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已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主要表现不包括( )
A.青铜业、冶铁业等有所发展
B.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D.纸质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下图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
A.①魏、②吴、③蜀
B.①蜀、②吴、③魏
C.①吴、②蜀、③魏
D.①魏、②蜀、③吴
4、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下列哪位人物改进了造纸术( )
A. 蔡伦 B. 司马迁 C. 贾思勰 D. 祖冲之
5、世界上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 )
A.水稻、棉花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烟草
6、我国由古代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分别是( )
A.北宋、元
B.唐、元
C.元、清
D.明、清
7、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商朝以后青铜器种类多样,而且工艺高超,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是( )
A. 毛公鼎 B. 司母戊鼎
C. 四羊方尊 D. 青铜立人像
8、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件事是( )
A. 牧野之战 B. 盘庚迁殷 C. 实行分封制 D. 尊王攘夷
9、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的建立者是
A.李渊
B.李世民
C.李治
D.李隆基
10、《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音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平王之时”出现了( )
A.牧野决战
B.国人暴动
C.诸侯争霸
D.农民起义
1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下列对盛唐社会风貌描述有误的是( )
A.繁荣与开放
B.昂扬进取
C.兼容并蓄
D.昙花一现的辉煌
12、“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A.统治阶层强征暴敛 B.统治阶层骄奢淫逸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诸侯国起兵叛乱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唐三彩 ②邢窑白瓷 ③越窑青瓷 ④青花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唐太宗非常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贤相是
A.魏征
B.常何
C.房玄龄
D.杜如晦
15、“自秦以下,文莫胜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杯酒释兵权
C.重文轻武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6、某同学搜集了“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等成语故事,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是
A.秦灭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
D.黄巾起义
17、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楔形文字
B.希腊文字
C.甲骨文
D.铭文
18、有学者称科举制“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上,从而将全国的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A.隋炀帝设进士科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C.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D.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19、下图为明长城,明长城的西至地点是( )
A.临洮
B.山海关
C.八达岭
D.嘉峪关
20、江西赣州又叫客家摇篮,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客家人属于客居他乡的中原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其大约在西晋“五胡乱华”时期第一次从中原南迁,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需要
B.北方战乱不断
C.南方地广人稀
D.江南经济开发
21、辽国和西夏的建立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2、尧、舜、禹之间的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方式,被古人称为“__________”。为了巩固对辽阔土地和殷商遗民的统治,西周推行了_________制。
23、西汉初年汉高祖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而采取的政策是____。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该政策,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的整治,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______” 。
2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首先从( )开始,后逐步在( )展开。
25、对号连线(将答案对应的字母填在对应的括号内)
(1)罗贯中_______A.抗元英雄
(2)宋应星_______B.《西游记》
(3)李时珍_______C.《本草纲目》
(4)司马光_______D.领导抗倭战争
(5)戚继光_______E.《水浒传》
(6)文天祥_______F.《三国演义》
(7)郑成功_______H.收复台湾
(8)徐光启_______G.《农政全书》
(9)吴承恩_______L.《资治通鉴》
(10)施耐庵_______Q.《天工开物》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分别举出材料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名称。
求强求富:时间 名称
变法图强:时间 名称
民主革命:时间 名称
27、
(1)( )诗仙 A. 杜 甫
(2)( )画圣 B. 李 白
(3)( )药王 C. 吴道子
(4)( )诗圣 D. 孙思邈
28、大泽乡起义的领导人是 和 。
29、军机处的设立,使_____进一步强化。
30、请结合所学将下表填写完整 :
31、将下列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水经注》 司马迁
《伤寒杂病论》 王羲之
《道德经》 郦道元
《史记》 老子
《兰亭集序》 张仲景
32、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关的内容。
(1)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
3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请问,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
探究二 经济篇
(2)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辉煌的历史。 “中国人和水稻打交道七八千年”,那么距今约7000年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哪一聚落居民就已种植水稻?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居民主要种植哪种农作物?
探究三 改革篇
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请回答:
(3)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4)材料二中“务耕织”“尚军功”分别指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
(5)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有何差异?试结合材料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6)你认为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7)综合上述问题,请谈一谈你对改革创新的看法。
邮箱: 联系方式: