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每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年少
B.初闻涕泪满衣裳 耳闻不如一见
C.忽作玻璃碎地声 她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
2、下列不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
B.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C.诸葛亮知道曹超有谨慎、多疑的特点。
D.诸葛亮和鲁肃在船中饮酒取乐。
3、关于鹦鹉螺号潜艇的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鹦鹉螺号下水后,仅露出海面十分之一,如果想要完全潜入海中,需给储水仓加满水。
B.电是鹦鹉螺号的生命,尼莫艇长利用海洋发电,为鹦鹉螺号提供热、光和动力。
C.鹦鹉螺号顶部凹槽里配有一只小船,能够浮出海面,靠一根电线和鹦鹉螺号保持联系。
D.鹦鹉螺号的设计是尼莫艇长和十几位著名的法国设计师共同完成的。
4、解释词语。
1.高屋建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虚怀若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__________________
5、精彩回放。
1.甲骨文是刻在________ 上的;它出土的地方是现在的________。
2.按照顺序写出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声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分别代表了字义和读音。如“星”的形旁是______,声旁是_____。我还可以写出几个形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先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自相(______) (______)拳(______)掌 (______)欲试
心(______)胆(______) 胸有(______) (______)来(______)去
(______)处优 手(______)脚(______)
①他从小_______________,不知道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②上面的词语中,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_,请再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
③请用上画线的两个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国演义》中,有“《左传》癖”(______),有“口吃”(______)。
8、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这里碧水环绕,青山映照在碧水间,真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____________)
(2)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__________)
(3)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______________)
(4)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___________)
9、阅读以下材料,按文后要求答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小木箱,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穿他的老底,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什么也没有,难道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怪,怪,怪!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快乐呢!
【1】和《刷子李》一样,文章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做人物名片。
快手刘 年龄:___________________ 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 特长:___________________ 随身装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绰号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③自然段写了“我”看快手刘表演戏法的一次亲身经历,请写出“我”在观看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读文章结尾画“ ”的句子,“百看不厌”写出了_____________,“消磨”写出了_______________,从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___的情感。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dī tí)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迅 讯)赶到。支队
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愤 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lěi lèi)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1】在文中括号里,用“√”标出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立刻( ) 强烈( ) 激战( ) 干脆( )
【3】“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句话是由顾宪成的“ , ; , 。改编的”
【4】用“ ”画出最能体现战士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句子。
【5】以“当长江大堤遇险时”领起,写一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元宵观灯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到了,我和爸爸来到杭州的西湖,也加入了欢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漂亮,真神气呀!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只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片片金甲,像一位身披盔甲的将军。一位外国人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不一会儿,龙灯耍起来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手里拿着彩球逗引巨龙,巨龙在十几个小伙子的舞动下,追逐着彩球,嬉戏着……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
我们继续往前走,感到观灯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在孙女的搀扶下指着口吐泡泡的“鲤鱼”不禁赞叹:“现在的灯真有趣。”孙女说:“这不算什么,还有的灯比这更有趣呢!”我们看着这五光十色的灯笼,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
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1】补充词语。
红彤彤的( ) 千姿百态的( )
昂首挺胸的( )活泼可爱的(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有滋味,有趣味。(________)
(2)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_____)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作者写了哪些花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想象一下还有哪些花灯吗?请你形象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类文阅读
读不完的大书
七十多年前的农村,不像今天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自动或机动的玩具,没有开发儿童智力的新式玩具。我在幼年时,家里什么玩具都没有,大人们不关心孩子玩耍的事。我在五六岁时就自己到大自然去找可以玩的东西。农村的特点是接近大自然。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浩瀚的河流,繁茂的花草和树木,空中的浮云和飞鸟,地上的走兽和昆虫,水中的游鱼等,有说不完的好玩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遐想和实验的兴趣。例如小麻雀的蹦蹦跳跳、快乐活泼的样子,叫你高兴。老鹰在高空中盘旋时,展翅飞腾或流荡滑翔,有的猛扑而下,像在捕捉小鸡或什么东西,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子,暑寒荣枯,都有各种不同的趣味。草的叶子不一样,有长有短,有的还带刺;开的花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也有单瓣、重瓣的,有四瓣、五瓣的,等等。树木的千姿百态,更有给人乐趣的东西。①昆虫的动作也很好玩,例如蚂蚁搬家,那么长的队伍,那么井井有条的阵营,个个尽自己的力量,把货物全部搬迁。这种组织性很强的小动物的行动,真叫人佩服。当它们两军对垒时,更是好看,队伍整齐;正式打仗时,打得你死我活,直至尸体堆积如山,勇敢忠贞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我家房子的前后左右都有余地,栽有各种果树,有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酸橙树,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实。从树上直接摘下的果子,格外鲜美。我家后面还有两丛竹林和一株棕榈,是我最爱的。②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出土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笋子炒咸菜,味道鲜美无比。更可爱的是它们那耸入高空的青翠茎叶,亭亭玉立,显得那么纯洁!微风吹来,一片沙沙声,是那么温柔细腻。但当大风袭来时,竹林总是最先发出萧萧的喧声,不平静的调子,奏出我幼小心灵的怅惘情绪。池塘边的棕榈树坚毅地挺立着,大蒲扇似的叶子显得很高洁,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倒映池水中,小鱼在池水的倒影中间游玩,是另一种境界。
大自然是一部看不完的大画册,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极大的学问,有欣赏不完的乐趣。
【1】(理解课题)短文题目为“读不完的大书”,“大书”是指________,作者用这个题目是想说明_______________
【2】(整体感知)认真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农村的特点是_________。七十多年前的农村,家里没有好玩的玩具,但大自然中有很多,作者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重点写了自家屋后的______、______,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之情。
【3】(提取信息)对大自然这本书,作者是分哪三部分来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写法)文章对大自然中万物的描写有详有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详细描写了什么?突出了事物哪方面的特点?填一填。
句①详细描写的是______,突出了______却有严密的______和高度的______;句②详细描写的是______,突出了竹笋______,______,竹子的______美及其风中撩动人心的_______。
【5】(语言运用)学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你小时候在大自然中见到的一种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李逵杀虎(节选)
李逵背着母亲过沂岭,途中将母亲放于岩石上,自己去找水来给母亲喝。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下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舔一条人腿。
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千辛万苦,把老娘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往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把,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颌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以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1】以上选文跟《武松打虎》一样,都是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作者是施耐庵。
【2】请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将下列故事情节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怒杀虎仔 B.不见老母 C.再除双虎
(______)→(______)→(______)
【3】参照例子,用简要的语言概况两位梁山英雄打虎的不同之处。(不少于三处)
武松打虎 | 李逵杀虎 |
在景阳冈打虎 | 在沂岭杀虎 |
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 |
【4】武松和李逵同为小说中的打虎英雄,你更钦佩谁?请结合课文和所选片段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①那是一个傍晚,我们乘着一辆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往南端的费菲律普岛赶。费菲律普岛是澳洲著名的企鹅岛,我们去那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②从车子上的收音机里,我们知道,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大赛。司机和导游是中国人,听到这消息后显得忧心忡忡。因为根据估计,在我们到达企鹅岛前一个小时,这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就要结束。根据我们的经验,到时候,观众散场,会有成千上万的汽车往墨尔本方向开。因为这条路只有两车道,我们都担心会塞车,而真正可以看到企鹅归巢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如果因为塞车而耽误了时间,我们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了。
③司机加快了车速,虽然时值傍晚,夕阳如血,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宽阔的海天之间,云彩无比的迷人,可是我们都没有心情欣赏或下车拍照,只是担心着一个问题:
④担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离企鹅岛还有60公里时,对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流。其中有汽车,还有无数的摩托车。那可是一些特别爱炫耀自己车技的摩托车迷呀!他们戴着钢盔,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
⑤此时此刻,目力所及,从北往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可是由南往北开的车何止千辆!我们都紧张地盯着对面开来的车辆。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双方的车子却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
⑥我们终于开始注意到,对面行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
⑦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要知道这里是荒凉的澳洲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这种失衡的图景在视觉上似乎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可是我却渐渐的受到了一种感动!
⑧夜幕降临了,所有的车都打开了车灯,看着那来自对面一侧的流动的车灯,我感到了一种无言的美。我必须说,那是我平生所见过的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它给我留下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如愿看到的场景——暮色之中,可爱的、憨态可掬的小企鹅从脑海里浮现出来,然后摇摇摆摆地踏上沙滩,一路追逐着回到沙丘巢穴——还要深刻。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制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
【1】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横线上。
【2】作者经历的这件事中,情绪和感受不断在变化。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填出变化的情绪和感受。
( )——出乎意料——( )
【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担心的问题是什么?请填在横线上。
【4】(1)短文中极不“平衡”的车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不仅是指_____,也指_____。
【5】短文中的人们遵守规则体现规则之美,请你为公路设计一条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A.无论是何时何地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B.我们在国外的时候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C.出外旅游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D.美丽的景观是令人难忘的。
15、阅读理解
蚂蚁和蜜蜂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搁着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去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起头气呼呼地说:“喂,蜂儿,我问你一个问题。”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说。
“你们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都很勤劳,但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儿,笑着说:“这个问题吗,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________,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________……”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妒忌蜜蜂了。
【1】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2】联系是上下文了解词语:
妒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服口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蚂蚁为什么心服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文阅读。
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边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从片段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_______)——(______)
【2】“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句采用的修辞手
法是(_______)。
这句话可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__ ”画出对妈妈细节描写的句子,用“ ”对爸爸细节描写的句子。
【4】写表现爱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表现爱的名言(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迷宫。
牧童妙联惊先生
陈先生是个爱好吟诗作对的老夫子,这年被请到乡下教书。
一天中午,陈先生午休,只听梁上老鼠“吱吱叽叽”打闹,便捡起一土疙瘩砸过去,几只老鼠被惊散。可陈先生正要入睡,梁上又是一阵“叽叽”叫,吵得心烦——再砸——再吵……陈先生没了睡意,用笔在墙上画了只活灵活现的大花猫,并埋着嗓子细声学着猫叫,吓得老鼠四处逃散。陈先生笑笑,随口来了句:“壁上画猫惊闹鼠。”下午他让学子们对下联,可大家都对得不满意。这时,突听窗外传来一句“田头草人吓麻雀”。陈先生一惊,到堂外一看,原来是给富户家放羊的孤儿朱小,今年才十三岁。
陈先生心想,靠偷听学习竟学得如此好,若收入堂正规学上几年定成才,便出联考他:“新竹长,长过老竹,新青胜蓝。”朱小脱口而出:“老树高,高过新苗,老盛新茂。”陈先生不敢相信,一个十三岁的牧童如此了得,便将他收入学堂读书,分文不要。
后来,朱小竟成了淮阴侯身边的高参!
(1)陈先生对学子们对的下联不满意,而朱小能对出,这说明了什么?(1分)
(2)“壁上画猫惊闹鼠”是先生根据午休亲身经历而来,而“田头草人吓麻雀”是朱小看到什么情景而应的对呢?(2分)
(3)“新竹长,长过老竹,新青胜蓝。”有新竹超过老竹的意思,暗含对后辈的夸奖;而“老树高,高过新苗,老盛新茂。”表面意思是什么?暗含着什么意思?(2分)
(4)“后来,朱小竟成了淮阴侯身边的高参!”照应了文中的哪句话?说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5)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2分)
18、阅读
林则徐请客
林则徐53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鈿。
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来时,送上来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郿时候,冰淇淋还很罕见,林则徐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时还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冰冷冷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都是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有的挥动着手,想伸进嘴巴去;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点,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急了就要烫喉咙!”
外国人瞪圆了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词语。
(1)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______
(2)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文中的林则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着急吃槟榔芋泥被烫喉,请用“ ”画出描写外同人出洋相的句子。
【5】林则徐是清末著名的禁烟英雄、爱国将领,他的爱国名言有:________________。其实,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亘古不变,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陆游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毛主席面对爱子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他的批文是“________________,何须马革裹尸还”。
19、课内阅读
第三天,苏艾静静地走进琼珊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轻轻地握着琼珊的手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去世了,他也得了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hé huò) 了黄色和(hé huò)绿色的颜料。”苏艾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看看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它在风中不飘不动,你不觉得纳闷吗?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贝尔曼先生去世后,人们在常春藤下发现了什么,用“ ”画出来。从这些物品中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解释说明 B. 语音延长 C. 语意转换
【5】在琼珊知道贝尔曼先生的死因之后,她会怎么说?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条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成转述句: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傻事我不会再做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操场扩张了不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1.作文要求与提示:我们读书看报往往会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深受感动,或敬佩不已,或同情落泪,或受到启发……本次作文,请你选择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题目: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