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年12月13日,是我国的“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 )
A.鸦片战争 B.旅顺大屠杀 C.南京大屠杀 D.八国联军侵华
2、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苦难史和屈辱史。中国首都先后三次遭到沦陷和劫掠。其中第二次沦陷导致的后果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造成中国军民30万人罹难
3、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的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在标志着这次“伟大觉醒”开始的重要会议上实践的历史转变不包括( )
A.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 从“两个凡是“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佩,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
A.扶清灭洋的口号
B.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强烈排外的主张
D.打败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5、“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七子悲歌成旧恨,九州热泪入新醅。”这首诗中的“喜事”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
A. 与中央关系不同 B. 各自权限不同
C.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D. 社会制度不同
7、世界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是:
A.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为中国提供援助 D.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8、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客观描述的是
A.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持意志
B.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焚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D.北洋军阀的割据,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
9、“位于西樵的继昌隆缫丝厂创建之初被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使工厂的经营举步维艰。”材料认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传统社会的落后意识 B.政府的巨额摊派
C.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 D.劳动力的短缺
10、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1、近70年来,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也没有改变。下列史实不利于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是
A.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
B.“台独”势力的存在
C.香港、澳门的回归
D.两岸经济往来密切
1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蟠龙战役 B. 济南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淮海战役
13、1938年英国报纸报道:“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昌战役
D.抗战胜利
14、1899年向西方六国提出中国对外“门户开放“照会的是
A.日本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15、抓住关键词语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李刚同学在复习历史时,写下了“鲁迅“《阿Q正传》”、“茅盾《子夜》”、“巴金《家》”等一些关联词语,你认为李刚复习的主题最可能是
A.文学艺术的成就 B.社会生活的变化
C.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6、“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党的哪次会议制定的政治路线( )
A. 党的七大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党的二大
17、“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工业基础得到了极大改善
C.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
18、中国近代,确定把香港岛和台湾割让给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9、观察下列图片,关于本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
②它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③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大会明确了党的政治路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如表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
项目 | 中共 党员 | 民主 党派 | 无党派 | 工人 | 农民 | 解放军 | 归国 华侨 | 少数 民族 | 妇女 |
人数 | 668 | 274 | 284 | 100 | 63 | 60 | 30 | 177 | 147 |
比例 | 54.48% | 22.85% | 23.16% | 8.16% | 5.14% | 4.89% | 2.45% | 14.43% | 11.99% |
A.人大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21、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______》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 |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________上书言事 |
经济 | 鼓励________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
文化 |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________ |
军事 | 裁减绿营,训练________ |
23、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__”交接入列。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____________
24、1885年,清政府成立______,统一协调指挥北洋舰队等,同年还在______建立行省。
25、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6、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7、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3)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4)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
28、______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次年,______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9、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__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__________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0、1949-1956年被称为____________;1956-1976被称为____________;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____________。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社会性质是____________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进入____________。
3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说说图中人物分别属于那一系军阀派别。
(2)军阀混战的目的是什么?
(3)军阀之间的混战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危害?
32、1931—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抗战取得了胜利。请回答:
(1)标志着中国14年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整个抗战中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最大的罪行是什么?
(2)国民党正面战场哪一次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该战役的指挥者是谁?
(3)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的战役是八路军进行的什么战役?该战役的指挥者又是谁?
33、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进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叫什么?
(2)孙中山把这个政党的十六字纲领在其机关刊物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
(3)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在哪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4)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影响是什么?
(5)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体现在哪方面?
3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学完抗日战争史,同学们对抗战的历史还记忆犹新。借此机会,八年级同学进行了“课外学史”的探究活动并相互交流探究方法。请你参与探究。
方法一:听歌学史“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拋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
——歌曲《松花江上》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歌曲《卢沟桥之歌》
方法二:观影学史
方法三:读报学史
(1)方法一的歌曲中涉及日本侵略中国发动的哪两次事变?
(2)方法二提及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共同的影响是什么?
(3)方法三反映了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艰苫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胜利的史实。请概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4)课外学史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上述三种方法最符合此要求的是哪一种方法?请你列举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5)以史为鉴,这段抗日战争史带给我们什么思索?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