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歇后语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大度。这样烦恼才会少一点儿,快乐就会多一些。不能_____。
A.举重比赛——斤斤计较
B.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C.航空公司开业——有机可乘
D.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2、给下面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文果然有了进步。
②自己不动脑子,作文简直是七拼八凑。
③此后,我就试着用自己的话写真实的故事。
④以前,我每写一篇作文,都要先找别人的文章来参考。
⑤老师在我的作文后面批着:“不真实,要用自己的话写真实的故事。”
A.④⑤③②①
B.①④③②⑤
C.②①③④⑤
D.④②⑤③①
3、下列各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爹娘 飞禽走兽
B.严历 勤勤恳恳
C.车辆 振天动地
D.晚霞 倾盘大雨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豪(_____)杰 斩(_____)断 兴衰(______) 传(_____)记
天罡(_____) 地煞(______) 栩(_____)栩如生
5、变一变。(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良 玄 弗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叟 申 丂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舀 詹 旁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6、辨字组词。
7、锦绣添花。辨字组词。
8、看拼音,写词语。
xiāo huǐ _____qǐ dí______ 心kuàng______神yí______
9、课内语段阅读。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 〕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 〕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在括号内补充文章内容。
(2)用适当的词语替换文中的加点词语。
(3)最后一段的构段方式是( )。
A.分——总 B.总——分 C.总——分——总
(4)读完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有哪些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擦不掉的鼓励》回答问题
18年前,他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天生的顽皮及对画画独具的天赋,让他意识深处有一种当画家的梦。曾经有人问他:“你长大了想做什么?”他回答:“当画家。”迎接他的是一阵嘲笑声,于是,他退缩了,在别人的嘲笑声中,重重地低下了头。
那时候,他家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但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他偷偷拾起老师扔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他画的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一多半的老人。
大家笑过之后,他开始害怕了,正想要跑上去擦掉那画,班主任老师已大步迈进门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是谁?请站出来!”
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那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他当然吓得不行,正准备迎接老师一顿更为严厉的责骂时,老师却微笑起来,慢慢地拿起了黑板擦。随着黑板擦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他看见细细的粉笔灰落在老师花白的头发上,同学们的视线也随那黑板擦牵引着,上下左右移动。渐渐地,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不见了,顶边的淡淡的细线也擦去了,留下来的,是黑板中心的那个人头像。
“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班主任老师再次将目光转向同学们。
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向了他。半晌,他才站了起来,嗫嚅着说:“是我。”然后重重地低下头。
然而老师没有批评他。他来到他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他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谁呀?”
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它就像老师。
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他:“你画的是我吗?”
“是的。”他的声音细若蚊蝇。
“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这时,他抬起了头,他看见了老师一张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他忘了在黑板上画老师的过错,大声说道:“我画的是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这时候,他看见老师笑了,还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他也笑了,他看了看老师,再扫了一眼画像,发现鼻子上有一些偏差。他正羞愧地红了脸时,老师已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也要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才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人头漫画的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加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一些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我得擦掉它!”
然后,他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擦去。随着那人头一点一点地消失,他的眼中,也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老师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将那擦不去的鼓励的声音,深深地留在他的心底
18年后,他终于成了一名全国有名的青年画家,从将画作出现在画本上,然后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他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他实现了他今生的梦。
【1】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 的故事,提醒所有的教师,要
。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①他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 )
②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加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 )
【3】他两次“重重地低下了头”的原因是什么?
【4】请品味下列语句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随着黑板擦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他看见细细的粉笔灰落在老师花白的头发上,同学们的视线也随那黑板擦牵引着,上下左右移动。
【5】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老师急风骤雨来一顿疾言厉色的训斥,会出现怎样的一种结局呢?
11、课外阅读。
挖 笋 子
我的故乡在盛产竹子的鹿谷。清明节回到家乡,我便带孩子到竹林去挖笋子。
孩子说,奇怪,过年时回来,都不见有笋子,怎么一下子长出这多粗壮的胖笋子?我告诉他,胖笋子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竹根在地底下,利用寒冬孕育笋芽。春天一到,甘霖降下来,它们才撬开土石,雄壮地冒出头来。冒出时根部已经生得很扎实,所以长起来强劲有力,不到一个月就长成有枝有叶的长竹子。
孩子诧异地说,那我们不挖了,多可惜呀!我说不挖也不行,竹妈妈根部抱着许多小笋芽,有的生长在石缝里,如果不把长出来的挖出来一些,竹妈妈就懒得叫石缝里的孩子努力冒出头来了。和人一样,不受点刺激和打击,会忘掉努力。
孩子笑一笑说,妈妈,假如你是笋子,是希望被挖掉,还是希望被留下来呢?
我也笑一笑说,在我最鲜最好吃的时候被挖掉,我会觉得贡献大而很高兴。如果我没有被人发现,我也不会气馁。我使劲往上长,超过身边的长竹子,就能享受到雨露阳光。经过寒风和烈日的磨炼,长成坚韧的大竹子,还怕没有人要我、用我吗?
孩子沉思起来。他一定在想,竹子好伟大,不该冒头的时候不冒头,不该气馁的时候不气馁。不管风吹雨打,不怕冰霜炎日,一年四季青翠挺拔而不弯腰,这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竹笋的用途有( )
A.能够食用;长成竹子,为人所用
B.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C.长大了能给小草遮挡阳光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的“胖”字用得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______
12、父亲
①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但是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⑤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⑥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威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也在这3年里变得深厚了。
⑦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⑧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我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兵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抚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⑨“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 ”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结合语境推测一下第3段中加点词“幽幽”含义:___________。
【2】作者多次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细节描写:“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想要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的“奢侈”指的是“__________”。这与第⑥段中的“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这个细节变化,表达了父亲此刻_____________的心情。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④段、第⑥段中最感动你的两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内容,细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想一想: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了文中的父亲怎样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嘱托 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 招呼)他。
1.“督”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甘”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
2.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划掉。
3.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高兴是为什么?
4.想一想,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14、阅读理解。
忆读书(节选)
因为看 三国演义 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对于那部述说 官迫民反 的 水浒传 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A(所以 而且 但是)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B(本人颇有些不满 本人非常欣赏)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1】给短文开头的一句话加上标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浒传(______)着力(______)
【3】文中A处括号里加入关联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长句子,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打“√”;联系上下文,在B处括号里选择作者字里行间表露的态度,打“√”。
【4】作者在这段话中将两本书进行了对比,根据作者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得出对比的结果;《______》让人觉得“______有味”,而《______》让人觉得“索然______”。
15、 会飞的蒲公英
①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圓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它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这就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②自从妈妈告诉我蒲公英的这一性格特点后,我常常会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 漂)荡。
③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④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把老师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她听。她神情激动,目光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⑤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妈妈又守着油灯为我做了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⑥几年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妈妈拉着我的手来到飘满蒲公英的山坡,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从此,我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小道上飞来飞去。
⑦一年后,我把发表在报纸上的诗篇寄给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骄)嫩蒲公英,不仅学会 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飞得更高。”
⑧很快,妈妈回了信,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还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⑨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每一个山里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期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括号里圈出最合适的字。
【2】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蒲公英有关,请写下来。
上小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人中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上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的三个画线句,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了解到( )。
A.“我”很忙,没有时间休息。
B.“我”和蒲公英一样能到处飞来飞去。
C.“我”努力学习,不断地成长。
D.“我”喜欢生活在不同的地方。
【4】文中最后一段写道“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每一个山里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期待”,这“期待”会是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机智的萧伯纳
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十分机智。
他的名著《机器与人》第一次上演时,场内鸦雀无声,大家都被生动的剧情吸引住了。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要求同萧伯纳见面。
正当萧伯纳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楼座上有个人对他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大吃一惊,以为萧伯纳一定会为这个人的有意挑衅而发怒。谁知道萧伯纳不但不生气,反而转过身来,对着楼座鞠了一躬,笑着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剧场中的观众说,“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的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它不演吗?”
萧伯纳这番话赢得了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
【1】在短文中找出和下面意思一样的词语。
①一点儿声音都没有。________
②形容一个人非常有才华。________
③事机闹事,企图引起冲突。________
【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①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________才华横溢, ________十分机智。
②萧伯纳________不生气, ________转过身来朝着楼座鞠了一躬。
【3】有人说萧伯纳的剧本糟透了,原因是:( )
A. 剧本确实不好。 B. 他故意挑衅。 C. 他很不喜欢这个剧本。
17、信念是一粒种子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了一处地基。他们发现,在这一片多年来未见天日的地基上,竟长出了一片在英国(1)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野花野草。
这片地基,大多是几百年前罗马人进攻英国时建造的,大概花草的种子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了这里。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几乎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机会。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们见到了阳光,就立即恢复了勃勃生机,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一粒种子,即使被埋没数百年,依然蕴藏着生的希望;那么一个人,当他处于困境时,又当如何呢?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2)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1.写出和文中画线部分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1)
(2)
2.“喜极而泣”中“极”的意思是 。
A.顶端,最高点,尽头 B.尽,达到顶点
C.最高的,最终的
3.如何理解“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这个句子?
4.读了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18、国民阅读大调查
材料一:
第十五次全国成年人阅读率统计图。
材料二:
第十五次全国未成人综合阅读率统计图。
材料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
【1】根据材料一可知,2017年成年人阅读率最高的是( )
A.图书 B.报纸 C.期刊 D.数字化阅读
【2】根据材料三可知,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最多的人群是( )
A.10~29周岁 B.30~39周岁 C.40~49周岁 D.50~59周岁
【3】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年人2017年综合阅读率比2016年下降明显
B.未成年人综合阅读率连续两年明显高于成年人
C.2017年,未成年人不同人群的阅读率均比2016年略有提高
D.10~29周岁人群的数字化阅读率比其他人群的总和还高
【4】根据材料三可知,70周岁以上的人群,他们的数字化阅读率几乎为零,你认为主要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植物聊天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1】说说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是什么,什么是“植物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______)
(2)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______)
【3】阅读全文,请写出植物聊天网络的“利”与“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1)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鹂吃了卷叶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永明同学太优秀了,比不上他。(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使用例句中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两种说明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这座电视塔_______
23、习作。
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题目自拟,写好后仔细检查,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字迹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