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资阳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宫殿大门外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请问按建筑方位,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 

    A.左雄右雌

    B.左雌右雄

    C.雌雄同体

    D.都是雌的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人  ①  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  ②  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  ③  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 ④  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  ⑥  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A

    尽管

    如果

    那么

    之所以

    因为

    B

    不管

    只要

    /

    因为

    /

    C

    不管

    如果

    那么

    之所以

    因为

    D

    尽管

    既然

    /

    因为

    /

     

     

    A. A   B. B   C. C   D. D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   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   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   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

    A.孜孜不倦 口传心授 丢失 B.孜孜不倦 口耳相传 失落

    C.宵衣旰食 口传心授 失落 D.宵衣旰食 口耳相传 丢失

  •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官盛则近(阿谀奉承)  ②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③是故贵无贱(无论,不分)  ④小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师(常有的)  ⑥郯子之(学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离不开酒。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唐代文人之醉酒,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A

    总是

    既然

    /

    但是

    从而

    B

    可是

    倘若

    那么

    /

    所以

    C

    如果

    /

    固然

    而且

    因此

    D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A.A

    B.B

    C.C

    D.D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道德维度是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基本维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诸种原因,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甚至消解了。

    ②否认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之倾向,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论敌将唯物史观歪曲为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唯物主义,指摘其忽视了对历史主体即人的关注,并否认其中蕴含道德关怀。德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巴尔特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只承认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人被归结为经济过程的工具。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正统派理论家们,将历史唯物主义当作一门严格的科学,着重强调其科学性的一面,也忽视甚至否认其所蕴含的道德维度。可见,无论是资产阶级学者还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们都把唯物史观与道德对立起来,视道德为唯物史观中缺失的一个环节。

    ③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对立论以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对人道主义持批判态度为由,认为唯物史观没有给人的历史主体性留有一席之地,是对人道主义的全盘否定。这显然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误读。事实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并非截然对立。与唯物史观对立的是唯心史观,而与人道主义对立的则是反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双重内涵,即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和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人道主义。唯物史观将人道主义思想中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积极因素吸纳到自己的历史理论中,对人道主义做出了历史观上的摈弃和价值观上的秉承,从而赋予其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人道主义。

    ④一直以来,国内学界由于受到苏联解读模式的影响,也倾向于将唯物史观解读为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忽视了唯物史观的批判理论和实践观中所蕴含的深厚道德意蕴。不可否认,对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的强调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与那些以伦理眼光观察历史的理论不同,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历史观的巨大变革,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历史哲学。列宁曾把唯物史观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然而,只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道德维度,实质上也是对它的一种误读。这种单一化的解读模式遮蔽了唯物史观的道德光辉,使我们无法深刻领悟其深层内涵和内在特质。

    ⑤的确,唯物史观文本不是纯粹的道德专著。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其是否包含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在于其是否具有道德维度伦理道德体系道德维度是不同的概念。道德维度是就道德价值道德立场层面而言的。唯物史观没有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不意味着其中也缺乏道德维度。事实上,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以科学与道德双重维度为内在特质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而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言的那样是道德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纯科学主义

    ⑥系统研读唯物史观经典文本,深入考察马克思的道德思路,不难发现唯物史观不仅没有排斥道德,而且始终代表人类道德进步的方向。事实上,道德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的道德研究经历了一个视角的转化,即从早期的人道主义阐发转向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城内,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求与人类道德息息相关。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为探讨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释人类的道德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从未抛弃道德研究。只不过,它摆脱了仅诉诸抽象道德原则来谈论道德的窠臼,将道德研究建立于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之上,使道德研究以及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实现都获得了现实的根基。

    (摘编自周松《被遮蔽的视野: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被遮蔽的原因,既有论敌的有意歪曲,也有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片面认知。

    B.人道主义具有双重内涵,唯物史观吸收其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人道主义。

    C.只强调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科学维度,这种解读未把握唯物史观深层内涵和内在特质。

    D.系统研读唯物史观经典文本后,可以发现唯物史观没有排斥道德,道德观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对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所产生的片面认识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⑤段分析了“伦理道德体系”“道德维度”的不同之处,总结了唯物史观的本质特点。

    C.文章先列举了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被遮蔽的表现,然后由表及里论证其本质内涵。

    D.文章以立论为主,驳论为辅,边立边破,全面论证了唯物史观所具有的道德维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巴尔特和考茨基都否认了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都视道德为唯物史观中缺失的一个环节,他们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B.国内学界由于受到苏联解读模式的影响,也倾向于将唯物史观解读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学说,然而这一理解却存在片面性。

    C.“伦理道德体系”与“道德维度”是不同的概念,唯物史观没有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缺少相应的道德价值和道德立场。

    D.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以科学与道德双重维度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它将科学与道德置于同等的地位加以探讨,进而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朝统治者对天下的珍宝极力攫取,却又随意浪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此加以质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后主刘禅,凡是宫中之事,应先向先帝选拔的贤臣请教,然后施行,这样必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无声衬有声,写一曲终了而听者仍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杂说(四)》中,讽刺了不知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却拿着马鞭对着千里马妄说“天下无马”。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渐渐停歇后,于沉寂中蕴含着千言万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揭示大学的根本宗旨的句子是“大学之道,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

    (2)《〈老子〉四章》的第六十四章中,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万事积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__________;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始于足下”。

    (3)《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诗》除了可以兴、观群、怨之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10、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1)锲而不舍,________

    (2)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

    (4)______,天涯共此时。

    (5)工欲善其事,_______

  • 11、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见识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中秋月

    【唐】罗隐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因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于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桂一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点明赏月的地点,然后写诗人因被月色吸引而留恋水岸。景物描写与诗人悲伤的感情形成反衬。

    B.古人传说月中有蟾蜍和玉兔,颈联化用这两个典故,借蟾蜍“矜爪距”和玉兔“弄精神”写出月的明亮。

    C.尾联表面上写嫦娥的惆怅和孤独,其实是暗示诗人自身。结合中秋这一特殊时节,诗人之悲更增一层。

    D.全诗借写月之圆,暗喻中秋佳节人的团圆;借写嫦娥的惆怅,暗示诗人自身的孤独。通篇借景抒情,委婉含蓄。

    【2】在有的版本中,诗题写作“咏月”,以颔联为主,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试说明为何“咏中秋月”诗题更为合理。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放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叙,通“序”,为……作序。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①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佛教以洞明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1第一自然段中的“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尤,女中之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世俗之人是无法得到、领会意趣的。

    B.书画古董、装神弄鬼都只不过是意趣的表象。

    C.作者认为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没有意趣。

    D.首段的“会心”既是得到“意趣”的关键,又照应了结尾的《会心集》。

    3“重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他们的共同点是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5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年长、官高、品大是得到意趣的障碍,可是在文末却又提到品高、官高、年壮的陈正甫是深于趣的人,你认为这矛盾吗?请说说理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 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英雄主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