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乌鲁木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2、早在公元前60年,新疆地区就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标志是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昭君出塞 C.西域都护的设立 D.班超出使西域

  • 3、2017年11月,国家监察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是最高国家监察机关,监察官是依法行使监察权的监察人员。2000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与国家监察委员会职能相似的是(       

    A.丞相

    B.太尉

    C.总督

    D.御史大夫

  • 4、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     

    A.国家机关

    B.国有企业

    C.农村

    D.城市

  • 5、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6、“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离,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文字说明五四运动中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共产党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D.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 7、《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文中的他是( )

    A.吴道子

    B.王羲之

    C.胡昭

    D.顾恺之

  • 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 9、10000多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同时期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B.民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 10、为纪念岳飞,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因为他(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 11、元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事务

    B.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D.设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西域

  • 12、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的东汉医学家是

    A.华佗 B.张仲景 C.张角 D.黄帝

  • 13、在中国历史上,北宋的灭亡与其说是被金从军事上打败的,还不如说是北宋王朝统治集团无穷无尽的挥霍与奢靡耗尽了社会财富,最后由富宋强宋变成了弱宋。材料认为北宋灭亡的原因是(     

    A.金国的军事打击

    B.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黑暗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抵抗外族的策略失当

  • 14、《资治通鉴》记述的历史是(     

    A.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B.从黄帝到秦朝的历史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从战国到宋代的历史

  • 15、据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不足,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向鲁国乞求资助。以上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诸侯国已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B.诸侯已不再向周天子纳贡

    C.周王室已不再是天下“共主”

    D.周王室衰微

  • 16、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天下分崩,民不聊生,纲纪既衰,儒道尤甚。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

    A.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B.消除了社会矛盾

    C.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D.使儒家思想消亡

  • 17、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A.袁绍 B.曹操 C.孙权 D.刘备

  • 18、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桂林郡的设置 D.西域都护的设置

  • 19、“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             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下面是成功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整理的笔记,该历史事件是(  )

     

    积极:推行了近二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A. 巩固边疆 B. 强化君权 C. 闭关锁国 D. 重农抑商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根据提示,写出相关人物:

    (1)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起了疆域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3)“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他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他在失去一位重要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创作《窦娥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是___________

  • 2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建立后,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________直接管辖。

  • 23、“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选自____________.撰写的《齐民要术》。

  • 24、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_______进行变法。

  • 25、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反映的是________,这条交通道路从________出发。

    (2)这条道路的开通与我国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人物)出使________有关。

    (3)为了巩固这一成果,该王朝设置了________

  • 26、请在下图中方框内填出地名的英语字母代号。

    A.秦末农民起义地点:大泽乡

    B.建立张楚政权地点:陈县

  • 27、在古代,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各族的“天可汗”的人物是_____

  • 28、“兼爱、非攻”是战国_____的思想。

  • 29、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_____管理政教事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设置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 30、公元前60年,________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中央管辖;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将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齐民要术》

    王羲之                           《兰亭序》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与下列信息相对应的人物。

    (1)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袖——

    (3)三顾茅庐被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4)春秋后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3)材料二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据此,对于今天那些蓄意破坏民族团结的分裂分子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