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资阳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是(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谴,消谴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

    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已都是一件艰苦的事。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于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 2、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是(     

    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把气吞海岳的豪情融汇在盛衰荣辱、兴亡成败的刀兵鏖战之中;把英雄和美人统贯在风光之内;把强大与弱小、智慧和力量的较量摆放在墙橹灰烟之间;辛弃疾把抗金复国的壮志融汇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恢宏气势之中,把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的感慨安放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之间,把战争烽火和苟且偷安的对照摆放在百姓的歌舞升平之中。

    A.鏖战

    B.墙橹

    C.巷陌

    D.烽火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这次班会上,同学们都认真地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广开言路,坦诚交流,共同营造了“同伴互助”的良好氛围。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能获知离散亲友的一点讯息,对饱受战争之苦的叙利亚百姓来说,也可谓空谷足音。

    ③合肥市羽毛球队选手王静瑶挑战实力相当的淮南选手,经过五轮艰苦卓绝的交战,最终兵不血刃,以3:2获得胜利。

    ④来到宣城、黄山一带,能看到许多古村落都密布着粉墙黛瓦马头墙,它们似乎千篇一律,却又风格各具,造型各异。

    ⑤针对近期市场上出现的课桌椅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下发文件,提醒所属学校在选购时注意甄别。

    ⑥虽然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但是作为国内“幸福学”研究的始作俑者,王尔顿教授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还是牢不可破。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xiāo) (kuài) (ɡě)   除残去(suì)

    B.(léi)   (máo) (juē)   惑人心(ɡǔ)

    C.(zhuó)   (yǔn)   (cān) 风雨如(huì)

    D.(dú)   (fǔ) (yù)   枪实弹(hè)

  • 5、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 )

    A.因之以饥馑 B.会同,端章甫

    C.乎大国之间 D.异乎三子者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以来,我国先贤们就主张人要修身,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与古人相观照有诸多异同之处,其修身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

    修身最简要的定义是要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不足,使之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古人的修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境界性,是一种境界修身,鼓励人们不要被眼前艰难的生存状态击垮。即使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也应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已经不再为生计烦恼,有时人们强调修身是防止过于优裕的生活使人失去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更多时候,现代人面临的最大生存境遇是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复杂的职业环境、严格的职责要求,以及职业发展的起伏与挫折等,于是他们更需要通过修身来使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现代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主张工作和生活分殊,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他们追求举家出游,或结伴而行的方式,以达到“休身”和“修心”的目的。这种修身与古人的境界修身是有差距的,古人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他们的修身是“正心”,现代人是“休心”“松心”;古人的修身绝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而是具有浓厚的心系天下百姓的政治理想与人文情怀。

    现在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修身健身要处于运动之中。一是与“独”相反的“群”修身健身方式。古人的修身多为“独”和“静”,而现代人独处的时间比古代人更多,心灵的孤寂更深。现代人相信集体行动比个人行动更能够调节气氛。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就读的学生,在闲暇时间,三五成群到KTV飙歌的情形时常可见。二是与“静”相对的“动”的修身健身模式。“琴棋书画”是传统的中国式修身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以静入胜。毋庸讳言的是,古人“静”的健身方式,表达的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健身的精神追求。现代人的观念则相反,“动”则有活力。

    古人的修身是一门功课,每天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反省。从前有一种“功过格”,每天做完事情之后,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做错的事,用笔墨在格中点一个黑点儿;如果做了好事、善事,总用朱笔在格中点一个红点,这样天天反省,最后达到“修身立行”的圣贤境界。

    现在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考验伦理道德的境遇。因此,随时力行也是随时修身,修身立行应合二为一,而不是刻意专门找一个时间修身。比如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银行、剧院、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这都是修身。

    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的职业中,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修身最为重要,要求也最高最严,必须严以修身。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讲君子“三耻”,即“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他将“耻不修”放在首要的位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先贤们主张的修身,与现代人修身方式不尽相同。这是因为生存境遇,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不同造成的。

    B. 现代人修身的目的是通过修身来使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与古人的境界修身是有差距的。

    C. 古代人修身多为“独”与“静”两种状态,而现代人更相信“群”与“动”的修身健身方式。

    D. “功过格”是古人专门用来反省的一种方式,天天反省做过的好事,善事及错事,最后达到“修身力行”的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运用假设的论证方法,又列举出颜回“不改其乐”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境界修身的精神实质。

    B. 文章第三段把现代人的修身方式与古人的修身境界相比较,得出了古人的修身是“正心”,现代人是“休心”“松心”的结论。

    C. 文章第四段用现代人在闲暇之余到KTV去“飙歌”的事例来论证“群”与“动”是现代入的修身健身的方式。

    D. 文章的第六段强调现代人应该随时立身随时修身,并将修身力行合二为一,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就是修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修身是要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使之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古人还把修身当做一门功课,运用“功过格”天天反省,最后达到“修身力行”的圣贤境界。

    B. “琴棋书画”是传统的中国修身方式,表达的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健身的精神追求。这与现代人“群”“动”修身健身观念相反。

    C. 古人需要每天找时间进行修身,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其修身与力行合二为一的特点,不需要刻意专门找时间修身。

    D. 荀子将“耻不修”,作为“三耻”之首,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严以修身”,说明了修身在古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思接千载,追想起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周瑜的风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名句名篇默写。

    (1)作者把他踮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往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潜《归去来兮辞》写自己回到家后,仆人、孩子无比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设想今后虽然彼此相爱却难以长相守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没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豁达开朗,却同样感人至深。

    (3)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7)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8)锦城虽云乐,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9)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10)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采集香木香草作比,表达诗人对嘉德懿行的追求。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醒自己。

    (3)古人咏“月”,往往置之于江海之上,来表达哲理情思,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类似的唐诗中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三、四句是说,诗人问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对意象的选择,对意境的处理,都注意到了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本诗对格律要求严格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

    【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如楚,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 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 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

    材料二: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辞,强之而后受。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注]①襄公,鲁襄公。②叔仲,鲁国大夫叔仲带。③楚王芈姓。④季武子,鲁国大夫,名宿(一作夙)。⑤卞,鲁国公室的一座城。⑥公冶,季武子的私属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B.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C.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D.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汉,闻康王卒”与“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及”字含义不同。

    B.“而何德于君”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玺书,文中指季武子以印章封记送给鲁襄公的文书。“玺书”秦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固辞,强之而后受”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叔仲带认为大家应该借鉴君子“计成而后行”的智慧,凡事要考虑周密,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鲁国就应该提前谋划好抵御楚国的办法。

    B.材料一中,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

    C.材料二中,鲁国大夫季武子侵占卞城,却谎称卞城有人叛乱,自己率部下去平叛,已经取得了卞城。鲁襄公识破了季武子的谎言,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

    D.《国语》和《左传》对鲁襄公回国后的记述,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国语》重在记言,以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也记言,但叙事较为翔实,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

    (2)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逐梦青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7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