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为此,北京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是
A. 学会制造工具
B. 使用天然火
C. 使用打制石器
D. 过群居生活
2、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闻名中外的陶器珍品是( )
A. 青花瓷 B. 冰裂纹瓷器
C. 唐三彩 D. 白瓷
3、历史老师利用下图原始人类头部复原像讲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老师讲到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4、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艺术宝库。下列实物图片与它有关的是( )
5、下图反映了宋朝政治的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因俗而治
C.重农抑商
D.科技兴国
6、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记忆,是历史伟大的丰碑。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是(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贾思勰的的《齐民要术》
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老子的《道德经》
7、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灵渠
B.永济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8、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如图)描述了一位宫女执灯坐姿的形象。这种坐姿到隋唐时期发生变化,李白有“床前明月光”句子。人们坐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汉巩固了大一统
B.汉代,佛教传入中原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魏晋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
9、王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总结,得出一个共同点是战争获胜方都( )
A.偷袭得手 B.以少胜多 C.时间短促 D.占据优势
10、一位中国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西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扩大了统治范围
C.他们都以统治残暴著称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1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明长城绵延万余里,其东西起止点正确的是
A. 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
B.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C.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D. 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12、古人曾评价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观察下图,判断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
B.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C.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大运河由北到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组成
13、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边疆军事权势过大
14、下图为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的《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该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仿佛在说唱一个盛世。它最有可能说唱以下哪个盛世( )
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光武中兴 D.太康之治
1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以上材料记述的历史事件中出现的成语是
A.揭竿而起
B.围魏救赵
C.风声鹤唳
D.退避三舍
1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7、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了
B.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D.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
18、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白渠
D.六辅渠
19、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皇权统治的加强 B. 文化专制的加强
C. 思想控制的强化 D. 资本主义因素萌发
20、“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六王毕,四海一”“扫六合,四海一”是在(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0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221年
21、唐朝书画艺术名家辈出,____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____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22、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3、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_________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_________,史称东周。
2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的名句。后人称他为“诗圣”。他是______。
25、经济重心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到____最终完成。
26、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 ______(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439年,______(政权)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7、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任举两例)
(2)为了加强与外国的联系,明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产生了什么效果?
(3)清朝前期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对外政策的实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8、战国时期著名战役:_____、____。
29、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秦朝时李斯等人制定的统一文字:
(2)秦朝时中央政府掌管军事的官职:
(3)秦朝时在地方上建立的制度:
30、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______”,其代表作有《兰亭集序》;东晋的______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
31、请把下列成语与相应历史人物连接起来
退避三舍 赵括
围魏救赵 廉颇
负荆请罪 晋文公
纸上谈兵 孙膑
32、举出唐朝两位著名画家。
33、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2)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分析二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