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的船队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他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郑和
D.麦哲伦
2、八股取士多为后人所诟病,下列能支持这一态度的是
①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②题目解释以《四书集注》为标准
③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④培养了大量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共同目标是( )
A.反抗英国殖民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4、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取得建立市议会选举市政官员和成立城市法庭的权利,这说明这些城市
A.成为自给自足单位 B.拥有自治权
C.获得财产自主权 D.对领主有控制权
5、假如春秋时期楚国国王到印度去旅游,他发现自己竟属于( )
A、第一等级婆罗门 B、第二等级刹帝利
C、第三等级吠舍 D、第四等级首陀罗
6、在世界近代史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是( )
A.美国南北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7、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 俄国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新中国成立
D. 巴黎公社的斗争
8、要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可以查阅的地图是
A. B.
C. D.
9、古代印度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指的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贱民
10、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 )
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地中海成为“内湖”
C.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
D.建立了“元首制”
11、《大国崛起》中说道:“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其评价的是
A. 斯大林模式
B. 苏联的工业化
C. 新经济政策
D. 赫鲁晓夫改革
12、“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阿拉伯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13、据报道,我国即将在福建省福清县建成世界先进的新型核电站。核电技术是对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理论的应用
A. 但丁
B. 瓦特
C. 伏尔泰
D. 爱因斯坦
14、“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章西女王领导独立斗争 B. 玻利瓦尔领导独立斗争
C. 马克思主义诞生 D. 东欧剧变
15、第二天,革命力量雄厚的工程营首先发难,占领军械所。各军士兵纷起响应,两天内占领了武汉三镇,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们的首创精神,揭开了( )
A.戊戌变法的第一幕
B.辛亥革命的第一幕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幕
D.北伐战争的第一幕
16、“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上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17、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这里的“国家”是( )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帝国
D.罗马共和国
18、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7世纪中期,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封建社会,这主要是通过( )
A.大化改新
B.幕府统治
C.启蒙运动
D.殖民扩张
19、“13世纪末的巴黎城被描绘成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以商人、手工业者和普通百姓为主的大城;二是以宫廷周围的贵族和大教堂为主的旧城;三是以大学生和教员们为主的大学。”结合材料,这说明大学( )
A.不受世俗权力的影响
B.已经脱离教会的控制
C.享有一定的自治地位
D.远离城市市民的影响
20、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先后分封异姓和同姓诸侯王,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势力日渐膨胀,渐成尾大不掉之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
A.实行郡县制
B.实施“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设军机处
21、在《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字母A、B、C所代表的三条航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位航海家最早开通的。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22、《哈姆雷特》是_____的作品;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_____》。
23、将下列各小题补充完整。
(1)公元前27年,_________首创“元首制”,建立罗马帝国; ____________ 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
(2)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___________的“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到20世纪,英国取得 大片殖民地,自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864年,英、法、德等国工人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_________________”。
24、请列举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人物。
(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
(3)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
25、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________。
26、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27、根据下面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前27年罗马帝国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____。
(2)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百科全书式古希腊著名学者是______________。
(3)为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颁布《民法典》,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是______________。
28、二战前夕,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换取与德意侵略者妥协的政策被称为______;冷战开始的标志是______的出台。
29、请你根据下列文字描述填写相关内容:
(1)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_______ 。
(2)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是 ________ 。
(3)君士坦丁堡保存最完好的大教堂是 。
30、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________
(2)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是:________
(3)雅典民主政治中最高权力机构是:________
(4)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
(5)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________
31、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指的什么事件?
(2)中国近代史上,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近代,中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关注海权,创建了中国近代海军。福州船政局是哪位湘籍代表创办的? 中国近代海军是在哪一次列强侵略战争中被挫败的?
(4)人类活动的舞台逐渐由大陆扩大到海洋,相对隔绝的欧、亚、非、美洲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谁?工业革命,美国首先开启了蒸汽轮船航行的历史,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的海权遭受的空前的灾难是什么?
(5)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面对严峻的海洋主权形势,你认为我国应如何解决这些争端?
32、人类科技发展经历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三次革命。每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哪个国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革新什么技术开始?
(3)作为青少年学生,就怎样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和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33、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节目。本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节点。
(1)“千年局变”惊醒国人,为救国图强,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各种探索。请举出其中两位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并说明其有何历史事迹。
(2)“中国新生”后,一改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脊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请举出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两例重大外交成就。
(3)“伟大转折”里,中国最重要的转折是确立了什么思想路线?我国从此进入一个什么新时期?
(4)回顾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你有什么感悟?
34、 材料一:法令规定: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农奴解放时,可从地主那里牍买一块份地。
材料二:
1917年11月 | 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府颁布《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规定俄国各民族自由平等。 |
1918年初 | 俄罗斯联邦人民委页会通过关于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 |
1918年3月 | 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置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燕得了宝责的喘息时机。 |
1918年3月 | 《真理报》正式成为苏共官方出版物。 |
1918年3月 | 面对军事威胁,苏维埃政府由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 |
1918年7月 | 第五次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确立了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
1921年3月 | 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生产的积权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材料三: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和民众涌现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思潮,2003年3月5日,在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这股思潮达到一个高峰,2003年3月26日,俄罗斯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罗米尔”,就斯大林逝世50周年进行民意调查,发表题为《斯大林这条“暴龙”又活了?俄罗斯人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文章写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斯大林并没有死,而作为一个伟大的受尊重的所谓‘暴君’活着,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两者人数的比例约为3比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法令领布于哪一年?这一法令是谁签署的?法令的颁布使俄国走上了怎样的发展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克服危机的主要方式。
(3)材料三认为,近年来,在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思潮中,占多数的观点是肯定斯大林的作用,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