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常识填空。
(1)“舌战群儒”的故事出自《___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有“______________”的别称,杜甫被称为______________”,王维被称为“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反映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是《______________》。
2、按原文填空。
他兴冲冲地(______)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______)了半碗凉水,(______)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______)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______)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______)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3、写出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
①李白________
②勾践________
③赵括________
④廉颇________
4、填写诗句。
1.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雨滋润万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柔和、浅淡这一早春特有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比衬托,表明早春之景优于晚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至少两个成语写一段话。(改编题)
(_____)不及防 明(_____)秋(_____) 毫不介(____) 乘(_____)而入
恍然大(____) 同仇敌(_______) (_____)云(____)雾 除(____)务(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忆古诗,然后做题。
(1)《汀畔独步寻花》是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请你写一首课外背诵的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这首诗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有一次,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出。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有一些人看了简直惊呆了,为了看一看这把高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音,他们也跟着音乐爱好者蜂拥而来。
演奏开始了,那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发出异常美妙的乐音,使听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宝贝乐器的魅力时,音乐家突然转身,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力一击,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
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破的,并不是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而是一把普通的小提琴。音乐家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嘛,各位是清楚的。现在,要用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演奏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和刚才差不多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
这时,观众再也不去注意乐器的价格,而是专心欣赏演奏者的技艺了。
【1】根据短文内容,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听琴 B.买琴 C.赏琴 D.摔琴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蜂拥而来:________
②如醉如痴: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有一些人“简直惊呆了”是因为________
②“不少人惊叹”是因为________
③“四座震惊”是因为________
④一些观众开始是为了________而看演奏者演出的,后来才是为了________而看演出的。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音乐家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嘛,各位是清楚的。”音乐家这么做,是要告诉人们:对演奏者来说,________是决定演奏效果的关键;作为观众,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爱枣树
我家院子里有棵高大的枣树,它有一个粗壮的主干,树皮是褐色的,虽然看上去它很粗糙,我却喜爱它。‖
春天,光秃秃的树枝上长满了黄绿色的小花。花瓣很小,几朵花开在一起,和叶子紧紧相连,就像一簇很小很小的绿色绒球,是那么不引人注目,如果不仔细看,几乎找不到它。
枣树的叶子和花朵,不像其他树木那样引人注目,它对人类的贡献很大。枣花用芳香吸引着成群的蜜蜂,把自己的花粉无偿地献给人们,制成高级补品──枣花蜜。
秋天,枣树结满果实,一颗颗小枣点缀在绿叶之间,微风吹来,向人们点头致意。红枣营养价值极高,补气养血,还可以当作药材。‖
我喜爱枣树为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要像枣树那样,做一个对人们有用的人。
【1】文中已经用“‖”分好了段,你能概括一下段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二自然段中,用横线划出一个静态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四自然段中,用波浪画出一个动态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记叙________了,赞美了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
11、课内语段赏析
清晨,乳白色的雾气迷迷蒙蒙,村外的溪水传出淙淙的响声。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鲜红的、天蓝的、淡紫的……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花瓣上闪着几颗晶莹的露珠。枣树上的画眉在和黄鹂对唱,声音清脆婉转。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光亮而透明(_______) 声音清楚悦耳(_________)
【2】短文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句中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差生档案
①新调来的王老师正在给五(2)班同学上语文课。当老师提问时,几个学习好的同学笑眯眯、齐刷刷地举起手,他们都希望能给新老师留下好印象。王老师看看他们,拿起了点名册:“蔡林同学,请你回答。”全班顿时哄笑起来。坐在最末一排的一个胖男孩慢吞吞地站起来,低着头默不作声,恼火地盯着笑得前仰后合的同桌。王老师重复了一遍问题,见蔡林仍不言不语,就挥手让他坐下,请其他同学回答。
②课间,王老师把蔡林请到办公室。“蔡林,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会吗?我猜你是会的。”王老师拍拍蔡林的肩头,微笑着说。蔡林不说话。其实王老师猜对了,别看蔡林平时不怎么听课,今天因为换了一个老师,他觉得挺新鲜的,一直聚精会神地听着,再说提的那个问题又不算太难。“同学们笑,你好像不太高兴。不过,你当时为什么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呢?”王老师问。蔡林看了看老师,撇撇嘴说老师,我是差生,以前没人提问我。”“差生?”王老师摇摇头,“谁说你是差生?”蔡林挠挠头,苦笑着,委屈地说大家都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王老师正想说话,铃声响了,只得让蔡林回班上课。
③放学后,王老师特意在校门口等蔡林,见到他后递给他一个大信封,信封正面是几个大字——差生档案。就在这时,几个同学嬉笑着围上来,蔡林急忙推开他们,拿着信跑了。一出校门,他就打开信,只见上面写着几行工工整整的字:
④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
⑤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家长和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
⑥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
⑦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学六年级曾留级。
⑧物理学家牛顿小学成绩一团糟。
⑨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在自传里透露:“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与聪明不沾边。”
⑩蔡林反复看着,想着,然后把信小心折叠起来,放进兜儿里,昂首挺胸、欢欢喜喜地朝家走去。他一面走,一面摸着兜儿,好像里面装着宝贝似的。
【1】摘抄词语。
(1)三个成语( )( )( )。
(2)三个描写人物“笑”的词语( )( )( )。
【2】画“_______”的句子 是(_____)句,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_____)。
【3】“全班顿时哄笑起来”,联系第②段的内容说说同学们哄笑的原因是: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①这位王老师教这个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
②放学后,王老师特意在校门口等蔡林,给了他一个大信封。( )
③在班里,同学们都认为蔡林是差生,连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
【5】在“他一面走,一面摸着兜儿,好像里面装着宝贝似的”这句话中“宝贝”指的是。蔡林把它当作“宝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王老师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的真正用意是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短文是按(_____)的顺序连段成篇的。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血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单 简朴 简陋)的小草房。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一样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哀 悲伤 悲壮)的历史来:
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在刑场上,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她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pō bò)里。当时,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刚强如铁……她没有牺牲,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们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心里燃烧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火焰,情不自禁(jīn jìn)地想从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捡点什么,从而寄托我们对英雄的思念。我想了想,弯腰采撷了一片最红的柞叶,小心地夹在我的笔记本里……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或读音。
(简单 简朴 简陋)________的小草房 (悲哀 悲伤 悲壮)________的历史
血泊________(pō bò) 情不自禁________(jīn jìn)
【2】从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赵一曼形象的四字词语,另外再写四个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两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语句。
【4】作者为什么要采撷一片最红的柞叶夹在笔记本里呢?请联系短文题目,说说红叶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知识在于积累
早晨,我到浴室去洗脸,发现昨晚放在这儿的空盆竟盛满了水。这是怎么回事?“滴嗒,滴嗒……”的水声,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我没有把水龙头关紧,水滴到盆里,时间长了,无数的小水滴就(会 汇)成了满满一盆水。看着这盆水,我想起了一件事:
周总理小时(候 后)学习很努力,他的作文写得又快又好。每次作文,总是在其他同学刚写了一半时,他就早早交了卷,到阅览室看书去了。在一次作文课上,他像往(常 长)一样,又早早交了卷子去看书了。同学们忍不住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老师没有回答,从他的书包里拿出一个本子交给同学们看。大家翻开本子,都吃了一惊,本子里每一页都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是他写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下来的好词好句。同学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地说,周恩来是个会学习的有心人。这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知识在于积累。周恩来做得很好,我希望你们(像 向)他那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将来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知识在于积累。”今天的这件事,使我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我们能有小水滴的这种精神,那我们的知识不就更加丰富了吗?
【1】把文章中括号里用错的字划掉。
【2】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啧啧称赞______ 婆口苦心______
【3】为什么周总理的作文写得又快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陈述句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为反问句
一想到这里,我就感慨万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仿写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拟人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 爸爸拿出餐具放在桌上。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心广场上热闹非凡。(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敌人将长长的导火线一直延伸到外面一个院子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不久以后,你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跨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在这六年的小学生活里,你与老师或同学之间一定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哪一件让你最难忘?写一写吧。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叙述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标点符号运用正确;③不少于 5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