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聚一堂(把有相同读音的写在一起)。
咽气 咽喉 狼吞虎咽 咽头 哽咽 咽唾沫 呜咽
夹菜 夹袄 文件夹 夹层 夹被 夹心 夹缝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煤碳 水蒸汽 路不拾遗
B.酬谢 崩塌 金壁辉煌
C.联结 烦琐 得意忘形
D.妨碍 誉写 诡计多端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说的是( )
A.学习习惯
B.道德修养
C.学习方法
D.学习态度
4、名句名篇积累与运用。
1.古人以勤俭为美德。唐代的魏征曾说:“_______,戒奢以俭。”
2.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许许多多的道理:读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_______,_________”,我们依稀能看到渐落的月亮,听到乌鸦的啼叫,江边的枫树与渔船上的灯火在摇曳着:读陆游的《示儿》“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当读到《观书有感》“________?________”,我们知道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3.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当代青少年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正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所写的:“故____________,不在他人,而_______________。”
5、所以,我愿意( ),( )地读那本书。( )我会( ),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我会在脑子里( ),回过头来( ),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 )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 )。( ),我会( ),他( )……这( )与另一个人( )。
这一段话主要写了
从作者读书的过程中,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你能说说自己平时最成功的读书方法吗?
6、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看到下图的摄影作品,不由得让人想起作家郭沫若的描写:白鹭是一首________的诗。色素的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一切都很________。
(2)《桂花雨》一文,作者借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之情。
(3)《蝉》中表现“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沃克医生站起身,shú liàn( )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bēnɡ dài( ),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 jīng yí( ) 。
(2)我们祖国的领土是shén shènɡ( )不可qīn fàn( )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卫国32年,他们的精神令我们sù rán qǐ jìng( )。
8、根据画横线部分的意思写四字词语。
1.张丽拿着奖杯走过来,同学们像许多星星环绕着月亮般围着她。( )
2.老师对我说:“别灰心,未来的日子还很长,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
3.春天的校园,处处充满了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让人陶醉。( )
4.他写的文章取材新颖,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
9、课外阅读。
①1970年,江泽民被挑选担任援助罗马尼亚考察组总组长。
②1971年7月,江泽民和考察组6名同事刚到罗马尼亚就遇到一个大难题。长期以来,我国援外大多采取“套餐”模式——中方提供全部设备,并派专家指导设备安装、生产等环节。然而,这种方式不对罗马尼亚的“胃口”。罗马尼亚有多年大规模建设的经验,技术水平和设计能力比较高,对中方提供的工艺设备并非全盘接受。是知难而退,放弃这些项目,还是知难而进,冒些风险,勇于创新?在这两种观点激烈交锋时,江泽民对考察组成员说:“既要援罗,就不能让罗马尼亚退步,应该尽量采用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这样一来,援罗项目就存在重新设计的问题。为了得到一机部的批准,江泽民回国建言。
③1971年10月3日,江泽民向一机部副部长周子健做了请示汇报,大胆地提出要求调整援外模式,周子健一听就着急了。江泽民说:“部长,请您先听我把话说完,再发火也不迟啊!”紧接着,江泽民如实反映了援罗考察中遇到的情况和实际困难。从部长办公室里出来,陪同汇报的田文远对他说:“泽民同志,我很佩服你,敢坚持原则,不怕丢乌纱帽!”江泽民回答道:“乌纱帽算什么!在领导面前,就是要敢于讲真话!”随后,江泽民向部长方毅、副部长陈慕华面陈此事,希望外经部能够给一些特别政策。当时还处于“文革”期间,提出改变援外方式是要承担风险的。
④第二天,江泽民和刘锡惠再次来到外经部,方毅批准了江泽民的提议。后来,方毅同外经部其他同志谈起此事时说:“江泽民同志能说服我,真是不简单,至少说明他有充分依据,尤其是对这项工作极端负责。”
【1】请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援助:__________________
知难而退: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自然段,提到“套餐”模式,请联系下文说一说,什么是“套餐”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泽民回答道:“乌纱帽算什么!在领导面前,就是要敢于讲真话!”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江泽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对方毅的_____描写,突出了方毅对江泽民的敬佩。
【6】相信江泽民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你在学习生活中,和老师、同学们看法都不一样时,你会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还是默不作声?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将相和》选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 )我们俩闹不和,( )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荆”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削弱—_______进攻—_______ 同心协力—__________
【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______
【5】请你给这个小故事归纳小标题:______
【6】你认为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做法对吗?
______
【7】结合本文段,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______
11、阅读《鸟的天堂》节选,完成练习。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A.颜色 B.形态 C.姿态
短文中“大的,小的”写出了鸟的____,“花的,黑的”写出了鸟的____,“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的____。
【2】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____________的热闹景象。
【3】选择题。(填序号)
(1)“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A.昨天傍晚光线不好,“我”没看清鸟。
B.昨天不是没有鸟 ,而是鸟儿都归巢了,“我”看不见而已。
(2)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
A.这是对大榕树的特定称谓。
B.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4】在百鸟争鸣中作者为何单独写画眉鸟的叫声?
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雨花石
玲玲看见妈妈的桌子上放着几颗红色花纹的石子 问 妈妈 这是什么石子妈妈说 这是雨花石
接着,妈妈给玲玲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那是1946年的一个夏日,天快要亮了。一辆黑色的国车在雨花台的一个荒岗上停了下来。从囚车上押下一个被绑着的人,这个人浑身是血,但他脸上的神情依然是那样坚定。突然,从敌人的刺刀丛中推出一个十四五岁的小男孩,这男孩一看被绑着的是自己的爸爸,便一头扑进了爸爸的怀抱。敌人恶狠狠地把小孩从他爸爸身边扯开,威胁地说:“你爸爸已经死到临头了,只要你求求他,让他交出地下党的名单,就可以活命。不然,连你的小命也保不住!”
这男孩没有说话,他倔强地瞪了敌人一眼,走到爸爸跟前,和爸爸紧紧地靠在一起。爸爸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望着东方黎明的曙光,向敌人投去一瞥轻蔑的眼光
敌人军官恼羞成怒,下令开枪。枪响了,爸爸倒在血泊之中,男孩被拖走了。
当晚,这个男孩被敌人拷打后又被赶出了监狱的大门。他摸黑来到雨花台,在爸爸牺牲的地方,摸到了一颗雨花石。第二天,他带着这颗染着爸爸鲜血的雨花石,找到了党组织,做了一名地下小交通员……
妈妈讲完了故事。小交通员的光辉形象,立刻浮现在玲玲的眼前。玲玲觉得那几颗雨花石更加可爱了。
【1】给短文第1自然段加上标点。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画线的句子对爸爸的描写采用了______的描写方法。
【4】小男孩对爸爸和对敌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对爸爸的态度:______________
对敌人的态度:______________
【5】爸爸牺牲后,小男孩做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玲玲觉得“这几颗雨花石更加可爱了”?
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父爱之舟(选段)
(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
( )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 )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将选段按照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2】从本段的场景中,你体会到“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读画线部分,“新滋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题目“父爱之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白鹭》选段,回答问题。
(1)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3)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4)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5)那雪白的衰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6)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工的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7)晴天的清展,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乌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酒次
(8)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9)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10)——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11)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第(2)段说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第(5)段分别描述了( )身型、( )、( )四方面,来体现这两方面的特点。
【2】第(3)段写白鹤、朱鹭、苍鹭,与白鹭形成( ),突出白鹭( )的玲珑精致。
【3】(6)(7)(8)段描写了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请用四字为(6)(8)段描绘的图画起一个名字。
(6)段:( )(7)段:枝头独立 (8)段:( )
【4】(9)段的“美中不足”指( )
【5】结尾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 )和( )之情。
15、课外阅读。
又见樱花
在我工作单位的楼下有很多樱花树,三五一丛或独自一株,没有任何规律地散落在楼下的花坛中。
午后的阳光是那样的和煦,没有夏日的炎热与冬日的寒意,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温暖。而眼前的樱花,就在这春寒料峭里三五一簇,淡淡地开着,没有浓烈扑鼻的花香,也没有光艳夺目的花色,有的只是如云似锦的花簇,随风轻轻地摇曳,像极了少女们浅浅矜持的微笑。
最难忘的是乡下我家楼下那一株樱花树。树很老了,但枝繁叶茂,粗壮、高大。儿时的我总爱在阑珊的春日中,待到无数璀璨的星辰挂上天空时,“少年不知愁何在”的我便会淘气地____上枝干,惬意地半____半靠在树枝上享受着乡村的幽僻。一阵微风____过,雪白的花瓣伴着风、____着舞飞进了我永远的梦里……
后来,上大学了,大学校园里也有两株樱花树,低矮得让人总是容易忽略。花期时花开得也不多,大抵就是那么几簇,在鲜花似锦的大学校园里的确算不得是一处赏春的风景。但每到夜晚,那些开着大团大团花儿的树下总会集聚纳凉的学子,或读书或低声交流。此时的我虽然站在樱花树下,但思绪已不在樱花树下了。
故乡和母校那些樱花,它们也正开着吗?
【1】请将下列四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跳 拂 躺 攀
【2】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文章一共写了三个地方的樱花,其中最难忘的是______,第二段中“眼前的樱花”是指______,尽管______在校园里算不得是一处赏春的风景,但是仍然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A.工作单位楼下的樱花
B.家乡的樱花
C.大学校园里的樱花
【3】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作者的“思绪”在哪儿?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搭石(节选)
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②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上面的第②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 )
A.乡亲们走搭石时相互礼让和尊老爱幼。
B.乡亲们在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的画面。
C.乡亲们摆搭石和走搭石时技巧和方法。
【2】第③自然段中,作者用“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做全文总结非常到位是因为( )
A.搭石表现出了乡亲们互助友善的精神品质。
B.搭石是作者家乡秋凉以后过河的唯一方式。
C.搭石是旅居国外的作者对家乡的一种思念。
【3】对比搭石中所描写的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情景,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diǎn diàn)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lán nán)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 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我会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本文是从 、 和 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 方面写得最详细。
【3】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4】假期里,几个朋友讨论去哪里旅游,供选择的景点有平湖秋月、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你建议去哪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父亲的作品
①读初中一年级时,老师告诉父亲:“你儿子很厌烦写作文,现在成绩很差啊!”那晚,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没有睡好。
②第二天,父亲从文具店买回来几打白纸,用刀细心地把白纸裁成小作文本那么大的纸片,接着用线把这些纸片订成一个个小本,再把这些小本分成两探,然后对我说:“儿子,这两摞本子,一摞是我的,一摞给你,每一摞纸都有1825张。从今天开始,我要跟你比赛。”
③“比赛?”我有些吃惊,“您跟我比赛什么?”
④“跟你比赛写作文。”父亲郑重其事地说。
⑤“啊?您——跟我比赛写作文?”我心想:父亲只读过小学二年级,认识的字都没我多。怎么能跟我比赛写作文呢?我疑惑不解地问道:“您是在跟我开玩笑吧?”可父亲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是开玩笑,我说的是真的。我俩每天写一篇作文,一共写五年——这1825张纸刚好够写五年,谁坚持不下来,谁就输了。”比就比吧,反正父亲那点文化基础我是知道的。于是,我信心十足地点点头。
⑥从那天起,父亲每晚就弓着背,伏在桌前,额头上淌着汗,一字一句费劲地在白纸上写起来,不时还要翻翻字典。我呢,则坐在他对面,憋着一股劲,一丝不苟地写作文。他每写满一张纸,我也坚持写满一张纸。每完成一篇作文,我都会喜出望外。
⑦每次我觉得疲劳的时候,就抬头看一看父亲,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寒来暑往,当我读到高三的时候,已经写了不少有影响的小说并在刊物上发表,还被破格收为省作协会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少年作家了。
⑨时隔不久,一位记者特意到我家里采访,夸我是一个真正有潜力的作家。我说:“真正的作家不是我,应该是我父亲!我呢——就是我父亲的作品。”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辗转反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与父亲比赛写作文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按顺序写在括号里。
有些吃惊——( )——( )——喜出望外
【4】从第⑥自然段画曲线的细节描写的语句可以体会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自然段中“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想好后,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6】短文结尾说“真正的作家不是我,应该是我父亲!我呢——就是我父亲的作品。”请结合短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父亲的礼让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家强不到哪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 )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 )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得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1】给文中带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吃惊(_______) 损害(________)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4】“我”心情的变化是:渴望→(________)→理解
【5】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嘎子家生活很困难,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结尾说“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你知道当初的父亲那样做的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7】礼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请写一个你知道的关于礼让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刹那间,大雨倾盆而下。
___________
21、根据“果实”的不同意思分别写两个句子。
①表示“植物体的一部分”_____。
②表示“努力的成果”_____。
22、缩写句子。
(1)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舒舒服服地坐在松软的沙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那本我读过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道边高声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从上学到现在,你一定认识了很多同学,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位同学呢?想想你的同学在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用文字把他“画”出来吧!
要求: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用一两件具体事例来写。字数在400字以上。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学校名、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