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
果实累累
A.léi
B.lěi
2、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这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秋风吹过棉田,棉花像白银铺满田野。
B.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C.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D.他的心眼比针尖儿还小。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温和的春风为大地带来了浓浓的绿意。
B.南方气候温和,有些地方一年四季温暖如春。
C.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天凉爽干燥,冬天温和多雨。
D.大熊猫的性情温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它。
4、日积月累。
1.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2.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3.黄师塔前江水东,________________。
4.泥融飞燕子,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江船火独明。
5、将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美( )不( ) 完( )归( ) 负( )请( )
( )( )无味 不求( )( ) ( )而( )学
6、形近字组词
驯(_____________) 噪(____________) 诱(____________)
训(_____________) 燥(___________) 锈(___________)
7、按要求回答问题。
(1)大人们忙着春种,小孩子也跟着学,应验了范成大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过现在的乡村少有牧童,雷震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情景很少见。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的一首________________言律诗,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一个________________字写出了喜极而泣的程度,第二句“欲狂”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第三句中的“青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句写了回家路线,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喜悦之情。
8、按所学知识填空。
(1)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2)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
(3)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
(4)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
9、细读课文深感悟。
这篇课文写了爱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精彩极了”,这是______对“我”的________的爱。一种是“糟糕透了”,这是______对“我”的________的爱。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组织了很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刚上三年级的小明也想参加一个兴趣小组,但是他只有周五下午有时间,根据下面的课外小组活动时间,你认为小明能参加哪上兴趣小组呢?
兴趣小组 | 活动时间 | 参加条件 |
围棋小组 | 周二、五下午 | 限有一定围棋基础者参加,且每周的再次活动都必须参加 |
游泳小组 | 周五下午 | 凡有兴趣者都可参加 |
足球小组 | 周一、三、五下午 | 报名后,无特殊情况,每周的三次活动都须参加 |
科技小组 | 周五下午 | 仅限四年级以上同学参加 |
【1】小明可以参加的是( )
A.围棋小组 B.游泳小组 C.足球小组 D.科技小组
11、认真阅读下面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走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子中“大、小、花、黑”写出鸟的_____多,三个“有的”写出鸟儿的_____________
【2】想象画面,说说“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应接不暇”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具体说明“应接不暇”的句子是_______。
【4】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句中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着重强调的内容。 B.表示特定的称谓。
(2)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__________,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________。作者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____________。
【5】选段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____________之情。
12、阅读。
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很看重我,同学们也很佩服我,我不禁有些飘飘然,滋长了骄傲情绪。上学期发生了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认识了自己。∥
放假之前的一次班会,班里要评选优秀少先队员。我曾连续两年都被评上,今年一定是我的,我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可是提名的时候,一连提了五、六个人,还没有听到我的名字,我不禁有些发慌了。这时忽然听见夏萍说( )老师( )我选苏怡( )我兴奋极了( )心想( )夏萍不愧是我的好朋友( )够意思( )出乎意料的是( )经过举手表决( )我的票不如夏萍的多( )落选了我的泪水顿时充满眼眶,是委屈,还是悔恨,两者都有。我仿佛听见同学们在讥笑我;邻居们在议论我;爸爸妈妈在责备我。
“大家还有意见吗?”老师微笑着问。“老师,我有意见。”突然有人站起来说,又是夏萍。她不等老师说话,便滔滔不绝地讲下去:“苏怡虽然在自觉遵守纪律方面以身作则不够,而且有骄傲情绪,但这些是可以帮助她改正的。除此之外( ),她敢于批评班里的不良现象,有工作能力。特别是她学习努力,成绩一直很优秀。她符合优秀少先队员的条件。”
班里安静极了,很久才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最后表决,三十只手齐刷刷地举起来,同意夏萍的意见。
我不由得又落泪了,这是高兴的泪,也是惭愧的泪。我心胸多么狭窄,只顾想自己怎样,不能正确地对待荣誉。而夏萍心胸宽阔、品德高尚,能当面指出我的缺点,这才是优秀的少先队员。想到这里,我猛然站起来说:“我不够格,真的!”我又加重了语气:“到现在我才感到我不如夏萍!”老师听完笑了,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这次评选中确实长大了。要记住,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是进步的开始。”∥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以身作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列前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3.用“____”画出一处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4.根据“∥”划分好的段落,概括各段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了几次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13、阅读理解。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圆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心情紧张,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
【1】用“ ”画出能概括文段中心内容的一句话。
【2】这几段文字详写的内容是什么?略写的内容是什么?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 )的人。
【4】质疑:读一读文中标“ ”的句子,试着提出2个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解答一个问题。(注:不要提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了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我会选。
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列数字
D.打比方
【2】请把“引用传说”部分的句子用“ ”画出来。这个神话传说可以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为“ ”。
【3】这样“引用传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题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内容或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文中标“ ”的句子,提出两个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解答一个。(注:不要提单纯的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写到“笑”,请你再写4个表示笑的四字词、诗句或俗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仿写文中画“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材料一】
①读到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句“行人不见树少(shào)时,树见行人几番老”,我们就不禁会想到饱阅人间沧桑的古树。
②说到古树,在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年建都史的北京城,就时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姿。北京的古树数量众多。这些古树中树龄达百年以上的有40000余株。(A)在众多古树中树龄达三百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就有6000多株,树龄在一百到三百年之间的二级古树有34000多株。据统计,最古老的一株古树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北京的古树分布区域很广。不论是在西城区、东城区,还是在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等地;不论是在公园,还是在工厂、校园,那一片片古老的浓荫都是人们生活中亮丽的风景。这些古树与鸽哨、老院落等北京元素一起承载着市民的乡情。
【材料二】
北京古树之王
北京的古树树种比较丰富。银杏、柏树、元宝枫、黄连木、槐(huái)树、枫杨等都是北京古树的常见树种,许多树种中都有知名树木。
知名树木 | 树名 | 特点 |
银杏之王 | “帝王树” | “帝王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内,传说,当一个帝王去世时,就会有一枝树杈折断;当一个帝王继位后,树上又会长出新的枝条。所以人们把这棵大树称为“帝王树”。 |
国槐之王 | “唐槐” | 北海公园内著名的“唐槐”,因是唐代种植,故而得名。它位于画舫斋古柯庭院西南角的假山石上,树的四周堆砌山石,犹如一个巨大的盆景。 |
侧柏之王 | “九搂十八权” | (B)位于密云区新城子镇的“九拨十八权”,树龄约3500余年。树干粗壮,几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主干在距离地面约两米处又分成十八个枝杈,最细的杈也有一搂多粗,故而得名。这棵古树是北京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树了,比北京城岁数还要大呢。 |
【材料三】
①一株株古树,就是一个个活着的“绿色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价值。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dié),城市的变迁,也见证了北京人的生活变化,它们更需要被精心守护。
②近年来,北京开展了区域性古树名木体检,摸清了北京古树名木资源家底和生长状况,形成了古树名木的健康档案和体检报告。如此大规模、全覆盖的古树名木体检,在国内尚属首次。(C)同时,有关部门通过为古树安装避雷装置、更换支撑物、填堵树洞等十余种措施,让古树继续枝繁叶茂,生机盎(àng)然,以顽强的生命传递古老的信息。
【1】【材料一】、【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分别使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这三种说明方法。
【2】【材料一】、【材料二】介绍了北京古树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方面特点。
【3】上述材料中的A、B、C三句在介绍北京古树时使用了“多”“约”“余”等词语,它们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请选择一个句子,把序号填在横线上,再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我选______句,我的观点和理由是: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北京的古树分布区域很广,人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姿。( )
(2)“帝王树”是比北京城年龄还大的树,更应精心呵护。( )
(3)近年来,北京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的古树名木体检。( )
【5】班里要为保护古树设计一张海报,大家想在海报的一角写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来写一写吧。
17、阅读。
松坊溪的冬天(节选)
①下雪了。
②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③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④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⑤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
⑥雪止了。
⑦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大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和竹林子,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⑧远山拔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好一个白雪世界!从石桥上走过来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正在淙淙地流着。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接着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⑨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又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1】借助关键语句能提高阅读速度。浏览短文,可以发现文章是从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来写松坊溪的雪景的。
【2】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松坊溪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B.作者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这里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以及雪在空中飞舞的姿态。
C.第⑦段中三个“都披着白雪”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表现了雪后到处覆盖白雪的美丽景色,让语言富有节奏,加强表达效果。
D.第⑧段中“发亮的白雪世界”指的是覆盖着白雪的石桥和溪石。
【3】用“______”在文中画出作者描绘雪中松坊溪溪石的句子。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雪后的白雪世界,为什么还要写水中游动的彩色溪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一片灰烬。
【1】选文中称圆明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侵略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揭露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B.这个事件揭露了帝国主义野蛮的强盗本性。
C.这个事件说明英法联军武力强大。
19、阅读。
与其恨,不如爱
①地处印度东部的瓦拉纳西火车站,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村小站,每天只有三四辆列车从此经过。而在1968年9月24日这一天,这个小站却一夜成名,令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②瓦拉纳西的“成名”源于一场惨烈的车祸。这天傍晚时分,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即将进站。但就在这一刻,司机发现,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A为了看清显示的信号,司机便探身窗外,伸长脖子,仔细观望。不料他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突然飞了过来,盘旋几圈后落在他的脸上。
③可恶!也许当时司机心情很不爽,一边咒骂一边挥起巴掌。
④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
⑤司机毫不费力地拍死了蜜蜂,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机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成千上万的蜜蜂黑压压地扑来,争先恐后地飞进机车,疯狂地刺他的脸、脖子和手臂。顷刻间,他裸露在外的皮肤上爬满了复仇的蜜蜂。
⑥司机疼痛难忍,视线也一片模糊。好在失去意识前,他拼命拉下了刹车杆。但强大的惯性依然驱动列车闯入车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条轨道上的列车。灾难就此发生,5节车厢倾覆,300多人非死即伤。
⑦惨剧发生后,印度铁路部门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是那只被司机拍死的蜜蜂惹的祸。这种蜜蜂死亡时会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战队”,以最快的速度发动猛攻。
⑧得出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此,铁路部门开始向社会征集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人提出,将瓦拉纳西周边的树全部砍掉,清理出隔离带;也有人建议,调集大批消防人员,喷洒农药,剿灭蜜蜂,捣毁沿线树丛里的所有蜂巢,永绝后患……这些方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论来论去,相关部门始终没有敲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件事慢慢地被搁置下来。
⑨就在瓦拉纳西事件发生的第四年,一个小男孩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每年春天,男孩都会背一书包花籽,细心地撒种在距离瓦拉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每年夏天,花开缤纷,清香扑鼻,成群结队的蜂蝶都被吸引过去了,连蜂巢也搬到了那里。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当年那个司机探出头观望的地方,男孩还竖起了一块警示牌:“嗨,不要打它。”过往的司机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⑩B男孩说:“蜜蜂只有感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我们给它花蜜,爱护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会攻击我们。”男孩还说,他的父亲也在那场车祸中遇难,永远离开了他。
⑪与其剿杀,不如呵护;与其恨,不如爱。道理我们都懂,但很多时候却被我们忽视。
(1)文中写了两件事,抓住要点分别概括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事件一:___
事件二:___
(2)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句A主要采用了___描写,句B采用了___描写。
(3)文中,“这些方案”指的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这些方案不可行的原因在于: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小男孩的可爱之处。
_____
(5)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与其恨,不如爱”的理解。
_____
(6)文章的结尾在文章起到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B.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C.留置悬念,引发思考
20、句子加工厂。
(1)林冲打败了洪教头。(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不改变句意,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枝绿的可爱。(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 这清白的梅花,不能玷污。(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朵朵冷艳,屡屡幽芳的梅花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照样子,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秦王没有诚意,就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天地。
选择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进行缩写,要求故事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