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使句子变通顺。
1.小姑娘先前还十分拘束,一会儿就(____)地与人交谈起来。
2.丑陋的仙人掌居然能开出(____)的花,真让人惊异。
2、回顾课文。
(1)《穷人》一文在写作手法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刻画了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
(2)《老人与海鸥》分别从老人喂海鸥、____________、与海鸥亲切说话,以及海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角度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3)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_____________》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明代小说家_________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在《_______________》里。
3、给下列生字注音。
坳_____ 涸_____
蜷_____ 伪_____
4、字词句段大通关
(1)地球,这位人类hé ǎi_____________可亲的母亲,向人类kānɡkǎi____________地提供kuànɡchǎn____________资源。
(2)宇宙中还有很多奥秘shànɡ wèi_____________被jiē kāi____________,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3)pénɡpài____________江水从xuán yá____________峭壁上冲下来,映入yǎn lián__________的是漫天的云烟,一片mí ménɡ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完成练习。
1.用“续”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空。(不能重复)
在鲁滨逊计划搭帐篷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雨,大雨_____下了好几天。雨停后,鲁滨逊_____工作。帐篷搭好后,他将一切可能受潮的东西_____搬到帐篷里。就这样,他在孤岛上生活了许多年后,成功回到了英国。
2.用“严”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空。(不能重复)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_____考验,他们没有退縮,而是迎难而上。这里的病人病情_____,急需救治。他们庄重而_____地说:“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是无数个他们并肩奋战才换来了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6、古诗赏析。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文。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说法。
这首古诗是一首(田园 写景)诗,描写了作者(春游 秋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2】根据古诗的内容把下面词语恰当地填入横线中。
晴 雨 涧中 涧边
这首古诗按照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空间顺序,分别描写了岸边的________时景色和水上的________时景色。
【3】这首古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一系列自然景物,请你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每句诗描写的景物。
第一句: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 第四句:____________
【4】作者对涧边草有怎样的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七八个”说明了_______,“两三点”说明了______,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2】“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
9、我们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每堂课我们都十分注意听讲。有时老师讲着讲着,下面就会有同学清清嗓子,说:“凯蒂旺普斯。”接着他站起来,正视着老师的眼睛,说出怀疑的理由。这样做是很有趣的。当然,多数的时候,我们怀疑错了,但老师在纠正我们的错误时,就加深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有时我们的怀疑是正确的,它又促使老师去纠正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里面的价值。有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事讲给一位邻居,他惊讶极了:“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你们。”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
【1】课堂上同学们所说的“凯蒂旺普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把“新怀疑主义”带进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我”对怀特森老师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1】第1自然段表现了桑娜___________的心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中的“冲”说明海风很大。
B.“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是比喻句。
C.将“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这句话缩至最简是“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渔网”。
D.“哦,是你!”中的“哦”表示惊讶,桑娜不相信丈夫能活着回来。
【3】“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不敢抬起眼睛看渔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然后按要求做题。
香椿的味道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棒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着、母亲就那样微笑着,看着我,还不时摸着我的头,轻轻地说:“什么时候娃娃也像春天里的香椿,一下子长大了!”在和煦的春风里,我能吃上好几大碗香椿鱼儿。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棒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1】默读第①段,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________) 稳重(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②段,从修辞手法拟人或比喻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母亲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我”的_________以及对“我”成长的_________。
【5】第⑦段在全文中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_________和吃香椿这几部分内容,充满了____________。
【7】生活有百味,作者对香椿的味道情有独钟,那么你印象深刻地“味道”是什么呢?写出来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练习。
守护“舌尖上的文明”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我们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把节约粮食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材料二】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从种下一粒麦,到吃到嘴里的馒头,这个过程凝聚着农民辛勤的汗水。有数据显示,一粒米从春耕到收粮入仓要经过40多道工序、5个月的生长周期。一粒米、一个馒头都是劳动者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
【材料三】某学校学生“光盘行动”调查结果:
是否了解光盘行动 | 是否会吃完 | 浪费粮食的原因 | |||
了解 | 43.18% | 能全吃完 | 67.09% | 饭菜不好吃 | 48.94% |
听说过 | 52.27% | 能吃一半 | 31.91% | 占餐过多吃不完 | 36.17% |
不了解 | 4.55% | 少吃或完全不吃 | 1% | 其他原因 | 14.89% |
【材料四】
截至目前,全国多个省份的商务厅、省级餐饮饭店协会或消费者协会明确表示要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其中提倡节约,提倡小份菜、半份菜和提供打包是强调的重点。
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某菜馆老板:客人在多点菜的时候我们会提醒、吃不完的东西我们会主动提供打包、我们还建立了激励机制,比如光盘可以换水果。某大学食堂王主厨:我们通过菜品创新,改进烹饪工艺,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减少浪费。
各地区教育部门也要求:各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工作举措,不走形式主义,真正形成制止校园浪费的有效机制,让勤俭节约成为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
【1】本文的四则材料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方面组织内容的。
【2】结合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节约粮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全社会要提倡。( )
(2)某学校学生“光盘行动”调查中,只有少部分人不能“光盘”,其中浪费粮食的主要原因是点餐过多吃不完。( )
(3)勤俭节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 )
(4)文中“舌尖上的文明”指的是不乱吃零食,不吃稀有动物。( )
【3】【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
【4】【材料三】中的调查结果,让你联想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打算如何应对?把你想到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请你结合上述相关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拟定一份倡议书。
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文中表示声音大的词语是_______,表现英雄气概的词语是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任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后“这声音”在课文中指的是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声。两句口号,一句表现了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另一句表现了五壮士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最糟糕的发明
【材料一】英国《卫报》曾评选过“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获此“光荣”称号的就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塑料袋,其家族包括聚苯乙烯快餐饭盒、塑料包装、塑料餐具杯盘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雪糕杯等。这些废弃物形成的垃圾数量多、体积大、重量轻、不降解,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和社会问题。比如,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快餐盒,一旦被牲畜吞食,就会危及其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填埋废弃塑料袋的土地,不能生长庄稼和树林,造成土地板结。而焚烧处理这些塑胶垃圾,则会释放出多种有毒化学气体,毒性极大。此外,在生产塑料袋的过程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研究还表明,在温度超过85摄氏度的条件下使用塑料袋和发泡餐具,其熔出的有毒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凡此种种,表明塑料袋获“最糟糕的发明”确属“实至名归。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为160万吨。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耗3吨石油,那么一年仅塑料袋就需要将近480万吨石油,相当于我国去年石油消费量的近1.5%。
【材料三】记者调查某超市19:15-19:35的20分钟内购买者的塑料袋使用情况,其间共有57个人付款,下面是他们使用塑料袋情况统计图:
【1】我要想知道塑料袋带来的危害,应该阅读材料______,材料列举了塑料袋家族的______宗罪状。
【2】【材料二】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更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反问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很神奇。(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8分)
⑴一个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缩句:
⑵今天晚上有大雨。我们要按时到达。(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⑶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4)他非常着急。(改成比喻句)
18、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好诗。(改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跟好朋友分别,心里难舍。(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①他走起路来慢吞吞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个地方的噪音太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运用相同修辞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
①凄凉(荒凉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凉(悲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习主席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六年级(1)班的同学们向全体师生及家长发出倡议。
根据材料,写一份倡议书。
注意: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语言准确精炼、内容具体清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