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横线画出正确的词语。
【1】我竭力进行(分辨 分辩),终于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清除了人们对我的误解。
【2】雨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她(分辨 分辩)不清刚才过去的,是不是她要找的那个人。
【3】在我(争辩 争议)的时候,他们把我绑起来,真使我哭笑不得。
2、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是( )
①当地村民自发成立了保护协会进行护林巡逻,防止盗采、破坏红豆杉,守护着这些“国宝”。
②南方红豆杉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修水县油岭保护区2600公顷山林内,有30多处红豆杉古树群落12万余株南方红豆杉。
③进入冬季,江西修水县油岭南方红豆杉自然区内,红豆杉进入“挂果”季,正是观赏好时节。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3、下列句子在说明方法上,不同于另外三句的一项是( )
A.鸵鸟的奔跑速度是72千米每小时。
B.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七圈多。
C.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地道有四尺多高。
D.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4、有意思的谐音:
梁山泊的军师——( )
隔着门缝吹喇叭——( )
5、举一反三:请仔细揣摩每题前半部分的特点,补写出括号内的内容。
1.《水浒传》中吴用足智多谋正如《___》中_____诡计多端。
2.翩翩飞舞 蒙蒙细雨 ______________
3.掠走字画破坏建筑正如销毁__________圆明园
4.鼻子都气歪了和气急败坏正如打开天窗说亮话和______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泪眼 ( )的声音 ( )的波纹 ( )的流水
( )地寻找 ( )地摇动 ( )地落下 ( )地递给
7、区别字组词
侵_____ 抬_____ 嫂_____ 防_____ 宫_____
浸_____ 胎_____ 瘦_____ 妨_____ 官_____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悲痛— 镇定— 相信—
9、阅读与理解
《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
洪教头(脑 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拔 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 凶凶),但脚步已乱,便(抢 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错 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1】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
【2】在文中的横线处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人物的性格在一言一行之间就有体现,仔细读一读文中林冲和洪教头的不同动作,体会他们的性格,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这段话中表现洪教头气势汹汹的句子;用“﹏﹏﹏”画出这段话中表现林冲武艺高强的句子。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难忘的人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住在姥姥他们村里。虽然我只见过他一面,却使我终生难忘。
记得那是暑假,我去姥姥家。在村边看到了这样一个场面:几个孩子眼瞅着一个躺在地上的男孩。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跑过去看。那个男孩大约七八岁,四四方方的脸上,那双浓眉紧紧的皱了个疙瘩。呀!我突然发现,他的袖筒是空空的。我看见那么多孩子没人扶他,心里像被蜇了一下似的疼。我急忙蹲下去扶他。
“离开我,离我远点!”我被这带哭腔的叫声惊呆了,不由自主地向后退去。这时,我的衣角好像被人拉了一下,掉头一看,原来是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她撅着嘴说:“别理他,他要打人的。”我糊涂了,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
只见,他脚使劲地瞪着地,胸脯一挺一挺地向前挪去,挪去……他紧紧咬着下唇,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到了一棵大树跟前,他用头使劲顶住树干,双脚使劲蹬地,上身使劲往高抬……在他身后,留下了一条深深地痕迹……他跪起来了,他跟树“合作”站起来了。他脸上露出了笑。那是胜利的笑啊! 就是在这偶然的情况下,我匆匆地见了他一面。我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但他的精神足以告诉我,他叫强者。
【1】用“√”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疙瘩(da dā) 差(chà chā)不多 脸颊(xiá jiá)
【2】将下面的字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例:被 波 (波 浪) 疲 (疲 倦) 披 (雨 披)
痕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抄文中描写男孩外貌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
括号内打“×”
(1)“我心里像被蜇了一下似的疼”是因为我觉得那个男孩很可怜。(___)
(2)“不由自足”一词的意思是:由不得自己做主,控制住了自己。(___)
(3)男孩令我终生难忘的原因是他很坚强。 (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挖笋子
我的故乡在盛产竹子的鹿谷。清明节回到家乡,我便带孩子到竹林去挖笋子。
孩子说:“奇怪,过年时回来,都不见有笋子,怎么一下子长出这么多粗壮的胖笋子?”我告诉他,胖笋子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竹根在地底下,利用寒冬孕育笋芽。春天一到,甘霖降下来,它们才撬开土石,雄壮地冒出头来。笋子冒出时,根部已经生得很扎实,所以长起来强劲有力,不到一个月就长成有枝有叶的长竹子。
孩子诧异地说:“那我们不挖了,多可惜呀!”我说:“不挖也不行,竹妈妈根部抱着许多小笋芽,有的生长在石缝里,如果不把长出来的笋子挖出来一些,竹妈妈就懒得叫石缝里的孩子努力冒出头来了。这和人一样,不受点刺激和打击,会忘掉努力。”
孩子笑一笑:“妈妈,假如你是笋子,是希望被挖掉,还是希望被留下来呢?”
我也笑一笑:“在我最鲜最好吃的时候被挖掉,我会觉得贡献大,心里很高兴。如果我没有被人发现,我也不会气馁。我使劲往上长,超过身边的长竹子,就能享受到雨露阳光。经过寒风和烈日的磨炼,长成坚韧的大竹子,还怕没有人要我、用我吗?”
孩子沉思起来。他一定在想:竹子好伟大,不该冒头的时候不冒头,不该气馁的时侯不气馁。不管风吹雨打,不怕冰霜炎日,一年四季青翠挺拔而不弯腰,这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1】选文主要写“我”在和孩子____时,以____为例,教育孩子要具有_____、_____的精神。
【2】根据选文内容可知,笋子的主要用途有( )(多选)
A.能够食用
B.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C.长大了能给小草遮挡阳光
D.长成竹子,为人所用
【3】选文画横线的句子中“胖”字用得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选文在写法上同《落花生》一文相似,都运用了________的方法。请你对下面给出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立意说明。
仙人掌:_______________
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想?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又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到处寻找。可是,苏格拉底都都婉言谢绝了他找来的人。病入膏肓(huāng máng) 的苏格拉成硬撑着堂起来,扶着助手的肩膀,说,“真辛苦你了!但是,你找来的人,怎么能成为我的传承者呢?”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哪怕我遍(五湖四海 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那位最优秀的人,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自己就要告别人世,然而寻找传承者的事还没有眉目,只好再次把助手叫到自己的床边。助手泪流满面,沉重地说 :“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说到这里,苏格拉底闭上了眼睛。 停顿许久,他又不无哀怨地说 :“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你[ ]不敢相信自己,[ ]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关健在于能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尊重和推荐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学家一一苏格拉底就永远地离开了……
【1】在文中的“( )”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词,打“√”。
【2】在文中的“[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在这句话中,第一个“蜡”是指___________的生命,第二个“蜡”是指________________。
【4】助手说自己“明白”了苏格拉底的意思。你认为他真的明白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收获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与探究。
第二双眼睛
①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当心灵之窗受损时,便会有另一扇窗户补上,就是我们的第二双眼睛—眼镜。
②眼镜最早是以矫正视力为目的而制作的简单光学器件。它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视或斜视等。如今,眼镜除了矫正视力,还有了保护眼睛,用作装饰的功能。
③眼镜由镜架和镜片组成。
④镜架主要由镜框、鼻托及镜腿组成。镜框是安装镜片的位置,镜腿是眼镜架在耳朵上起支撑作用的部件,鼻托是眼镜架在鼻梁上起支撑作用的部件,保持镜架能够在眼前恒定位置。
⑤镜片镶嵌在镜框上。一般用来矫正视力的眼镜都要针对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镜片,如近视者需要凹透镜,而远视及老视人士则需要凸透镜。镜片早期只以玻璃制造,近年已普遍采用树脂镜片,除了不易破碎、更加安全外,亦可减轻眼镜的重量,令佩戴者更舒适。其中有一种PC镜片,更是目前国际上最耐抗击力的镜片,能够有效防止激烈运动时镜片的破裂,抗击力是普通树脂镜片的10倍,是玻璃镜片的60倍。
⑥别小看眼镜,它可有着悠久的历史呢。在西方,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 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⑦也有人认为,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中国的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密切相关。相传透镜能使物像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最初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偶然察觉的。当时有人看到了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折射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雏形时期。
⑧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生活在明朝中期的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ài dài)》中写道:“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日:此叆叇也。”这里的“叆叇”即眼镜最初的叫法。
⑨眼镜为视力不良的人们带来了清晰的视野,带来了新的视角,它是我们的第二双眼睛!
【1】短文第②~⑧段介绍了有关“第二双眼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的内容。
【2】读第③~⑤段,在下图填上眼镜各部分的名称。
【3】第⑤段画“ ”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引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的内容,是为了突出说明( )
A.我国古代就有近视眼的记载。
B.我国古代佩戴近视镜的方法。
C.我国古人有极强的创造力。
D.眼镜在我国的历史悠久。
【5】根据短文,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最早的眼镜,如今的眼镜被赋予了更多功能。
B.树脂镜片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的优点,已经取代了玻璃镜片。
C.第⑥段“据说”一词有“不确定”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D.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6】“第二双眼睛”越来越频繁地被人们使用,有人爱“第二双眼睛”,有人却不喜欢。请你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片段一
蛇为什么能吞下很大的动物?原来奥秘在于蛇的特殊的骨骼结构。它头部连接下巴的几块骨头是可以活动的,因此它的下巴可以向下张得很大。①因此,和人类相比,人类的嘴巴张大时,夹角只到30度,蛇却能张大到130度。此外,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自由活动,就像一扇伸缩门,所以从喉头咽下的食物可直接进入肚子。同时,蛇还能分泌大量唾液帮助其吞咽。
片段二
人体温度计为一种水银温度计,它的上部是晶亮的玻璃管,下端是一个圆圆的玻璃泡。在泡里和管的下端装有纯净的水银。水银它很“勤快”,受热的时候,就会努力沿着玻璃管往上爬。有时候它又很“懒惰”,每当量完一次体温,它银色的柱子就赖在那里,如果不摇晃它,它就呆在那不动了。所以每次我们使用之前,都要用力甩它几下。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奥秘:_________
【2】片段一主要介绍了什么?请找出一个关键句子抄下来。
_______
【3】在片段一中,句子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个。
(1)_______(2)_______
【4】在片段二中,“水银它很‘勤快’,受热的时候,就会努力沿着玻璃管往上爬。”说明了水银___(A.受热膨胀 B.生命力强)的特点。我们使用之前,都要用力甩它几下是因为_____。
【5】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如片段一的语言____(A.平实 B.活泼),片段二的语言____(A.平实 B.活泼),无论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15、阅读。
(冬去春来 秋去冬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关羽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 无理),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巨龙 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的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拔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这几段话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内容改写的。短文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做题目。
【2】“三分天下”指后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
【3】从短文中写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
【4】联系上下文用“√”选择合适的词语或人名。
【5】质疑:读一读文中标“ ”的句子,试着提出2个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解答一个问题。(注:不要提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拓展阅读。
庐山云雾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的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的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传说中利用法术乘云驾雾飞行。(______)
②文中指江河水流迅速。(______)
③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______)
【2】细读短文,完成填空。
①从题目看,这篇短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
②第二自然段写庐山云雾的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茫茫的大海”这个词语,就能理解“弥漫”是_________的意思。
②对于第三自然段中的“瞬息万变”这个词语,抓住“_______________”等词语能够理解“瞬息”的意思,从“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语可以看出“万变”的意思。
17、
海滨仲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则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袤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渐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的星斗相互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1.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
(2)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袤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
2.用直线将能合适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燃烧的 晚霞
涌起的 火焰
橘红的 群星
闪烁的 波浪
3.短文是按_______________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先写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夏夜海景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情。
18、阅读理解。
老 街
在柳江镇的北门,有一条街,人们叫它“老街”。在这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我(清楚 清晰)地记得,这里原来是个喧闹、拥挤的居民区。一条长长的、狭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整天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幽静 安静)的时刻。可是,在这里的人很团结,一方有难,四方帮助,人与人之间亲亲热热。这里的人们相处和睦,尤其是晚上,串串门,拉拉家常,情同一家。我小时候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爱这个地方,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不过现在,你到老街去,再也找不到长长的小巷,找不到拥挤的小屋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幽静 安静)代替了喧闹。在十幢大楼的中心,有一座大花坛,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早晨,人们骑着自行车,迎着第一缕晨光,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去开始新一天的劳作。环境变了,就连老街小商店的营业员的态度也变了。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招待 接待)顾客,顾客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而且送货上门呢!
啊,老街!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高楼大厦显示你的富有,花草树木增添你的美丽,勤劳的人们使你感到自豪!
【1】将短文中括号里运用不恰当的词划去。
【2】在短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3】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老街 。
【4】“我”爱过去的老街,是因为 ;更爱现在的老街是因为 。
【5】揭示本文中心的一句话是: 。
19、阅读短文。
清贫
方志敏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这里指国民党方面)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心希望在我身上能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子、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摆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赶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士兵坚决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士兵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新将我的衣角裤裆仔细地检查,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了!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躲藏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依旧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最后两人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同声命令说:“走吧!”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夏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选自《可爱的中国》)
【1】“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新将我的衣角裤裆仔细地检查,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句中“新的发现”指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A.财物
B.武器
C.文件
D.药品
【2】方志敏认为,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靠的是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A.精良的武器
B.先进的战术
C.杰出的人才
D.清贫的作风
【3】“我”为什么要把去年夏天穿过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称为“传世宝”?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我”的最珍贵的物品,有传世价值。
B.“我”家境贫苦,想把这些留给自己的孩子。
C.“我”甘于清贫,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
D.那些物品我用得最习惯,值得保留下来。
【4】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结构上的关系的正确一项是( )
A.首尾呼应
B.回环反复
C.层层递进
D.承上启下
【5】文章花了不少篇幅描写国民党兵士搜“我”身时的言行,有读者觉得没有必要,可以略写。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方志敏,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浦城县就是方志敏率领红十军解放的。为了纪念他,我们浦城还有一个广场命名为“方志敏广场”呢。此时,你最想对方志敏说什么呢?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你对方志敏的了解来说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每当傍晚,他就会回忆起过去的往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凝望着灯光。(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书包。(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写句子。
我放走了那只可爱的小鸟。
(1)改成“被”字句:
(2)改成“把”字句:
扩写句子。
(3)( )小姑娘( )跑过来。
22、《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表达。
“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自古以来,“君子”受人推崇。他们或是心胸宽阔之人,或是诚实守信之人,或是正直不苟之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你身边的“君子”是谁呢?通过具体事例来介绍这位“君子”吧。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50个。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