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时,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班级公约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B.讨论发言时应畅所欲言,不用在乎发言时间的长短。
C.讨论后作小结,既要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意见。
D.制定好的班级公约贴在教室里,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自觉遵守。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是哪一项?( )
A.决口不提 理所当然
B.负荆请罪 呼啸而过
C.难已置信 完璧归赵
D.同心协力 理直气状
3、下列各项词语中不是互为近义词一项是( )
A.茂盛 茂密
B.美好 美妙
C.居然 果然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当你细细欣赏,文字中处处都蕴藏着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_____________,减之一分则嫌短,_____________,黛之一忽则嫌黑。”
(2)当你慢慢品味,诗歌中处处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枫桥夜泊》中“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所听,以动衬静,全诗中的“_________”字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示儿》是爱国诗人_________的绝笔,“____________”写出了他没看到祖国统一的痛心;林升则在《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请你也写出一句带“风”字的诗句“_________”再写出《山居秋暝》这首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细细推敲,文言文中处处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美哉。__________,与天不老!壮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不耻下问。”
(4)当你用心揣摩,名言也可以用于生活中。有同学不珍惜时间时,请你用岳飞的“_______”来劝说。
(5)当你喜欢阅读,你会发现民间故事语言平实,情节生动,深受人们的喜爱,请写出你从课外书上读到的民间故事中的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gāo bǐng zhà yóu fēn fù ài mù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xián qì guì huā jīng qiǎo bái hè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6、分析方法
1.《画眉鸟》和《我喜爱的鱼》写的都是____,都描写了____的____特点和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
2.《画眉鸟》按照________顺序记叙了作者与画眉鸟相处的几件事,而《我喜爱的鱼》主要记叙了作者_________的事。
这两位作者之所以能把动物写得如此生动有趣,都离不开他们的仔细观察,他们都抓住了小动物的特点来写。
7、对答如流(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竹篮打水——________ 黄鼠狼给鸡拜年——________
小葱拌豆腐——________ 十五个吊桶打水——________
8、给下面加点字注音。(4分)
即使天旱,这条小溪也不会干涸( )。小溪的岸边种有几棵垂柳,那细长柔软的柳条随风飘拂,像婀( )娜( )的舞娘。柳树枝头上的小鸟也唱起了欢快的歌儿,跟清风、流水应和( )着。
9、综合实践。
材料一:
金华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某班开展了以“全华拉圾分类现状的调查与
研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校园和社区展开一系列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的关于中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状况”的调查结果:
是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 | 愿意90.1% 不愿意9.9% |
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方法 | 很了解5% 不很了解64.6% 不了解30.4% |
材料二:
班级成员在附近三个社区以“你认为什么是垃圾分类的障碍”为题展开调查,下面是相关调查结果:
34.8%的人认为是设施不全,无法分类投放;30.9%的人认为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13.42%的人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分类;13.29%的人是因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不了解;3.15%的人觉得麻烦;2.31%的人是出于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将来还会将所有垃圾合在一起,现在分了也白分;还有2.13%的人认为此举没有意义。
材料三:
同学们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有的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不了解,有的人对垃圾分类的行为不支持。一位中年妇女说:“我们家一开始是响应号召的,特地买了两个垃圾桶,每天都仔细地分类。可是后来发现很多人都还是混杂丢的,我们家分了也是白分,所以现在也不分了。”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概括中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基本状况。要求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垃圾分类的障碍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促进垃圾分类的普及,你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材料三中中年妇女的说法,对其进行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①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②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哗”有两个读音:①huā,②huá,在“哗笑”一词中读_____,(序号),我还能用它的另一个读音组词_______。
【2】选文第①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除了文中写的,还会有谁坐着小艇去干什么?发挥想象,仿照第①自然段再写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____描写和____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小艇一出动,城市就__________了,小艇停泊在码头时,城市就________了。
【4】文中画“ ”的句子写出了威尼斯的动态之美,请照样子选一个情景写一写。
微风吹过江面 蝴蝶在花间飞舞 上学时的校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情境一:五年级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主题教育活动。下面是同学们为制作小报收集的相关资料,按要求完成。
【1】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在下面的方格里按顺序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2】将文段中“脊”字第五笔正确的一项( )
A.、
B.㇀
C.㇏
D.ㄟ
【3】文段中“疟”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除部首还剩____笔。
【4】与文段中“稀罕”一词,意思相同的项( )
A.钱学森不稀罕国外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力,毅然回国。
B.圓明园中的十二生肖铜首,每一件都是稀罕而珍贵的文物。
C.骆驼在南方是稀罕东西,但是在大漠里是习以为常的动物。
D.父亲糊的万花筒,在那个年代是稀罕的玩具,我十分珍惜。
12、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这段话的描写属于 _____(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填序号),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并写下来。 _____
【2】请用上这样的描写方法写一写重庆的出租车。 _____
13、阅读下面的图片,完成练习。
【1】上图是高速公路服务区预告标识,其中有地名和里程,其_____。
【2】说一说下列标志分别代表什么。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表示有停车服务,图(2)表示(______),图(3)表示(______),图(4)表示有餐饮服务。
14、阅读。
古人眼中的读书观
【材料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材料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材料三】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看见满桌的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1】阅读材料一,对话古人,完成下列练习。
【2】【材料二】中的哲理诗让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完三则材料,我猜测朱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与朱熹的读书观是分不开的。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朱熹要求读书时要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 )
(2)朱熹倡导大量阅读同一类的书,多多积累。 ( )
(3)朱熹欣赏一打开书就读的人,觉得他们很热爱读书。 ( )
(4)朱熹觉得读书要循序渐进。 ( )
15、一样物品,两样感受
雨伞
雨伞是人们雨天出行必备的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有3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
关于雨伞的发明,民间有诸多传说。流传最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天,常常挨雨淋。鲁班为了不让送饭的媳妇让雨淋着,沿途建造了一些避雨的亭子,天下雨了,便可在亭子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能多设,而且天气如小孩子的脸变化无穷,尤其是夏季雷阵雨的天气,说下就下,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有个随身的亭子该有多好?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的木质骨架,装上伞把。于是世界上第一把雨伞就这样问世了。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雨伞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最初鲁班大师发明的雨伞是笨重的木质骨架;到像《毛主席去安源》拿着的粗大、笨重的竹子骨架油纸雨伞;后来人们又把油纸雨伞改为黄色油布雨伞。这种雨伞不光是笨重,不便携带、那熏人的油漆味人们也很难适应。再后来人们用细钢条做成骨架,用不同颜色的布做成雨伞,雨伞又太长,携带还是不太放便,最后改造成现在自动折叠的自动伞。用时自动撑开,不用时折叠后放在背兜里,随身携带,非常方便。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能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母亲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母亲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母亲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听了母亲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坚 艰)难,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扳,“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母亲织了一夜的布。我悄悄地走到母亲跟前,用(颤 颠)抖的声音喊了一声:“娘!”母亲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母亲笑了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终于有一天,母亲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母亲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眉开眼笑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我惊叫着,从母亲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传)。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这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有___________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
【2】伞的历史发生了很多变化,从鲁班发明的___________伞、到竹子骨架的___________伞,再到可以折叠的___________伞。
【3】在文中的括号里用“√”选择正确的汉字。
【4】母亲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
“沉思良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之所以沉思良久是因为_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为什么还舍不得扔掉它?
_________________
【7】同样是写伞的文章,但是两篇文章却有很大的不同,请你阅读《雨伞》《伞的故事》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T型对比图,从表达方式、描写内容、抒发情感三方面来比较一下。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雨伞》 | 比较内容 | 《伞的故事》 |
_____________ | A.重在说明事物。 B.重在讲述故事。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A.讲伞的发明过程和发展变化。 B.讲了母亲为我买伞的故事。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A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B.我对伞的喜爱之情。 | ___________ |
16、课外阅读。
说鼠
老鼠,北方俗称耗子,大概是人类最熟悉也是最痛恨的动物。按照动物学分类,鼠是啮齿目动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算差别较大的袋鼠和松鼠,其种类就超过180多种。老鼠对气候及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所以,地球上老鼠的数量大大超过人类。老鼠无犬齿,门齿却很发达,且无齿根,终生不断生长,需常常啮物以不断磨短,所以尤爱啃“硬骨头”。故老鼠对建筑物、仪器、电缆、图书、文物、家具、乃至桥梁、堤坝的破坏及危害极大。老鼠的食物主要还是以植物为主。据统计,一只老鼠每年要吞食和糟蹋十几公斤粮食。全世界每年被老鼠消耗的粮食可够全球人类吃两个月。无怪乎俗语要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对人类来说,老鼠最可怕、最危险的危害是它们能传染多种致命的疾病。在上几个世纪中,鼠疫数次流行曾使几千万人死亡。如今,老鼠配合跳蚤使鼠疫和埃波拉出血热在印度和非洲又大施淫威,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人类又一次面临着瘟疫的威胁。
人类与老鼠的斗争历来就没有停止过,利用老鼠的天敌消灭老鼠是最有效的方法。老鼠有三大天敌:猫头鹰、蛇和猫。猫头鹰昼伏夜出捕食老鼠,是著名的捕鼠能手。蛇更是老鼠克星,如果住宅内有一条家蛇,那么,老鼠必将销声匿迹。老鼠见了猫,其机警、灵活、狡猾瞬间全变成“仓皇逃窜”,最后“束手就擒”,成为猫的美餐。
鼠年说鼠,当然也要说说老鼠的益处。老鼠能够预感某些灾害性天气和天灾,如洪水、地震等。由于老鼠身体器官、生理功能和灵长类动物较接近,因此医学家和科学家常用鼠做各种实验。对于我们无所不吃的中国人来说,鼠肉也是一个可待开放的食物资源。鼠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佳品。什么动物一旦能被人类作为一种偏爱的食物,那么它们就有灭顶之灾的危险。希望有朝一日老鼠会成为稀有动物。我们拭目以待。
【1】本文是一篇介绍老鼠的说明文,阅读全文后,请概括本文介绍了老鼠的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文章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个俗语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第一段中“大概”一词所体现的说明本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 )的果实( ),使人一见就生( )。你们看它( ),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 )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 ),不要做( ),而对别人( )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第1自然段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花生作比较,来说明花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3】从父亲的话中,我体会到:做人要做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父亲说花生不好看,但是很好吃,鼓励我们多吃营养价值高的花生。
B.学习落花生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C.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18、课外阅读提升。
寻觅故乡的味道
一直觉得小时候母亲做的饭菜特别香。如今,感觉母亲做的菜虽然样式多,但很少有记忆里那香喷喷的味道。母亲说,你想念的不是菜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
是的,我喜欢春天里家乡绿油油的麦苗和满地的油菜花。每年春天,路边总有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整个村落都泛着油菜花香。绿油油的麦地里有很多荠菜,半天不到,就能采到一篮子。回家洗干净、切好,与新鲜的猪肉、蒜苗等一起叮叮梆梆剁成饺子馅。
喜欢夏天的菜园,那里有丰富的宝藏。在黄瓜架下摘浑身青涩带刺的黄瓜;在西红柿架子下,从满是白里泛青的颜色里寻觅红红的西红柿;在辣椒秧里摘红色的、青色的辣椒;在遍布南瓜花的瓜藤间摘大大的南瓜;在高高的豆角架下,挑那些垂下来的长长的、嫩嫩的豆角……
喜欢秋天的时候,一望无际的金黄的稻子。从路边看去,那么整齐,仿佛一队队等待检阅的精兵,威武地站立着。微风吹去,它们又随风轻轻舞蹈,你推我,我推你,好不快乐。父亲把水稻收割完,再用拖拉机一点一点地运回去,放在晒粮食的场上。白天,看着稻子们在太阳下懒洋洋地睡觉;晚上,在满天星星下再把它们堆起来,等着第二天继续晒。一堆一堆的收获、一堆一堆的欢乐,渗透的是父母的汗水。
喜欢年前的冬天,父亲在院子里用青灰画上圆圆的圈,寓意第二年的好收成。下雪天,一家人躲在暖暖的屋子里,聊天,看电视,简单而温馨。天亮推开门,院子里白茫茫的一片。
喜欢家乡的一年四季,喜欢那些属于记忆的味道。夕阳西下,只有袅袅的炊烟,还是那么熟悉,还是那么亲切,还在告诉我,故乡的味道,依旧如故。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再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香喷喷( pèn pēn ) 亲切( qiē qiè )
【2】请用“ ”画出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总起句。
【3】短文中画“____”的部分写得很美,请你试着赏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结尾与开头____,总结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表达了作者_______
【5】读读短文,请你说说故乡的味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董存瑞机智救八路
董存瑞小时候,最爱听八路军干部王主任讲抗日英雄的故事。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像英雄那样,勇敢地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
一个下午,日本鬼子又来村里“扫荡”了。董存瑞知道王主任还在村里,就急忙跑出去找,正好迎面碰到了王主任。原来他是组织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才留在最后的。这时村子已被敌人包围,出不去了。 董存瑞拉着王主任就走进自家的院子。“不行,鬼子搜出来了,会连累你们一家的。”王主任说着就要走。董存瑞堵住院门,坚定地说:“就躲在这里,我掩护你。”说着,他又帮王主任藏进墙角下的一堆破席卷里。就在这时,传来了鬼子的砸门声和狂叫声,紧接着“啪”的一声,院门被砸开了。五六个鬼子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了进来,他们后面还跟着一个鬼子军官。
鬼子军官四处张望了一下,走到董存瑞面前,比画着“八”字,问道:“小孩,这个的有?”
董存瑞假装不懂,故意问道:“什么?手枪?我没有。”
“不是手枪,是八路的!”鬼子军官咆哮起来。
董存瑞摇摇头:“不知道。”
“说了,糖的大大的有;不说,死啦死啦的!”鬼子军官“嗖”地拔出寒气逼人的洋刀,架在董存瑞的脖子上。
董存瑞想起抗日英雄的故事,心里说:“杀头也不交八路!”他轻蔑地瞅了鬼子 一眼,干脆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鬼子军官见吓不着他,一挥手,鬼子兵就开始搜查了。他们翻箱倒柜,闹得鸡飞狗跳,什么也没搜着。
鬼子军官还不死心。突然,他看到了墙角下的那堆破席卷,转过头来盯着董存瑞:“小孩,那里,八路的有?”
董存瑞心里“咯噔”一下:“可不能让鬼子发现王主任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 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抱起一捆积满灰尘的破席卷,使劲摔到鬼子面前,“这里面还能藏人?”一阵呛人的灰尘腾起来。鬼子连忙捂着鼻子,转身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样,董存瑞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掩护了八路军干部。那一年,他才12岁。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轻蔑——( ) 镇定——( ) 坚定——( )
2.说一说文章中哪儿让你好笑?哪儿让你担心?哪儿让你佩服?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少年董存瑞是个怎样的人?
4.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学习董存瑞这样的小英雄没什么意思了。”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说出理由。
20、按要求做。(8分)
(1)松鼠是小动物。(扩句)
(2)鲸的后肢经过漫长的年代,终于变化了。(修改病句)
(3)灰尘是个人人讨厌的东西。 生活离不开灰尘。(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修改病句)
21、根据要求用“新鲜”写句子。
新鲜
(形容食物没有变质) _____________
(形容空气经常流通) _____________
(形容事物少见、稀罕) 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一只画眉鸟站在树枝上叫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人都说这是一只漂亮的贝。(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天地。
写你观察过的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