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湘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商鞅变法内容中,使秦国“富起来”的是

    A.鼓励耕织

    B.严明法度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 2、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 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 3、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词所述的戏曲剧种是

    A.昆曲

    B.南戏

    C.杂剧

    D.京剧

  • 4、“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其中的“唐高祖”是谁?

    A.李渊

    B.李世民

    C.李隆基

    D.李亨

  • 5、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把平定叛乱与抗击外国侵略结合起来,下列史实与乾隆帝相关的是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抗击沙俄,组织雅克萨之战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抗击荷兰殖民者

  • 6、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私有化④促进了精耕细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 7、下面的材料说明,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讲夏是也。

    A.错综复杂

    B.分散杂居

    C.扩张征服

    D.多元一体

  • 8、公元前2000年比公元前1500年

    A.晚500年 B.早3500年 C.早500年 D.晚3500年

  • 9、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1)东汉结束(2)刘备称帝(3)赤壁之战(4)孙权建立吴国

    A.(1)(2)(3)(4)

    B.(3)(2)(4)(1)

    C.(4)(3)(1)(2)

    D.(3)(1)(2)(4)

  • 10、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原来种植在北方的粟、豆等农作物和梨、枣等果树,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在南方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B.五胡内迁,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物种传入中原

    C.北民南迁,带去了新的农作物品种

    D.国家政策支持

  • 11、下图为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其建筑风格是( )

    A.四合院式建筑 B.碉楼式建筑 C.干栏式建筑 D.徽派建筑

  • 12、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 13、唐太宗政绩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 14、要了解传说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最为可靠的依据是

    A. 考古发现

    B. 神话传说

    C. 文字记载

    D. 影视作品

  • 15、一定时期一定地域有属手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西周——百家争鸣——孔子 B.东汉——造纸术改进——蔡伦

    C.东晋——农学——顾恺之 D.南北朝——道教——云冈石窟

  • 16、从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出现在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 17、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史书是(     

    A.《汉书》

    B.《左传》

    C.《通典》

    D.《史记》

  • 18、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由他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旧唐书》

    D.《宋史》

  • 19、世界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开始于

    A.西汉       B.秦朝

    C.唐朝     D.隋朝

     

  • 20、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早期人类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

    C.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D.国家的分裂与民族的汇聚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公元1069年,宋神宗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_______变法。

  • 22、“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

  • 23、公元_______年,西汉朝廷设置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 2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_______;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25、八王之乱的经过: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起兵争夺中央政权,史称“______”。

  • 26、炎黄部落在____________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____________决战,商军失败。

  • 27、公元前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公元前____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

  • 28、朝代接龙:将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正确填入空格内

    A.三国  B.夏  C.南北朝  D.秦E.东汉F.商

  • 29、总结前人经验,改造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的是东汉的 ______(人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______(人物)。

  • 30、(1)(  )退避三舍 (2)(  )纸上谈兵  (3)(  )围魏救赵(4)(  )卧薪尝胆 (5)(  )烽火戏诸侯

    a.周幽王                  b.孙膑与庞涓     c.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

    d.越王勾践磨砺自己的方法  e.晋楚争霸时城濮之战所用到的策略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

    汉朝

    商汤

    周朝

    周武王

    商朝

    刘邦

    夏朝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1)________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2)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___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明朝时,科举考试只能在________的范围内命题。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封建社会就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勤劳的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作生息,共同谱写了一篇篇不朽的光辉篇章。

    (第一篇:繁荣与开放)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 发展。

    材料一 (唐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由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由是官吏多自清谨。

    ——(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1)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材料二   开元初,上留心理倒(理政之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财宝山积,不可胜计。四方丰稔,百姓乐业。

    ——(宋)王谠《唐语林•夙慧》

    (2)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开元时期鼎盛局面的表现?

    (第二篇: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 现了新变化。

    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两宋时期,民族关系有战有和,请举出“战与和”的事例各一项。

    (第三篇: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材料五

    材料六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5)指出材料五图一和图二两位历史人物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6)对内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7)“学史使人明智”。请结合第三篇材料和问题,结合台湾统一等问题,谈谈你对“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