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各项中,表现景物静态美的一项是( )
A.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
B.在那明净的夜晚,湖面水平如镜,连星星的倒影也不会有丝毫的颤动。
C.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D.晚风从椴树顶上轻轻吹过,把片片花瓣撒落到水面上,天竺葵和三叶草淡淡的芳香一阵阵向你袭来。
2、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薄弱(bó)
B.倭瓜(wō)
C.顽劣(lì)
D.龇牙咧嘴(zī)
3、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是( )
A.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B.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楷书
D.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隶书
4、比一比,再组词(8分)
峡( ) 战( ) 嫌( ) 腭( ) 虑( )
夹( ) 粘( ) 谦( ) 鳄( ) 滤( )
5、根据字音,写出恰当汉字,组成词语。
jìng( )然 ( )佩不已 身临其( )
xiè( )绝 一( )千里 不( )一顾
6、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有关心情的成语。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2.“感激”的近义词是(________) “脆弱”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
7、请写出下面的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方面进行的描写。
1.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_______)
2.“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_______)
3.我一定要把这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分享给父亲,我想。(_______)
4.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_______)
5.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_______)
8、补充词语。
( )( )人和 ( )心( )力 难( )( )信 一( )半( )
应( )不( ) 金( )( )煌 完( )归( ) ( )世( )名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文以背影为线索,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
【2】请用“_____”画出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
【3】选文在描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前,先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父亲”?“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结尾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你能说说此时“我”的心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爱之舟》中,吴冠中看到了父亲_______的背影,朱自清看到了父亲_________的背影。这两位“父亲”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拓展阅读。
少年英雄李爱民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里的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出了一个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庄的儿童团团长李爱民。
这一天天黑,王七叔把儿童团员们召集到一起,在爱民家开会。爱民的妈妈见王七叔提着一桶糨糊,有点莫名其妙,就问:“这是做什么啊?”原来,王七叔要组织一个儿童武装宣传队,到伪军的炮楼周围去贴抗日的标语、撒抗日传单。
王七叔看儿童团员都到齐了,就说:“今晚上咱们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大家要胆大心细,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
儿童团员们都很高兴,摩拳擦掌,有的说:“我们也去打鬼子了!”
天黑黑的,在月光下,儿童团员们跟着王七叔摸到了伪军炮楼下。四周静悄悄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哨兵的身影。儿童团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王七叔的命令。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敌人没发现什么,王七叔就开始布置任务了。儿童团员们爬到炮楼下面的一道土坎上,迅速将传单用土块压上;有几个儿童团员在炮楼对过的墙上贴标语。任务完成得很顺利,很迅速,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民手里还有几张标语,他想贴在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
只见爱民朝炮楼的北侧爬去,那里比较黑,没有敌人的哨兵。王七叔在炮楼的南侧故意站起来跑了两步,又迅速趴了下来。敌人的哨兵发现有人影晃动,急忙朝南边打了两枪,并且喊道:“有人,有人!”炮楼里的机枪也打了起来,敌人被吸引到了南侧。
爱民趁敌人不注意,飞快地将十几张标语贴在了炮楼墙上,又迅速翻下土坎,消失在黑暗中。
天亮以后,可热闹了,敌人炮楼周围,包括炮楼的墙上到处是抗日的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替日本人当炮灰”、“快快投降八路军才是出路”。
过了两天,还真有几个伪军投降了八路军。
【1】给下列标红字注音。
召集________ 屏住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拳擦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的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
①爱民手里还有几张标语,他想贴在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______)
②爱民趁敌人不注意,飞快地将十几张标语贴在了炮楼墙上,又迅速翻下土坎,消失在黑暗中。(______)
【4】读了上文,你认为爱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抗日的少年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的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田园变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他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优美的歌吗?
⑩——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白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把文中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句用一个成语代替,并说说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黄昏低飞的白鹭是乡居生活的恩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用“有韵的诗”而不用“铿锵的歌”来比喻白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本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鹭是美的,作者的语言更美。如果说白鹭是诗,那么在你看来本文与哪种艺术形式接近?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⑦⑧段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白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9】“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比阅读
片段一:
①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②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片段二:
①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然而,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怎能射得到呢?
②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要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盘子那么大。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它表面的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1】以上两个片段虽然写的都是物,但体裁不同。
片段一是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片段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绍了与太阳有关的知识。
【2】片段一①自然段用_________的修辞,赞美了白鹭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②自然段用_________的修辞,突出了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片段二在介绍太阳时,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把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特点说得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请将片段一第一自然段改成说明性文字。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儿童肥胖会影响其生长和发育、影响其心理健康,还易引起其他并发症。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家长应当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拒绝滋补保健品。同时,不要盲目地去减体重,否则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材料二:看图。
材料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忆读书(节选)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补充词语。
栩栩( )( ) ( )( )无味 朦朦( )( )
无病( )( ) ( )( )不出 心动( )( )
【2】根据选文内容,写出作者对下列书籍的评价。
《西游记》____________《封神榜》____________
《荡寇志》___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___
【3】选文主要告诉我们,看书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____________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试着写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百宝箱。
师恩难忘(片段)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画线的句子把___比作_____,读了这句话,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______。
【2】读了这段话,我觉得田老师是一个___的人。我想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 “___,___”来赞美田老师。
16、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大厨赫师傅
①年过花甲的赫师傅掌灶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
②那天,餐厅里客人出奇的多。几个大厨围着灶台,熬炖焖溜,煎炒烹炸,忙得不可开交。
③“芙蓉鸡片一盘!”服务员冲着后厨大声招呼。赫师傅手头正忙,就扭头朝徒弟说:“志昆,芙蓉鸡片你来,注意火候,马虎不得!"崔志昆应道:“放心吧,手到擒来!”
④只一会儿,就听餐厅里一位食客高声嚷嚷起来:“这芙蓉鸡片味儿不对呀!”赫师傅脸色一沉,三步并作两步从后厨走出来,瞥了那菜一眼,冲服务员一努嘴:“还愣着干什么?把菜端回去,重做!”服务员赶紧跟客人道了声“对不起”,把菜端回了厨房。
⑤赫师傅觉得脸有点儿发烧,他克制着自己,走到客人跟前,勉强挤田几个笑纹。“对不住,对不住,我给您重做,回头菜端上来,您再品品。”说着,他快步走回后厨。
⑥走进厨房,他指着那盘菜,眼里冒着火,厉声冲着徒弟吼了一嗓子:“你是怎么炒的!火候对吗!”“那人也太挑剔了……”“胡说!火候不对怨不得人家!”赫师傅的脸涨得通红,“说了多少遍,什么时候勾芡,什么时候起锅,你都当耳边风了!”崔志昆没想到师父会发这么大的火儿,大气儿也不敢出。
⑦说着,赫师傅精心挑选出鸡里脊,熟练地剔去筋膜,又用刀背砸成泥茸。厨房里闷得让人难受。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本就不太的厨房具已经如同蒸笼一般。汗水顺着赫师傅的脸颊往下滴。
⑧看着师父那股子认真劲儿,再看看他手底下的活计,崔志昆脸上渐渐没了怨气。他赶紧帮着师父打下手,学着师父的样子,小心地磕开鸡蛋,小心地撇出蛋清,感觉蛋清好像有了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光泽,赫师傅歪头瞧了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志昆,做每道菜都讲究个‘用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好好学,做菜如做人,马虎不得呀!”说着,他接过志昆手中的碗,一点儿一点儿地往砸好的泥茸上兑蛋清,又顺一个方向搅匀,接着舀入温油,上锅滑成鸡片,再用汤汁加白糖、精盐、味精勾荧,上锅颠了几下。“看到了吗,几下就出锅,这叫火候!你呀,老实学吧!”说着,赫师傅把炒好的菜倒在盘里。崔志昆一看,心里暗暗叫绝:“这菜相真好,形态雅致,软滑鲜嫩,像件精美的艺术品。唉,和师父比,我这火候真还差得远哪!”
⑨赫师傅让服务员给客人端过去,那位客人说:“够味儿,地道!是不是刚才那位老师傅炒的?”“是”服务员说,“他姓赫,是我们这儿的老师傅了。”
⑩“啊,他就是的有名的大厨赫师傅呀!”客人竖起拇指说,“果然名不虚传!”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赫师傅让徒弟炒芙蓉鸡片,顾客尝了不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年过花甲”中的“花甲”指(______)
A.四十岁 B.六十岁 C.七十岁
(2)对“够味儿,地道!”中“地道”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讲道理 B.地下的道路或坑道 C.真正的;纯粹
(3)对第⑦自然段画“ ”的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说明厨师们工作十分辛苦
B.突显赫师傅做工精细的人物形象
C.反衬崔志昆学手艺很认真
(4)第⑧自然段中两个“火候”理解依次为(______)(______)
A.学问、技艺等修养工夫的成熟
B.比喻紧要的时机
C.烹饪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
(5)赫师傅亲自为客人重新做芙蓉鸡片的原因是(______)
A.餐厅里客人出奇的多
B.对客人与菜式都做到够“火候”
C.掌灶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
(6)联系上下文,对崔志昆的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师父让袖志昆炒芙蓉鸡片,崔志昆说“手到擒来”,表明他对这事儿并不重视
B.客人不满意,崔志昆认为是客人挑别,表明他对批评不服气,不从自身找原因
C.写志昆磕鸡蛋撒蛋清时连用两个“小心”,是为表明他做菜时间长,十分辛苦
【3】第⑤自然段中画“ ”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推测赫师傅心里想些什么,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仔细阅读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个问题后面有A、B、C、D四个选项,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
不如与雪鸮(xiāo)为邻
身体强壮的母雪雁和头脑聪慧的母黑雁,每年夏天都要飞往北极产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ー一北极狐,狡猾的北极狐喜欢以新鲜的雁蛋做早餐,而一只母雁一年仅可以产5颗珍贵的雁蛋。
雪雁体型庞大、群居生活,它们通常依靠强大的群体力量,击退北极狐的进攻。可是,北极狐并未被雁群的气势所吓倒,它的优势很明显,行动迅速、身手敏捷。它总会有办法,千方百计将成年雁赶出巢穴。最终,热乎乎、圆滚滚的雁蛋还是被北极狐叼到嘴里。回望不雪雁夫妇伸长脖颈,围着破损的巢穴哀号,北极狐一脸坏笑,撒腿点蹄扬长而去。
看来,仅仅倚仗强壮,还是不能摆脱被天敌侵袭的命运。那么,头脑聪慧的黑雁是否可以在这场战争中胜出呢?
黑雁比雪雁身形稍小,常离群索居。夏天的北极,绿意融融,母黑雁在茂密的草丛中,不时掸掸羽毛,伸伸头颈,转动着机警的黑眼晴。北极狐巡行在广袤(mào)的原野上,这家伙换上了棕色的夏装,看上去格外矫健潇洒。母黑雁的“避身法”可难不住它,北极狐会嗅到几千米外的食物。这天,母黑雁正独自待在巢穴里,它的伴侣到外面觅食去了。想到将会有新鲜的雁蛋吃,北极狐开心地甩了甩骄傲的尾巴,一步一步向母黑雁逼近。正在这千钓一发的时刻,随着一声尖厉的嘶鸣,一只雄雪鸮(xiāo)从天而降,展爪掠向北极狐的眼晴。如果不是躲闪及时,英俊的北极狐早就成了独眼狐,它只得飞速逃离,再也不敢试图在周围觅食…
原来,聪慧的母黑雁是“择邻而居”,它把家建在猛禽雪鸮的巢穴附近。雪鸮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它决不允许北极狐靠近它的巢穴。当北极狐来袭时,母黑雁只需坐观其变,让邻居担负起抵御入侵者的重任即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遇到强大自己多倍的対手,与其无效反抗,不如借力使力,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1】关于黑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雁身形不小,通常离群索居。
B. 与雪鸮做邻居,黑雁颇为放心。
C. 母黑雁的“避身法”总能逃过北极狐的眼睛。
D. 黑雁没有雪雁聪明。
【2】下列关于北极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北极狐是雪雁和黑雁共同的敌人,也是雪鸮的敌人。
B. 北极狐行动迅速、身手敏捷。
C. 换上白色夏装的北极狐,看上去格外矫健潇洒。
D. 雪鸮使北极狐再也不敢试图在周围觅食。
【3】遇到强大自己多倍的对手,我们可以:( )
A. 向他认输,求他放过自己。
B. 借力使力,攻克对手。
C. 找个地方躲起来,尽量不让对手找到。
D. 听天由命。
18、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并完成练习。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qiào qiǎo)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绍兴的乌篷船》(节选)
绍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乌篷船便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早期的乌篷船有三种,大的叫明瓦,小的是脚划(huà huá)船,但最适用的是不大不小的“三道”,又叫三明瓦。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箬(ruò),上面涂着黑油,所以叫乌篷船。在前后两扇(shàn shān)固定的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头做的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直径约一寸,有点透明,所以叫明瓦。乌篷船的船尾有两支橹,船首有竹篙用来定船。三道篷大约有一人高,舱内可以放下一张方桌,四个人坐着打牌。
现在的乌篷船一般比较小,可容四至六名乘客,它是靠船夫用脚躅(zhú)桨前进的,要调整航向则要划桨,或把桨夹在腋下当舵使用。船夫手脚并用,船就在湖面轻盈地游行。小船真是一叶扁(biǎn piān)舟,坐在船底,篷顶离你的头只有两三寸,你的手可以放在外边玩水,仿佛是坐在水面上,所谓“人在乌篷船中,乌篷却在水中”,所以有人说:到绍兴,不坐乌篷船,等于没有到过绍兴。
【1】用“/”将文中括号内不合适的字音划去。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写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认真体会后再完成练习。
不管……总 即使……也 不仅……还 虽然……但是
(1)船夫( )行船速度快,( )能够急转弯。
(2)( )来往船只很多,( )船夫依然操纵自如。
(3)( )极窄的地方,船夫( )能快而平稳地穿过。
(4)( )怎么拥挤,船夫(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练习:
(1)将关联词填上以后再读这几句话,发现这些句子都体现了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人“身怀绝技”;爸爸开车水平高、妈妈厨艺非凡、奶奶的针线活无人能比……请你打开回忆之门,选择一个人的“绝技”写一段话。要求用上两组关联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再次浏览上面两篇短文,并进行比较,简单总结这两篇选文的异同之处。要求写出两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光启蒙(节选)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②“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③“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_____先盖瓦屋后盖楼_____东楼西楼都盖上_____再盖南楼遮太阳_____”
④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凤凰凤凰一摆头________先盖瓦屋后盖楼________东楼西楼都盖上________再盖南楼遮太阳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总起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是什么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的句子,思考这样写好在哪里,然后把你的理解写在横线上。
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②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改为陈述句)
______
(2)贝多芬对盲姑娘说:“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改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
(3)有没有自信心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修改病句)
______
(4)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照样子,用具体的情景写一写“冷”)
北方的冬天真冷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课文传真机。
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你领悟到了哪些表达方法?请你把作者所用的方法列举出来,并用文中的句子举例。(至少列出四种)
方法: 例句:
方法: 例句:
方法: 例句:
方法: 例句:
22、按要求写句子,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那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改为双重否定句)
2.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改为陈述句)
3.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糟糕的剪纸。(改为反问句)
23、作文。
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物品介绍给大家,如家用电器、日常生活用品等。借鉴本单元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将物品介绍得清楚、具体。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