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下列事件与他们有关的是
①创造文字 ②制造船只 ③分封诸侯 ④实行“禅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鼓励耕织 C.实行军功爵制度 D.建立县制
3、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节目如问创作“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诗句的作者是谁,你如何回答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李白
D. 杜牧
4、商鞅变法后,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
A.齐国 B.楚国 C.晋国 D.秦国
5、宋太祖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采取的措施有( )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分化事权,分割宰相势力③设置通判分散知州势力④设置御史台,监察百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商鞅从“利禄官爵持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7、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黄帝
8、“状元”一词与下列什么制度有关?(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9、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富国强兵
D. 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10、小明参观某个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后,带回下边这张图片。请你判断小明去的地方是
A.半坡遗址博物馆
B.元谋遗址博物馆
C.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D.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
11、商鞅变法使秦国统治集团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世袭贵族利益受到巨大冲击,新兴地主利益得到保障和提升。体现新兴地主利益的措施主要在于( )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统一度量衡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2、“姜子牙和申公豹是《封神演义》中交战双方的统帅人物,他们率领各自的军队在牧野展开决战,最后,姜子牙打败申公豹,随后姜子牙举行封神大典来庆贺胜利。”与这一传说相关历史事件是( )
A.夏朝的建立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黄帝大战蚩尤
13、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商”或“殷”,原因是
A.商朝建立定都于殷 B.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C.名叫殷的商王规定的 D.“殷”字吉利
14、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 他遭奸臣谋害 B. 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C. 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D. 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15、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汉族政权与各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替
C.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
16、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316年内迁的羌族人灭亡了西晋
B.十六国政权中包括位于西南的南燕
C.淝水之战后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D.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17、“悠悠千载无字碑,是非功过任评说。”武则天注定是历史上无法被忽视的一个人,她是最卓绝的女皇。我们之所以肯定她是因为她 ( )
A.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B.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C. 爱惜人才
D. 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
18、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当时任用商鞅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秦二世
C.秦孝公
D.惠文王
19、楚汉战争中,项羽最后在四面楚歌中拔剑自刎,刘邦最终获胜。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有
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势力一直占绝对优势
③刘邦注重收揽民心
④刘邦善用人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下面汉朝的几位统治者( )
(1)汉文帝 (2)汉武帝 (3)汉高祖 (4)汉景帝 (5)光武帝
A. (1)(2)(3)(4)(5) B. (3)(1)(2)(5)(4)
C. (3)(1)(4)(2)(5) D. (3)(4)(1)(5)(2)
21、________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______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22、明朝科学家______写了一部《______》: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23、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使得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下表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请你将下列序号填入表格相应位置,并归纳商鞅变法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军功②世袭特权③耕织④土地自由买卖⑤县制⑥度量衡
24、商后期制造的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而_______________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25、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政治上确立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______,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6、春秋后期,________和________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7、唐朝都城_____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会;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的明长城。
28、春秋时期,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是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的表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29、公元前138年,_______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30年,_______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0、东汉:______出使西域,并经营西域30多年,还派______出使大秦。
31、( )杜甫 A.领导抗倭战争
( )朱温 B.“诗圣”
( )铁木真 C.《农政全书》的作者
( )戚继光 D.“成吉思汗”
( )徐光启 E.后梁政权的建立者
32、请你写出战国七雄。
33、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在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气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宋元时期,民族冲突异常尖锐,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但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统治者在统治不同区域时,实施多元包容政策,……利用族群差别进行统治,而这正是“变通”最现实的体现。
——《蒙元民族政策研究》
(1)材料一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赢得了周边各族的爱戴,被各族尊奉为什么?试用唐朝的相关史实说明“汉藏一家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它”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三指出,它对不同区域采取何种“变通”政策?写出此时对东南地区有效管理的措施。
(4)综上所述,概括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