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洛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古文《刘备敕刘禅遗迢》,文题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先补充四字词语,再把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一望(____)(____   暴露(____)(____   余音(____)(____

    天籁(____)(____   巧夺(____)(____   笔走(____)(____

    1.我国故宫博物院设计精美,可谓是______

    2.新年音乐会上,那一首首美妙的乐曲堪称______,听后有______三日不绝之感。

  • 3、按原文填空。

    ①这庄严的宣告,这__________,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________,传到________,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______________

    ②它们高扬着___________,在树荫下__________,一动不动。远远望去,恍若一幅____________的风光画。

    ③夫仁者,己欲_____________,己欲__________

    ④巧言__________,小不忍_______________

    ⑤穷则___________,达则____________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词牌名   词题)其中描写青蛙谈论丰收年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国,就是诸葛亮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曹植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岭逶迤________,乌蒙磅礴________”中用了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来表现“红军不怕远征难”。

    (4)课文《开国大典》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方面描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5)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

    五谷:稻、________、黍 、________、稷

  • 5、先补充词语,再任选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注 一望______ 别出心______

    ____________跳 断断______ 暴露无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理解。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地承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论家对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语境给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 

    凉月如眉挂柳湾。___

    A.圆圆的月亮。     B.新月。

    越中山色镜中看。___

    A.越过中间。     B.周代诸侯国名。

    ③兰溪三日桃花雨___

    A.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B.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 

    ①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_________________

    ②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的正误。 

    ①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___

    ②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___

    ③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___

    ④“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___

  • 8、课外阅读。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表现将士戍边生活孤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将士战争艰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身经百战的战士们豪壮誓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从军行》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边塞诗,作者是王昌龄

    B.《从军行》是一首叙事诗,表现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   观雨

    小时候,最爱看下雨,韵味十足的雨会让人有了诗情。眼瞅着热毒毒的天,忽然一阵风起,来一片黑云。人们奔走着,喊着:“快落雨了!”晒谷的赶紧搬进箩筐,摆摊的马上躲进骑楼。我们乱跑着,让人推来搡去,又骂着“绊手绊脚”,还觉得有趣得很。雨点打在发烫的路面,不知冒尘土还是冒白烟,带一股辣鼻的“地气”。不一会儿,雨大起来,大颗的雨点撞击水面,炸开了,却似朵朵盛开的玉兰——倘若世上真有那样一种透明的玉兰,转瞬之间,开了又谢了,谢了又开了。看着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了,只有路两边窄窄的阳沟里奔腾着流水,那流水喊着唱着,何等欢快!半个小时后,雨渐渐小了。不过,雨的神采并未消减。此时,它让人品味出一种韵律,这韵律生动而诱人。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听,叮咚,铮淙…有如童话里的十音钟。下雨过后,空气非常的清新,视野也特别的清晰。雨就像一位拥有魔法的巫女,用她手中的魔法棒一挥,洗去了城市的尘埃与污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是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1)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2)雨来临时,人们不得不停止手中的事情而去避雨,写出人们对雨的厌烦。(  

    (3)文章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4文章是按照_____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其中心句是______,文章围绕中心句从____________这三方面描写了韵味十足的雨。

    5有感情地读一读划横线的句子,此处应读出人们_________的心理。

    6你观察过雨吗?大雨来临前是什么样子的?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本文段选自_____,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我还知道他的作品有(至少写两部)_________

    【2】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动词写出了一天时间很快从身边消逝,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 11、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 )火焰啊,简直像一支( )蜡烛!这是一道( )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 )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cái) (hé )

    2.从下面词中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A.小小的 B.明亮的

    C.闪亮的 D.奇异的

    3.选择正确答案。

    (1)文中画横线的问句是( )

    A.反问 B.疑问 C.设问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柴对于贫穷的小女孩来说实在珍贵,她舍不得抽出火柴来。

    B.小女孩实在太冷了,使她顾不上恐惧,抽出了一根火柴。

    C.小女孩知道擦亮火柴就可以看见火炉。

    4.找出这段话中想象的部分。

     

  • 12、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1】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认真阅读下列文本,完成练习。

    文本一: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旌旗在望:形容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地方武装正在坚守井冈山。

    鼓角:军鼓和号角。岿(kuī)然不动:形容红军屹立坚固,攻不可破。

    森严壁垒:形容工事严密坚固,不可侵犯。众志成城:形容军民团结,坚不可摧。

    宵遁:乘夜逃窜。

    【创作背景】

    1928830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趁红四军主力还在湖南南部,向井冈山进犯。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成功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作者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文本二:

    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注释】

    宁化、清流、归化:地名,福建西部的三个县。路隘(ài):道路险狭。

    【创作背景】

    192912月,国民党调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十四个团的兵力,第二次会剿闽西根据地,红四军前委当即决定兵分两路:由朱德率主力转移到江西南部;由毛泽东率第二纵队先在小池地区阻击敌军,掩护主力转移,而后从古田北上,经连城、归化、清流、宁化,翻越武夷山。1930116日,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占领江西广昌;同月24日,毛泽东到达广昌,同主力部队会合。此词写于两路红军会合之后,内容就是这次进军。

    文本三: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

    大关:险要的关隘。工农:指红军。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302月,当时红军越过武夷山,进入江西南部,经广昌进军攻打吉安。

    【1】结合三首词的注释和创作背景,我知道《西江月·井冈山》描写了___________的场面,而《如梦令·元旦》和《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场面。(填序号)

    A.红军行军生活               B.红军英勇作战,保卫革命根据地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三首词均描绘了红军为取得革命胜利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B.三首词都展现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三首词均表现出红军在困难面前不怕流血牺牲、坚持不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在作者写《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如梦令•元旦》之前,红军队伍中有些人对革命的前途表示怀疑。结合后来发生的事实: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广昌路上,“风卷红旗过大关”……你想对怀疑革命的人说:_______;你想对保持坚强信念与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战士说:_____

    【4】下列情境中,你觉得用哪首词中的句子去描述最合适,并写在下列横线上。

    距离“诵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比赛开始已不足两天,老师说:“参赛的班级都高度重视此次比赛,加上时间紧迫,恰似‘________’,你们是否有信心取得好成绩呢?”同学们一定会高声回答:“当然有,‘_________’,您就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

  • 14、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有个普遍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见闻广博却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丰富却认识肤浅,反应敏捷却欠缺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坐在屏幕前,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孩子,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大家可能读过《西游记》这本书,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漫画书。两相比较,在读书时所感受到的是细致、神奇的语言文字之美。至于影片和漫画,虽然也会给人们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机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虽然同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虽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希望大家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填空。

    (1)第②自然段中的“这样的孩子”,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不足是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作者把比喻为_____________细嚼慢咽的宴席,把电视前的观赏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也就不同。如果想了解儿童不喜欢阅读书籍的原因,应该重点阅读第________自然段。读后可知,儿童不喜欢阅读书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

    A.静下心来读书的孩子愈来愈少了。

    B.希望孩子们走进书里去。

    C.影片和漫画带给人们艺术享受。

    【3】小明沉迷于看电视,不爱读书。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劝劝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下面这几句话体现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请你仿照例句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训练营。

    (1)七月的新疆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

     

     

    (2)虽然天山现在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改为陈述句)

     

     

    (3)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窝,都有鱼儿在游动。

    (改为拟人句)

     

     

     

  • 18、将下列句子改为拟人句。

    (1)太阳出来,月亮消失了。

    (2月亮一出来,满天的星星就不见了。

    (3夜空中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4)今天,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了。

     

  • 19、句子转换。

    1.母亲眼圈红红的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句子大观园

    1.新冠病毒被勇敢的白衣战士打败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表达与交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受挫折时,我们懂得了坚强的意义;在面对逆境时,我们懂得了坚持的意义;在怒火中烧时,我们懂得了忍耐的意义;在别人犯错时,我们懂得了包容的意义;在别人误解自己时,我们懂得了宽容的意义……请以“我懂得了 的意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3.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