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给张老师做寿,张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学生。

    B.我在电话里和小明进行了磋商,相约星期六下午一起去看电影,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C.日前惠顾贵公司网站,得知招聘员工的信息,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贵公司如有意向,请与我联系。

    D.为了庆贺我们喜得贵子,各位亲朋好友在百忙之中前来喝满月酒,我代表全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垣墙周庭 B.谨庠序之教

    C.外与天际 D.去今之墓而葬焉

  • 3、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作学问的三个境界时,引用了古代三个词人的词句加以说明,其中第三个境界是(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蝴恋花》)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蝴恋花》)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D.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 4、贾宝玉被刻画成了一个天生的“情种”,文中有很多他对女儿怜惜的表现,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芳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B.宝玉有一句因林黛玉而起,对紫鹃说的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作烟,如何?”情已经成了贾宝玉生命的唯一意义。

    C.宝玉挨打后要吃荷叶莲蓬汤,凤姐便命做十来碗大家吃。汤烧好后,王夫人命玉钏儿送去。见到她,宝玉想起她姐姐金钏儿的不幸,又伤心又惭愧,千方百计的哄她说话,并让她也喝一口汤。

    D.凤姐生日那天一大早,宝玉便穿着素服偷偷到城郊供奉着洛神的水仙庵,焚香祭奠投井自杀的金钏儿。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是一所百年老校,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名人故居与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营造出学校独特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B.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C.朱永新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指出,阅读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走向。

    D.山西省通过大量的贴民意,暖民心的宣传活动,关于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法律法规得到宣传,也促使经营者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大家呼吁民乐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又会引发争论。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让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人质疑那种充满了流行元素和视觉冲击的音乐还能称之为民乐吗?总之,创新的突飞猛进,既为民乐带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喜,也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惑。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绪的表达,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的人,生存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其审美需求各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乐如果不创新就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比如,传统民乐当中的宫廷音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乐诞生于农耕社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如今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传统民乐自然会面临生存危机。

    回顾中国民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演变: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民乐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其创作主要是自发性的,并无专门的作曲家;到了 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80年代之后,西方作曲技术大量涌入,民乐的洋化、西化成为一股潮流,学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21世纪之后,民乐加电声的“盛装民乐”开始流行,如“女子十二乐坊”。

    所以说,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客观条件改变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乐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有学者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立刻搬出音乐教科书,认为此种音乐不符合书本上关于民乐的定义,甚至还有人给“女子十二乐坊”扣上了“是对民乐的亵渎”的大帽子。但另一方面,民乐的创新也必须考虑到大众审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乐曾出现一股片面追求复杂技巧的思潮。越有难度的作品越众星捧月,越传统的作品越被打入冷宫,这种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一度导致创作难写、排练难排、演出难听等诸多问题,被民乐指挥家杨春林先生批评为“一头沉”现象。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2017.8.24,有删改)

    1下列对“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民乐的传承与发展中,艺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女子十二乐坊”追求表现技巧的过程,也是民乐创新一种有益的探索。

    B. 民乐始终跟随着时代和生存环境而演变,不与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民乐就会消亡。如传统民乐中的宫廷音乐就已经基本绝迹了。

    C. 民乐发展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与时倶进就意味着生存危机。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的困境就是明证。

    D. 近代中国民乐经历了创作由自发到自主、教育由口传心授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始终深受西乐的影响,一直处在演变过程中。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女子十二乐坊”使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让人耳目一新,但也正因为此,有人质疑它在创新中模糊了自己作为民乐的身份。

    B. 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民乐不可能纯是单旋律的形式,民乐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也会有所变化,这是民乐发展的必然现象。

    C.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片面追求复杂技巧、将难度作为创新标准、冷落传统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理应加以摒弃。

    D. 有意无意忽视民乐必然随客观条件而改变的事实,以教科书式批评来对待民乐在创新形式上的探索的做法,不利于民乐创新。

    3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对传承与发展民乐的两点建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既交代了阿房宫修建的历史背景,又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不要只哀伤感叹,而要吸取历史教训,否则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后主刘禅能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该“妄自菲薄”,说些不合道理的话,“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青泥岭上蜿蜒盘旋、曲折难行的山道。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与常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长于借助外力罢了。

    (2)《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诗,诗人变换了角度,从远在他乡的游子方面去抒写思念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也用了类似的艺术手法,写出时空交错之美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夸张、暗喻等修辞极写赤壁古战场巨浪骇人却意境优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以“______”和“小楼昨夜又东风”引出故国之思,而“______”则是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仍驻足远望,其中“____________”的景象,令人回味无穷。

    (3)李白《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两句将夸张与神话融为一体,描述了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的艰险蜀道。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宋)岳甫

    编修公易镇武昌,安阳岳甫作歌头一阕,奉祖行色。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山川表里营垒,屯列拱神都。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注)①岳甫:宋朝词人,岳飞之孙。②本词为送友人(时任编修官职)前往武昌任职而作,小序意为敬献小词,聊为送别,为行者增添些豪壮风采。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造作歌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1)分析上片“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的写法特点与作用。

    (2)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词尾“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所表达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主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响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几据杖的“冯”指辅助、倚靠,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都同“凭”。

    B.徒隶,是指犯重罪而被发配边关的奴隶,与《过秦论》中的“氓隶”所指相同。

    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的是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燕王吊死问生的“吊”指吊祭、祭奠,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燕昭王初即位,急于招贤和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对待贤士态度不同,后指出燕昭王应拜入至贤之人门下,学习强国之道。

    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的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认同感,是指因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的一种感受。在当今时代,各种观念不断萌生,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增加,彼此之间极易获得认同感;同时,人与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也在日益放大,想拥有完全的认同感又十分困难。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共同观念之上,认同感对于我们社会、国家甚至全世界有什么意义,人与人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建立认同感……这类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请以“认同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