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爱的教育》后,请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那个总是得一等奖的孩子是班长,他的名字叫( )
A.克洛西
B.代洛西
C.弗兰蒂
【2】为了救一个小孩被车子扎伤的人物是( )
A.洛贝谛
B.安利柯
C.铁匠的儿子
【3】弗兰蒂被开除的原因是( )
A.品行太坏
B.成绩太差
C.不尊敬父母
2、找出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明明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 )
A. 不知疲倦 B. 专心致志 C. 欢天喜地
【2】台风狂怒地嚷起来。 ( )
A. 狂暴 B. 怒吼 C. 难过
【3】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 ( )
A. 坚持不懈 B. 喜气洋洋 C. 毫不犹豫
【4】妈妈的话,我一直铭刻于心。 ( )
A. 雕刻 B. 铭记 C. 立刻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破碎(suì) 抚摸(mē) 檀木(tán) 横竖(héng)
B.遵循(zǖn) 贡献(gòng) 纤细(xiān) 海豚(tǘn)
C.习惯(guàn) 枣核(hé) 发泄(xiè) 承认(chéng)
D.脊背(jǐ) 悠闲(yiū) 是否(fǔ) 走廊(láng)
4、下列句子中,不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是( )
A.小军是个书迷,他家里的书有满满两大柜子,每天他都要看好几个小时的书。
B.动物园里的小猴真调皮,一会儿爬到树上,一会儿抢食物吃,一会儿居然在打架。
C.风好大,把小草吹得垂下了头,把小树叶吹得漫天飞舞。
D.太阳火辣辣的,可是操场上的小朋友依然在认真地做着广播体操。
5、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个有趣的故事写的是主人公_______和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一共比了两次,第一次小柱子_______,觉得____________。回家后,他从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了启发,他刻苦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绝招,结果在第二次__________中得到了伙伴的___________。
6、写出下列近义词。(5分)
立刻( ) 赞叹( ) 节俭( ) 观赏( ) 教诲( )
7、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梅子黄时日日晴,__________。绿阴不减来时路,__________。
这首诗是_____朝诗人_____写的记行诗,“梅子黄时”指的是______(时间),从诗中________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归程的图中,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róng qiú shì xiàn cāi xiǎng zèng sòng
tiào wǔ gǎn jī huāng yě chéng shí
9、课外阅读。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 )浓浓的绿荫。几( )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请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2】写近义词:依着_________ 独特_________
【3】填空。
乡下人家有的在门前的场地上种花,他们种的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会在屋后种_________。
【4】画线句子中“____________”一词形象地表现了春笋多。
【5】你从选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题。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夸父的巨人。他看见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接着就是漫长的黑夜,直到第二天早晨太阳才又从东方升起。夸父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还没等太阳落下去,夸父就追到了。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就在这时候,夸父的喉咙干得直冒烟。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夸父又向北方跑去,想去喝大泽里的水。那大泽,又叫“瀚海”,有上千里宽。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1.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手杖(zhàng zàng) 颓然(tuǐ tuí) 手臂(bì bèi)
深渊(yuān yuàn) 瀚海(hàn gàn) 鲜果累累(lěi léi)
2. 照样子写词语。
又红又亮:
鲜果累累:
3.找出短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 )——( ) ( )——( )
4.夸父死了以后,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
5. 在这篇神话中,你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精神?
11、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1】仿写词语。
窃窃私语(AABC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嗡嗡(拟声叠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从问句的角度来看,这是________句;从在这个段落的作用来看,它是整段话的_________句。
【3】这段话共有______句。具体描写水下动物发出声音的是第______句。作者具体描写了______种声音。第五句讲有些动物在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情况下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12、阅读
一枚扣花
星期天,妈妈带我上街。我特意拿出生日时姑姑送给我的扣花戴在胸前。这扣花可真漂亮,一颗颗晶莹的水晶石镶嵌在金孔雀形的扣花里。动一动,“金孔雀”就闪闪发光,非常惹人喜爱。
街上人山人海,商场的人更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柜台。正当我被五颜六色的衣料吸引时,肩膀被推了一下。我气得猛一回头,冲着推我的那人嚷道:“挤什么?”没想到那人不但不恼,反而微笑着对我点点头,用手指着我的前胸,嘴里一个劲地“啊,啊……”并招手要我出去。我低头一看,糟糕!我的扣花没了!
我急忙挤出人群。只见那人大约三十来岁,个子不高,眯着一双不太有神的眼睛。他一见我便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一件东西送给我。我接过一看,咦,这不是我丢的那枚扣花吗?我气呼呼地问:“你这人怎么随便拿我的扣花?”那人见我发火,嘴里一个劲儿地“ 啊,啊……”脸上现出焦急的神情。他一会儿指指我手中的扣花,一会儿又弯腰走几步,做出捡东西的样子,好像要告诉我什么。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我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是他拾到了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
“芳芳,你怎么站着发呆?”妈妈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忙四下环顾,人呢?我还没有感谢他呢,他却不见了。
我随妈妈走出商场,一边走一边找那个人,希望看到那双不太有神的眼睛。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那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然而我没有找见他,只有我手中被汗水浸湿的扣花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显得更加美丽。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金不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 ”的句子是____描写,画“﹏﹏”的句子是____描写。
【3】“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你认为聋哑人可敬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检阅台
三袋麦子(节选)
最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谈起去年的那口袋麦子,小猴拉着他的手,神秘地说:“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啊,麦囤里堆得满满的。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土地爷爷抚摸着小猴的头 兴奋地说 你真聪明 真能干
【1】给选文没有标点的地方加标点。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的小猴。
【3】结合全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小猪、小牛还是小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土地爷爷也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黄山奇松(节选)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果然 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居然 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_______,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__________,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仲出长长的“手臂”,________________。
【1】用“ ”画出选文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2】把下列三句话还原到选文横线处。(填序号)( )
A.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B. 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C.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3】选文主要描写了“ ”“ ”“ ”三大名松,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 ,它成为黄山奇松的 ,也是整个黄山的 。
15、飞舞的窗帘
在一幢红房子上有一扇米黄色的窗子,在窗子上挂着一幅蓝色小花的窗帘。每当风吹起,蓝色的窗帘就欢快地飞舞起来。它多想跟着风一起去旅行啊!可是它被一个个小铁圈连在窗子的横杆上,无论怎么用力都(无济于事 无能为力)。
于是,它和所有过路的小鸟、小蚂蚁、小花猫等等打听外面的事情。渐渐的,附近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喜欢收集新闻的蓝色窗帘,每当它们路过就把新的消息告诉它,而风吹过的时候,窗帘就把这些消息随风发布出去。这些信息(果然 居然)帮助了很多朋友:狗妈妈找到了它走丢的孩子,昆虫找到了食物,东边的柳树把悄悄话传给西边的柳树……大家都很感谢蓝色的窗帘。
转眼,蓝色的窗帘变旧了,主人把它取下来顺手放在窗台上。好朋友风发现它自由了,于是高兴地把它带到了空中。
它跟着风飞舞旋转起来,多么兴奋啊!最后它累了,在一块草地上停留下来。正好在草地上野餐的小兄妹发现了它。妹妹高兴地对哥哥说:“哥哥,看,它可以做我们的野餐毯!”
就这样,蓝色的窗帘陪着小主人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的风景,实现了最初的(希望 愿望)。而最让它感到幸福的是,它一直都在为别人带来快乐。
【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画“√”。
【2】窗帘最初的愿望是( )。
A.收集新闻
B.陪小主人去很多地方
C.跟随风一起去旅行
D.跟随风旋转
【3】“大家都很感谢蓝色的窗帘”的原因是( )。
A.蓝色的窗帘和大家都是好朋友
B.蓝色的窗帘用实际行动帮助了大家
C.蓝色的窗帘通过提供很多信息帮助了大家
D.蓝色的窗帘给大家讲有趣的事情
【4】窗帘感觉最幸福的事情是( )。
A.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B.一直都在为别人带来快乐
C.看了很多风景
D.知道了很多消息
1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低头族”
料一: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如今,“低头”早已不是一种现象,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材料二:由于看手机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与家里人交流,待家人如空气般不存在。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张先生家人聚餐时,孙子孙女只玩手机而冷落了家里的老人,惹得老人愤而摔盘离席。
【1】从材料里得到的信息是( )。
A.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B.看手机能和家人密切地交流
C.老年人不喜欢看手机 D.长时间看手机会影响视力
【2】“低头族”的现象有哪些?在对的选项后打“√”。
A.在地铁上看手机( ) B.用平板电脑玩游戏( ) C.上班路上用电脑上网( )
【3】你想对“低头族”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招兵的布告刚一贴出,就有很多人前来报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戚继光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照样子,写句子。
1.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
只能____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铅笔要伪装成一根嫩嫩的丝瓜。
伪装:________
3.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连——都——___________
19、修改病句。
(1)我们要运用灵活学过的词语。
_____________
(2)我激动地心情翻开日记本。
___________
(3)这道题被终于我们解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
20、修改病句。
1.宋庆龄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学习成绩优秀,深受同学们的爱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我喜爱的
要求:选取一种你熟悉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鸡、小鸭等。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把它写下来。抓住这种小动物的外形、活动、吃东西、睡觉等,把特点写出来,并表达出对它的喜爱之情。3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