的、但都是骇人的鼾声。
忽然一声枪响,那枪声是非常震耳的,可以叫人相信放枪的地点就靠着房子的墙外。那些士兵立刻都站起来了。不过枪声又响了两下,随后又是三下。楼上的门突然开了,年轻的法国主妇赤着脚走下楼来,身上只披着小衫,手里端着一只烛台,神色像是张皇得很。她说道:“法国兵来了,至少有两百人。要是他们在这儿找到你们,他们就会烧了这所房子。赶紧到地窖里去躲躲吧,并且不要弄出响声。倘若被发现,我们就都没命了。”
那个神色紧张的中士喃喃地回答道:“我很愿意,应该从哪儿走下去?”
年轻的妇人连忙托起了小洞上的那块厚厚的四方木板,六个人就一个跟着一个,凭着脚尖去探索梯子上的落脚处往下走,最后都从那条螺旋形梯子下面失踪了。
不过,在最后一顶铁盔的尖子消失以后,她就盖上了那块沉重的榆木板——这木板厚得像是一堵墙,硬得像是一块铁,有铰链、有锁簧,她用钥匙把那监狱式的锁簧旋了两转。于是,她就开始笑起来,她带着一阵想在这群俘虏的头上跳舞的疯狂欲望,不声不响地笑了起来。
1.解释下列词语。
俘虏:
骇人:
2.从“神色像是张皇得很”中你读懂了什么?
3.用“ ”画出表现年轻妇人欣喜若狂的句子,说说她为什么这样做?在你心目中,这位处在亡国阴影中的法国妇女是一个怎样的人?
10、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1】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用 的形式,表演 的故事、 传说,目的是 。
11、课外阅读
吾母吾师
母亲是60多年前从中国移民泰国的。我年幼的时候,母亲说泰语很别扭,常常被本地人取笑。
我上四年级之后,有一天,母亲翻出我的旧笔记本、旧书本,开始学习泰文。那时候,我不但没有以她的学习精神为荣,反而觉得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可恼的日子。我被迫做了母亲的教师。当时她36岁,我还未满10岁,而她对字母、发音、语法、字义等无所不问。有些难字我不是没学过,就是还不能理解。
通常晚饭之后我做功课,母亲则学泰文。我们坐在饭桌两边,桌下蚊香的毒烟把人熏得昏头昏脑。母亲拿着我的旧课本来读,碰到不懂的字就大声拼出来给我听。有时她拼错了,我就得站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字。我说出读音、字义,母亲就用简单的泰文或中文记下来,不久,我那些旧课本都密密麻麻满是她草草写下的笔记了。
她在求学的路上进步之速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五年她就什么都可以读了,不论是小说、史书或报纸。泰语娴熟了之后,她又学英语。
母亲现在还做了我几个孩子的教师。这又是个奇迹。我得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于是母亲毫不犹豫地为我代劳,把孩子照顾得妥妥帖帖。她把自己过去的艰苦经历归纳成宝贵经验,传给外孙。她会告诉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最初看来总是困难的,你尽了力还是觉得似乎永远不可能成功,但是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有得心应手的一天。
母亲发奋求学,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母亲一样,我36岁才开始修学一些从前没机会学的科目。求学需要的只是努力和恒心。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1) 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
(2) 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 )
【2】文章记叙了母亲的两件事,一件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另一件更让“我”觉得是个奇迹。这两件事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处应补充什么内容?(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求学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C.不要等到老了再学习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从全文看,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
A.敬佩、感激
B.同情、怜惜
C.不屑、无奈
D.怀念、痛悔
【5】文中母亲学习泰文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发?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 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 ,笑脸将代替了哭脸, 将代替了贫穷, 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 ,友爱将代替了 ,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 , 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1】把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指的是( )。
A. 母亲们手拉着手一起玩
B. 中国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再受压迫和欺凌,与其他各个国家平等,受其他国家尊重,具有独立主权
【3】这段话中的八个“代替了”描绘了祖国______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的明天______。
【4】结合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你想对方志敏同志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司空见惯”的意思是_____,写一个与“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____。
【2】“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中的“?”指的是_______,“!”指的是______。
【3】选文第③段画“ ”的一连串的问号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选文,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为人民服务》是_________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____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请用“_____”划出本段的中心句。
【3】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4】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把画“﹏﹏”的句子改成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本段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拓展题。
从所给的事物中自选一个,补写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语句。
蜡烛:它虽然不如电灯那么明亮,但它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带来光明。
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敌人投降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着人间的黎明。(缩句)
2.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改写成反问句)
3.烟囱发出低声的呜鸣,犹如在黑夜中抽咽。(仿写,用上画线的词)
4.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仿写,写出柳枝随风摆动。)
19、 句子练习。
(1)书中描述了原始森林里蟒蛇吞野兽的情形。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
(2)我竟然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
(3)家家户户在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4)水镜先生派书童去诸葛亮住的隆中访问。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同学们,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翔,大胆想象一下,如果大脑能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人能在火星上生活,如果你能用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会发生些什么?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将头脑中的想象记录下来。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